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饮茶之道

作者:王恺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0清乾隆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高5.2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厘米

王健华老师是原故宫古器物部研究员,现任故宫研究院研究员。方向主要为明清瓷器和宫廷紫砂。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陶瓷类的生活器具,是按质地和年代分类的。在文物归类中循旧例,瓷器归属瓷器档案,陶器归属陶器档案,紫砂器在本质上属于陶器类,可是外表又与汉唐的陶器完全不同,只能作为明清时期的地方窑收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当时茶文化为何物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正地关注过,有些珍贵的茶文化的文物数十年被堆放在角落隐姓埋名。例如乾隆皇帝使用的紫檀木茶籝(古称:具列),1982年从打包的“战备箱”取出的时候,上面宫廷书画名家所绘的一幅幅“贴落儿”画都已经破损,木架开绽,基本上不能陈列展出了。经过师傅的细心修复才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由于90年代初受港台的茶学研究之风的影响,王健华老师开始从这些与茶有直接关系的皇室生活器物中逐渐认识到紫砂器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批藏品。和组里的同事们一起将许多沉埋多年的茶器整理出来,2005年故宫院庆80年之际在斋宫举办故宫建院以来的首次宜兴紫砂展。本刊去年曾专访过王健华老师关于宫廷紫砂器的研究,这次又请她将清宫饮茶的风俗再梳理一遍。

原本脾胃虚寒而不太爱喝茶的王健华老师由于工作原因喜欢上喝茶了。由于她是北方人,喝茶也有北方人的豪爽,她说“潮州范儿”饮用工夫茶虽好,但是由于北方干燥缺水,客人或学生到家里不仅要品饮茗茶,而且还要解渴除乏,大量地补充水分。很多时候过于小巧的茶器很难兼顾解渴的问题,“工夫茶”固然很好,但没有工夫的人怎么办?过小的茶器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饮茶场所。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茶器喝茶。喝一席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适当地讲究一下环境,当然古代士大夫那种松风山林、竹炉炭火的品饮佳境已经十分少见了,多数城市居民是在家中饮茶待客的。喝茶的地方如果宽敞不了一定要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再摆上一两盆鲜花或绿植点缀就可以了。茶器要协调搭配,不一定很贵就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多准备几只茶壶,用同一把茶壶泡所有的茶,如果清洁不够会相互串味儿。王老师以她特有的从业眼光,主张生活艺术化。她从民间淘来很多茶席用器,如残缺的元龙泉大碗底做壶承,唐代邛崃窑浅盏做烛台,宋代磁州窑残钵做鉴水,中药店买来的散装灵芝做放置茶针之物等,就连收储茶桌废弃物的敞口罐也是民国的产品。这些看来不相干的旧物在王老师的合理搭配下释放着一种久远年代的历史信息,品饮佳茗之余本真质朴的感觉油然而生,浮躁的心也会慢慢地静下来。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觉得,宫廷的茶器物的使用,虽然精致,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杯盏有很大的距离,是因为饮茶方式的不同吗?

王健华:确实如此。当时宫廷饮茶等级森严,非常讲究,比如皇帝后宫都有自己的御茶房,这个制度应该是沿用明代宫廷的,例如:2002年工艺组漆器库房发现了一件明代寿康宫髹漆紫砂壶的残件,原来为提梁壶,属于皇太后专属的寿康宫御茶房。另有宫廷文物科收藏一批御茶房使用的铜盆、火钳、烧水的大铜壶等等。也有专门为文武大臣准备茶水的普通茶房,很多执事太监的厨房也兼用作茶房。清早期国力强盛,康、雍、乾三世官窑瓷器大量生产,其中不少属于精致的茶器,包括青花、粉彩和各类颜色釉,绘画技术和胎釉的精致,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1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通盖高11.2厘米,口径6.5厘米×6.5厘米,足径7.1厘米×7.1厘米

康熙皇帝喝茶的资料保存不多,但是当时的贡茶已经不少,包括武夷茶、江西的茶、云南的茶等等,雍正皇帝时常赏给大臣贡茶,许多茶品现在已经没太听说了。乾隆皇帝喜爱的普洱茶、武夷莲心茶,郑宅茶,小种茶,六安茶,龙井茶、银针茶现在还在流行。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途中受了江南文人的启发和影响,在各地设计了很多自己的竹炉山房茶室,在他的诗文集里大量记述了他在各地精舍用各种泉水烹茶的体会和感慨,茶器的品种在官窑瓷器里是非常多的。但是仅从这三位帝王的瓷器使用状况来看,特殊小的茶壶和小杯的工夫茶饮茶法尚未影响到宫廷。可能到了晚清时期,特小的茶杯,宫廷偶然有人使用,但是始终不是宫廷的主流的饮用方式。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2清乾隆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席提梁壶。高11.5厘米,口径12.3厘米×11.4厘米,足径12.4厘米×11.3厘米,通高23.2厘米

