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古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杭州 涂建敏
春节期间,朋友邀我去他老家小住。那是金华市下辖的一个县,大山里一个保存完整、气势恢宏的明清古村落。过去,朋友每回一趟家,得从金华出发绕行三小时山道,到达县城后再走半个多小时山路,方能抵达。几年前,诸永高速公路开通,高速路出入口就开在了朋友家的村子边,自此,这个古村落上千年的平静被打破了。
村里先是将村落前的小山炸平了。那些小山,四面环绕,曾经被视作好风水,让村落显得格外隐逸,而今则成了进出村落的障碍。路打通后,老村落的改造计划,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朋友在杭州经商多年,颇有点儿见识,热心地联系了省城某美术类高校一知名设计团队,去县里接洽改造事宜。按照设计方案,这个团队将对老村落进行系统整治,立面改造,修旧如旧,新增地下给排水系统,在不打破原有格局基础上,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居的理念。老村落的原有风貌,得以完整保存。
然而,这个设计方案最终流产。县领导认为,这样的整修,搞得灰不溜秋的,一点也不气派,还是在老框架里打转,白白浪费了高速通路的大好发展机遇。而村里人也对此集体反对。在村民们看来,住了那么多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早就厌烦得很。不但采光不好,公共卫生都是问题。花了这么多的钱小修小补,还不如推倒重来。最后,在县规划部门主持下,县里决定易址重建,全村整体前移100米,沿公路主干道新建移民新村,老村落则整体拆除,用来兴建大型公共设施。朋友说起这些时,直为保护性的设计遭冷遇而惋惜。
尽管大家意见空前一致,旧村改造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老房拆迁,涉及家家户户,利益诉求各有不同。朋友的妹夫,是这个村的村长,据说口碑极佳。为了说服村民,村长带头拆了自家的百年祖屋,在马路边打头建起了新居。新居上下四层,一个单层的面积,就有300多平方米,上下楼的过道边,还装上了电梯,煞是气派。此外,因为公事往来客人极多,热情好客的村长家还保留了乡下的柴灶,就建在四楼东首第一间。夜幕降临时,就看见村长的洋楼顶上,炊烟袅袅。
村长家有两个孩子,大孩子早早地去了城里上学,小孩子放假后,就待在那个空荡荡的客厅打游戏。我去的时候,村长家的电梯,正运送两大捆柴火上楼。村里的老房子大半都已拆平。那座正对山包的祠堂,因为没了遮挡,变得孤零零,显得更加孤寂。春节刚过,不少人家的年轻人在匆匆整理行装,准备再次出门打工。在我看来,如果能够保护原来的面貌,果真熬上几年,也许光是旅游收入就能让这些孩子结束出门打工的命运。
我在村长家里住了一夜,就急匆匆地返回了城里。原因是,光秃秃的村道,还没来得及硬化,加之缺乏树荫遮挡,工程车往来频繁,整栋房子笼罩在灰尘当中。还有就是,住惯了公寓的我,反倒不适应村长家这般空旷。 消失古村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