

潜岳之西访翠兰
作者:忆暖安徽包家乡石佛寺山顶上的茶园
摄影 / 关海彤
潜岳之西
包家乡的石佛村在大别山深处,上山的路蜿蜒曲折,一条三四米宽的溪水顺着山势从旁缓缓淌过,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条溪水汇入山下的包家河,并最终注入淮河。清澈见底的溪水中密布着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乱石,掩映在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林之中。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溪水从山坡上倾泻而下,不断拍打着河床里的乱石群,奏出美妙的山林交响乐。
当山脚下的春花即将开尽,这里的春天才刚刚开始。再过一周,已经含苞的映山红将开得漫山遍野。石佛村山上的茶树多属中小叶种,吸风饮露,自然生长,体形显得比山下平原地区矮小不少。一块块野丛式的老茶园散落在颇为陡峭的山坡上,间隔稀疏,毫无规律,全然不像山脚下那些看起来如同绿化带般的条栽茶园。
记不清走了多远的山路,绕过了多少道急弯,正在百无聊赖将欲昏昏入睡之时,一树开得极为灿烂繁盛的梨花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映入眼帘。一阵春风拂过,耀眼的粉白花瓣从高大的树冠上簌簌飘落。
梨树旁边就是冯立彬的茶厂。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院子,无声地隐匿在石佛村半山腰偌大的山林里,若不是有熟人指引,很难找到。
岳西县竹山一座古茶园里,采茶女冒着小雨和凛冽山风赶摘新茶
进入院子,却是另一番光景。现在正是岳西翠兰春茶上市时节,茶厂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都是各地慕名而来或进货或谈合作的茶厂茶商。52岁的冯立彬忙得脚不沾地,根本顾不上吃饭。从岳西县城来到这里,要翻越近3个小时道阻且长的山路,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阻挡住买茶人的脚步。
30年前,当冯立彬在无可奈何之下承包村茶厂的时候,或许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岳西茶叶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岳西县现在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5.5万亩,产量达4450吨,产值6个多亿,并形成了包含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育苗和茶叶机械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岳西翠兰更成为全国新十大名茶和国宾礼茶,是岳西对外的一张绿色名片。
岳西县农委茶叶局前局长钱子华是当地公认的茶叶专家,参与了30年前“岳西翠兰”的创制
打开安徽地图,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江淮大地西部就是大别山区。鄂豫皖边境的大别山脉,从山脊相连的主峰白马尖和多枝尖向东延伸,分成两支,北支脉向东北构成江淮分水岭,南支脉向东延伸到巢湖南。若将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花凉亭水库的大坝连成一线,“水库群”上游就是古老的皖西茶区,岳西、霍山、金寨地处茶区腹地,六安、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为茶区之外缘带。
如果把大别山看作一座金字塔,岳西县便在金字塔的塔尖之上。面积2398平方公里的岳西县是整个大别山区6市36县中唯一的纯山区县,也是大别山巨峰最集中的地方,236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尽聚于此。大别山东段江淮分水岭和南坡分水岭,两条不同走向的山脉组成岳西县近似“T”形的山川骨架,呈现出西北高,东南、西南临下的阶梯地势。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镶嵌着星罗棋布的山间小盆地,是岳西优质茶叶的主产区。
色泽翠绿的“岳西翠兰”冲泡后舒展成朵,形似兰花,品质独具一格
汉唐以前,茶叶就从西南地区传播到大别山区。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舒州、寿州为淮南茶产地的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江淮间蕲、黄、舒、庐、寿、光六州设置十三场,榷大别山区之茶货。后经考证,十三山场之一舒州罗源场旧址就在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这些史料和考古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唐宋年间皖西茶区茶叶产销之盛况。
1936年建县的岳西,由原属于霍山、舒城、潜山、太湖四县边陲部分地域组成。因位于天柱山(古称南岳)之西,故定名为岳西县。其中北部霍山属古寿州,南部潜山、太湖属古舒州,而岳西则恰好位于古寿州和古舒州的接合部,涵盖了两地古老的核心产茶区。
这个古老的产茶县,在建县之初却仅有茶园3465亩,出产“粗枝大叶”的黄大茶、绿大茶51.85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生产炒青绿茶。上世纪60年代,当地百姓穷困到一家人共穿一条裤子的地步,甚至没办法同时出门。为了开垦包家乡石佛寺山上的茶园,时任岳西县来榜区农技站茶叶技术干部的程东明特地跟县领导要了一批棉布做裤衩,分发给当地农民。