宫廷里所藏的茶器,现在以茶碗和茶钟为最大宗,以往不知道这类小碗是做什么用的,后来经台北“故宫”廖宝秀女士根据清宫档案的逐一研究对照,同时比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作品,确认为喝茶所用;根据口径大小不同,又分为茶碗、茶盅和茶圆,高度差不太多,口径最大的是茶碗,按照规矩,11厘米以上叫茶碗,但是也不太大,过大则是宫碗或汤碗了。

在所有的茶器物中,最精美者属于珐琅彩,根据资料,这类器物平时使用不多,或者根本就不使用,只做欣赏之物。开始于康熙朝晚期的珐琅彩,到乾隆后就没有了。这类器物属于帝王专用,不会轻易赏人,赏人都会在档案中有记载,比如咸丰曾经给皇后宜兴胎画珐琅包袱壶一件。雍正时屡立战功的年羹尧, 觍着脸上奏让皇上赏珐琅彩翎管,虽然当时雍正嘲讽一番后勉强答应了,但从档案的字面上分析雍正斥责他“一个贪字”,肯定是不情愿赏他的。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3清雍正  冬青釉茶叶罐。通盖高15.9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8厘米

除了帝后的饮茶器物外,当时宫廷一般的饮用器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讲究。很多茶具普遍属于生活用具,1925年故宫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集中散落各处的文物后逐渐按照各自不同的质地归档,一些金属的茶壶、茶杯归纳到金属类,漆器归漆器类,瓷器归瓷器类,同一造型和用途的器物由于质地的差异分别收藏于不同的库房。茶具是数量最多的品种,是批量生产的日常使用物,并不属于奢侈品。道光之后国力衰退,整个宫廷已经不在茶器方面有大量投入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封建帝王万民之上的特殊地位,没有与其他人平等斟茶的习惯,所以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工夫茶器物在宫廷也不太有用武之地。

三联生活周刊:也就是因为宫廷里没有我们当代一人给多人泡茶的礼仪,所以完全不流行今日类似的茶具,对吗?

王健华:对,确实是制度决定了器物的使用方式。在宫廷里,皇帝很难与人平起平坐,即使是帝后之间的饮茶,也不会采用一壶几杯式的形制。相反,一壶一杯倒是主流。比如我们常见的皇帝的饮茶用具是一个紫砂壶或一个瓷壶,专门为其定制,上面有诗文,或者花鸟山水图案,有配套的杯子,下面是瓷制或者银制的托盘,有很多与瓷壶配套,上面也有诗文,一般为海棠式,适合皇帝一人独酌。银制为银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有螺钿图案,非常美观,但是并不艳丽,而是处理得比较风雅。其实这也是明代文人的饮茶方式,清宫并没有自己发明另外一套,只是明代文人有可能几位朋友一起饮茶,但是皇帝则无可以陪伴的饮茶的对象而已。皇上请别人喝茶或赏茶叶叫“赐茶”,别人请皇上喝茶或送茶叶叫“献茶”。

除了这些用品以外,有些社会上流行的茶器宫廷里不一定用得上,例如:茶则——这类看色闻香的用品,今天茶席的必备器物,当时宫廷少用,因为不需要。也没有专门的特别小巧的烧水用具,当时御茶房有专门的铜壶,宫廷旧物中发现很多大铜壶,适合炭火炉灶烧水。皇上自有专人烧水煮茶,其余则由大茶房统一烧开,送往各处,皇帝饮茶虽然属于独斟,但是旁边必然有伺候用水的人。

乾隆皇帝的茶室所使用的器物更精致,因为他喜欢江南文士的风雅,所以做了一些专门的茶具,属于皇室风范,比如御制诗的茶壶、茶碗,包括茶杯,都非常精巧奢华。

如果是举行茶宴,也是几张桌子数人围坐,皇帝赐茶多使用一套三件式的盖碗,有专人倒茶供水,各喝各的。现在很多人用盖碗当茶壶使,实际上当初盖碗是自己用自己的,互不相干。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看到故宫的陈列品,当时还有很多金属壶,比如金、银壶,也有玉壶,这些是喝茶还是喝酒所用?当时似乎有很多精致的茶叶罐,这些是什么场合使用的?

王健华:金、银壶基本不是作为茶具使用的,喝酒的可能性有。当时即使为喝茶准备的仪式,也不太会用到特豪华器物,很多精致的金银器物仅仅是陈设。玉壶也是如此,并非实际使用品。因为茶性“俭”的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所以茶器的材质应多属于紫砂、瓷、木几类等。雍正就很喜欢紫砂的泥土的肌理,所以他放弃了明代紫砂外包釉的习惯,让宫廷监制了很多件紫砂器物。并且不延续康熙在紫砂壶外做很多珐琅彩纹饰的习惯,直接做出光素好看的文雅秀气的紫砂茶具,还要求景德镇官窑以此为模本也按照相应的规格去仿烧瓷器。