古寺名茶
在冯立彬的记忆中,黄大茶和炒青绿茶并存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那个时候采茶,大的小的一把抓,只要是新芽都摘下来,所以当时虽然茶叶销得好,但价格低,最好的干茶也只卖到2.5元一斤。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卖茶叶只能由国家供销社统购统销,收一斤毛茶换几两尿素肥料,或者半斤到一斤粮食,不卖茶还享受不到。”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没有渠道,茶叶卖不出去,村民只得毁茶种粮,或靠上山砍树来维持生计,以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上山一把斧,下山五块五。”早年间包家乡的5个村,村村有茶厂,都是由程东明亲手设计并指导建起来,但此时,已经只剩下石佛村一个茶厂了。冯立彬告诉我们,在承包村茶厂之前,自己也做过木材销售,“但被人骗了,销出去一批木头钱却没收回来,亏了5000块钱,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安徽各县都在兴起一股恢复历史名优茶和创制新名优茶的热潮。岳西也不例外。“以什么茶为创制蓝本呢?”内退的岳西县农委茶叶局前局长钱子华现在是翡冷翠茶叶有限公司的顾问,他告诉我们,“岳西有一个地方历史名茶叫姚河小兰花,最开始便是以它为基础来创制新茶。”
1983年春天,石佛村的映山红盛开的时候,在岳西县原农牧渔业局副局长操声焰和多经股股长程东明的主持下,茶叶技干们翻山越岭来到包家乡石佛村,住进了村茶厂,采用小兰花茶和毛峰茶的制作工艺,开始试制新名茶的茶叶样品。
相传包家乡的石佛寺,便是岳西茶叶发源地之一。当地“半棵神茶”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些许神秘的气息。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直线距离仅6公里之遥,在这座海拔1050米的大山上,石佛村茶园占尽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
当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64%~2.28%,速效磷含量为18~26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为48~77毫克/千克,显著高于海拔较低的其他茶园。年降水量在1700毫米以上,全年日照2091.1小时,年雾日最高可达88天,为全县之首。石佛村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毗邻,在老百姓家中看不到电扇和空调,一年四季都要盖被子。而云雾缭绕、丛林密布、溪水潺潺的环境和气候,也为喜湿耐阴的茶树提供了生长的乐土。
全国茶树良种“石佛翠”便是在石佛寺旁的古老茶树群中选育出来。这株叶片肥厚、单芽壮硕的中叶种单株,除具有高山茶树品种的典型特征外,经过化验发现,它的氨基酸含量达到7.3%。钱子华告诉我们,一般的茶树氨基酸含量通常在2%~4%,而属于高氨型茶树的“石佛翠”,产出的茶叶鲜爽度更好,尤其适合制作岳西翠兰。“目前‘石佛翠’只占全县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他的是乌牛早、舒茶早、浙农系列、龙井43等外地品种。除此之外,包括姚河在内的更多地区仍然是以茶籽直播的当地群体种为主,占到了65%。”
回到30年前,新茶创制的过程异常艰苦。在漏雨的破烂厂房里,在熏得鼻孔发黑的煤油灯下,茶叶技干们在黄泥灶台铁砂锅上进行着新茶的研制。对于创制新茶,很多村民并不理解,而曾经在村茶厂干过的冯立彬则吃苦耐劳地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都是他去干,日夜与茶叶技干们在一起研究制茶工艺。“有些手法,还是程老(程东明)手把手地教我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个憨厚实诚的中年男人仍然心存感激。
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研制,这份由冯立彬亲手炒制出来的茶叶样品在当年获得安庆地区优质茶一等奖,并得到了“色泽翠绿、条嫩多毫、香气纯正尚浓、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绿鲜亮”的评语。因为形似兰花,又脱胎于地方名茶“小兰花”,岳西县将这种新研制出的绿茶定名为岳西翠兰。
参与试制新茶的经历,使冯立彬成为最早掌握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人之一。他决定承包石佛村茶厂。“因为当时茶叶利润薄,大家都不乐意干,最后这个破烂的茶厂便由我承包下来,一年交给村里100块钱承包费。但全村的所有税都压在我一个人头上,一年得上交5000元。”当时老村支书还劝冯立彬:“一个人干不行,会亏本。”
在接下来两年里,岳西翠兰继续在包家乡石佛村、姚河乡香炉村等八个茶厂进行扩大试制,并进一步确定了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采摘标准,提出了控制投叶量、高温杀青、毛火高温快速烘焙和多次干燥的技术措施。1985年,安徽省农业厅将石佛村茶厂生产的茶叶样品和姚河乡香炉村茶厂生产的茶叶样品进行拼配,在当年被评为“中国新创十大名茶”。
岳西翠兰的名声起来了,但承包茶厂的冯立彬却苦不堪言。“村民以为我赚了不少钱,于是收购鲜叶时并不是随行就市,而是老百姓自己定价,价格低了还不行,本来两毛钱一斤却要价三四毛。村民们说即使你卖不掉也得收他们的茶,因为茶厂是集体的,不是你冯立彬个人的。”承包第一年,就积压了3000多斤干茶卖不出去,冯立彬赔了1400元。接下来几年连续都在亏本。直到1993年,冯立彬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茶厂。现在的他,已经是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之一。
翠兰谱系
拼配岳西翠兰的另一份茶叶样品由刘会根炒制而成。1961年出生的刘会根是刘氏定居姚河竹山后第14代孙,世代祖居于此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100多年前,在岳西建县前属于舒城县的姚河乡香炉冲、竹山一带就已经开始生产小兰花茶。“最好的茶叶就在我们村山上的几个茶林子里,因为茶叶产量小,远远供不应求。”刘会根向我们感慨,“那可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呀,当时想买茶叶还要托人才能买到,我从读初中起就帮老师买茶叶。”
竹山最高的山峰海拔913米,大部分茶园散布在600~800米处。刘会根所在的香炉村(过去叫黄树大队,现由附近三村合并为香炉村)位于竹山南坡,茶园里有大量树龄在300年至500多年的古茶树,茶的口感香气滋味极佳。他告诉我们,当时村里的茶叶经常买不到,但跟黄树大队仅仅一河之隔的龙岩大队,茶叶却卖不掉。“为此,龙岩大队的人常常把白天在自家茶园里采的茶晚上送过来,托在我们村的亲戚来卖。”
刘会根的母亲是村里乃至姚河地区制茶的顶级高手,自小与茶为伴的他受祖辈熏陶,年纪轻轻便制茶技艺纯熟,当年炒制岳西翠兰样茶时他才22岁。“翠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什么状态才是初展呢?”他向我们细细描述,“第一片叶子还轻轻包着芽头,第二片叶子叶片两边的嫩叶向叶背微微卷起,还未完全展开。如果两片叶子完全展开,就不叫初展了。”大约1.2万~1.5万个一芽二叶标准的芽头才能制出1斤翠兰干茶。而特级至一级岳西翠兰鲜叶,除严格按照芽叶标准、大小均匀外,还要做到“四不采”,即不采病虫及冻伤叶,不采对夹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鱼叶。
鲜叶采回后经过拣剔,除去不符合标准的芽叶,便铺在竹匾上薄薄摊放。“如果堆得太厚,鲜叶失水不均衡,积压在下层的鲜叶容易发黄变红。”刘会根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摊放的过程中可以用手轻轻翻动两次。晴天摊放3小时以上,雨天则5小时,待表面水散失,发出清香方可付制。
在炒制操作上,改变过去用竹帚翻炒杀青,为全程手工翻炒、竹帚辅助出青。刘会根抓起约二两鲜叶在手上一抖,茶叶便从手中滑入锅里,发出沙沙的响声。“茶叶制作时有这样一个原则,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在锅温达120~130℃的大铁锅里,他按顺时针方向单手翻抖,手法干净利落。“不会炒的以为把手放在锅上,那肯定会烫出泡来,但实际上手并不直接按在锅上,而是借助茶叶快速翻动。”
杀青结束后,将茶叶拨入温度略低的二锅进行理条。“翠兰要求茶叶呈自然舒展形,不能让茶叶卷曲过头,也不能很松。”刘会根接着用竹丝把子在二锅里轻轻揉一下,揉过的茶叶条索一下子变得紧实起来,衬着青丝丝的叶色,甚是好看。
杀青后马上高温初烘,等茶叶达到六七成干时拿出摊凉后,再低温复烘。“杀青和初烘实际就是一个失水的过程,初烘时叶子和芽尖先失去水分,但茎秆里跟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水仍然吸附紧密。如果继续高温烘下去,只会导致芽叶变焦,而茎秆未干。必须等茎秆的水分回潮到芽叶上,让水分均匀分布后,再进行第二次复烘。”刘会根告诉我们,高温杀青高温初烘的好处在于,“能以很快的速度把酶的活性冻化,从而保持住叶绿素的存在,这样绿茶的鲜绿色泽就不会被破坏”。
最后再用炭火低温复火提香,把翠兰的香气慢慢地拉出来。如此制作出来的岳西翠兰,冲泡后芽叶相连,舒展成朵,形似兰花,清香高长,滋味鲜爽,品质独具一格。
钱子华告诉我们,当年参评时之所以将包家石佛村的样茶和姚河香炉村的样茶进行拼配,是因为两种茶各具特色。“姚河的茶叶颜色翠绿鲜活,滋味也挺好,但没有包家的茶那么浓厚且香气持久。而包家的茶味浓香久,却颜色较暗微黄,不太好看。”于是决定把两种具有同样采摘标准、用同样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各拿一半进行拼配,既保证翠绿鲜活、自然舒展的外形,又兼顾滋味和香气。
两种茶叶的差异与两地不同的小环境和气候有关。“包家的海拔相对较高,云雾漫射光更多,叶绿素的形成相对较慢,因而长出的茶叶微带嫩黄绿,不及姚河茶叶翠绿鲜活。”由于山区海拔高度差别大,岳西县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到4月下旬,出来的都可能是头道新茶。“今年最早开采的是南部茶区菖蒲镇,但品质不如北部。相反,会买茶的并不赶早,因为再晚一点高山茶就出来了。”钱子华说,“相较于海拔更高的石佛,姚河比较温暖出茶早,现在采摘正当时。而石佛寺山顶上的茶园算是最晚的了,得到下周三才开园采摘。”
(感谢钱子华、实习记者张兰英对本文的帮助) 茶茶叶杀青岳西岳西翠兰潜岳之西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