康熙初期开始尝试用各种质地的材料烧珐琅彩,其中用宜兴紫砂烧制的茶器,十九件套均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宫廷里最大的茶叶罐使用锡制,这是便于运输防潮最好的材料,运输途中防止碰坏,也防止走味;但是临时取用的时候,一般使用小巧的瓷器或者紫砂器物装置。去年介绍宫廷紫砂的时候,我们看过雍正朝制作的芦雁纹茶叶罐,其实还有很多精美的瓷茶叶罐。比如雍正朝制作的很多颜色釉和青花釉的茶叶罐,都非常精美,也符合雅秀的标准。有一个冬青釉的茶叶罐,高15.9厘米、足径6.8厘米、口径4.3厘米,釉色匀静淡雅;青花釉则多有花纹装饰,雍正朝这类器物增多不少,所以可见雍正皇帝喜欢品茶,并且经常连罐一起赏赐大臣,除了小茶叶罐,还有一种大茶叶瓶,可能是处理较多的茶叶时所用。

嘉庆之后,清宫的茶具制作开始走下坡路,缺乏精致设计。像乾隆皇帝制作了那么多专门喝三清茶的三清茶壶、三清诗茶碗,喝荷露茶的荷露诗茶碗的情况已经没有了,只是沿用了前朝的造型,也做了一些紫檀的茶几等物。乾隆以后盖碗越来越流行。

三联生活周刊:我记得看朱家缙先生的记载,故宫里还曾经分发过许多存放的茶叶和茶叶罐当福利,许多人不懂得普洱茶可以存放多年,直接就倒了,有这么回事吗?

王健华:是啊,那是“文革”晚期,当时的人没有文物观念,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觉得珍贵的东西,在当时还不属于文物呢。就拿北京城里的明清城楼来说,当时不是说拆哪里拆哪里吗?现在看起来都是文物呀!故宫外的建于明正统年间的西什库有缎库、茶库、药库、衣库等十个库房,是宫廷库房的延伸,“文革”时还残留一点遗迹,现在哪还有影儿啊。

我那时候已经进故宫了,但没赶上分茶叶,分了一个旧毛毯还在使用。当时物资匮乏,故宫里这些东西都不归类于文物,属于废弃的生活用品,眼看着要堆坏了,结果就分给大家当福利。除了毛毯,我记得之后还有清代盔甲。全院上下每人分六件,让我们把里面的粗布和丝绵拆下来自己用,把上面的铜钉交公,谁不交还就属于犯错误,要严厉处罚,大概认为金属铜扣比衣服值钱吧。工程队有一个姓白的人拆完后没交公,卖了12斤黄铜,好像被判了6年。大概1973年前后,我看见西华门内的档案馆买废品买了好几三轮车,许多像是空白圣旨的卷子,要是现在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时觉得陈年老茶和老酒都是不能喝的,老先生们分了些茶和酒,也没听说谁喝了没有。那是喝茉莉花茶的年代,谁稀罕这些东西。分给老先生的应该都是些陈年普洱,没有人重视。酒不知道如何了?也许有人喝了?要是留到现在,也许特别珍贵吧。当年故宫开放区的陈设用的花盆好多都是光绪官窑“大雅斋”的,属于“非文”十分随意地放在外面,直到1993年全面清理文物时才陆续收上去。

三联生活周刊:宫廷里留存到最后的都是普洱吗?还有其他茶叶吗?

王健华:应该有各种茶。清宫的贡茶制度是各地均贡,所以我记得锡制的茶罐上贴有各种条子,包括花香小种、雀舌、龙井。说明各类茶均有,有的能长期储存,比如普洱,有的则久储无用,比如龙井,现在外界也喝老绿茶,这在过去完全不能想象。宫廷饮茶是按照季节的,春天喝龙井、雀舌,因为春天要那种新鲜的感觉,夏天也是如此,会增加一些花香茶,秋冬则是各种岩茶、六安茶、砖茶、普洱茶,包括普洱茶茶膏。这些大多是散茶。

三联生活周刊:你前面提到宫廷茶具的各种类别,确实口径普遍大于我们今天常见的工夫茶杯,那么今天很多茶杯自称模仿清宫用具是不是没有意义?

王健华:首先从器形上来看是如此,另外,我们从史料上看,宫廷一般使用的茶碗、茶杯、茶盅虽然也是官窑烧制,但是往往是批量的,比如青釉600个,黄釉400个,大家如果仅仅模仿这个,也并不特别精致,似乎没有必要。而宫廷真正的精致器物如珐琅彩,几乎没有模仿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本身是皇帝钦定的图案,宫廷自身生产,在景德镇制作好素胎,移送到宫廷,在宫中绘画写字后,就在皇宫里烧制,因为宫里怕失火,所以窑炉不大,控制很严,因此也没有大件。一般官窑瓷器仿品居多,精美程度不是差一点,就是过一点,形状一样但没有精神和韵味。

三联生活周刊:宫廷是否还有奶茶碗?

王健华:确实清宫有饮用奶茶的习俗,帝后用膳时所饮用的就是奶茶,一般在用膳中途送上,用毕,茶桌抬开,才上酒菜。当时使用的是专门的奶子茶碗,是一种宽口、浅直壁、矮圈足的碗,与一般的茶碗距离很大,各种材质都有。 清朝饮茶茶具茶器宫廷茶碗紫砂花盆王健茶叶罐饮茶礼仪故宫博物院文化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