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大选:“国土安全”至上
作者:邹珊2014年11月28日,为应对安全问题,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在耶路撒冷旧城附近一个公园内待命
面对胜利,内塔尼亚胡喜不自禁。这或许是因为,此次胜选于他而言实在来之不易。上一个任期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一路走来却格外艰辛。2013年的大选中,“利库德集团”与极右翼党派“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组成了竞选联盟,但因未获得能够单独组阁的议席数量,不得已与“未来党”等中左翼党派联合组阁。因执政理念从根本上冲突,这届内阁的合作之路充满坎坷,曾一度出现数周开不了会的尴尬局面。去年底,积压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因促使内阁批准了将以色列定义为“犹太国家”,并将阿拉伯语从官方语言降为“特殊语言”的相关法案,内塔尼亚胡遭到了“未来党”党首拉皮德和“前进党”党首利夫尼的猛烈抨击。随后,他以“有失忠诚”为由将此二人开除。内阁也因失去了他们所领导的党派而无法撑起议会的多数席位,不得不提前举行大选。
也许是受政府矛盾的拖累,以色列的经济形势也不甚乐观。该国GDP增速一直呈震荡下行的趋势。根据其中央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经济数据,以色列该年度GDP达到了1.08万亿谢克尔(约为人民币1.657万亿元),较2013年增速下降了0.4个百分点。2011年,为抗议物价高涨、社会贫富悬殊等问题,以色列多个城市曾爆发过一系列大型游行活动。如今看来,虽已时隔4年,但内塔尼亚胡却仍未履行当年关于降低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过高的生活成本的承诺。去年,当身兼财政部长的拉皮德提出要为购买首套房产的年轻夫妇免去增值税时,他也未能做出决断。这不仅挫伤了老百姓对本届政府的期望,也暴露了其面对内阁分歧时的无能。2014年下半年,他的支持率直线下滑,8月底时还是42%,到12月时就已只剩35%。“人们都觉得,以色列过高的生活成本和夸张的房价会让内塔尼亚胡输掉大选。”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教授伊沙(Yael Yishai)告诉本刊。
在内塔尼亚胡的民意支持率一路走低的同时,一张新兴的政坛面孔却开始崭露头角——“犹太复国主义联盟”的领袖伊萨克·赫尔佐克。现年55岁的赫尔佐克处处以与总理相悖的形象示人。他与“前进党”共同组成了中左翼竞选联盟挑战内塔尼亚胡。他是中左翼政党“工党”成员的子孙:父亲哈依姆·赫尔佐克于1981年代表“工党”进入议会,并在1983至1993年间曾两度当选以色列总统,舅父阿巴·埃班则是有着“以色列外交之父”之称的前外交官。1978年,赫尔佐克考入特拉维夫大学攻读法律学位,毕业后曾供职于军方情报部门。2003年进入国会后,他先后担任以色列防务部、福利部和旅游部部长。2013年11月当选“工党”党首。此次选举中,他抓住了内塔尼亚胡的弱项,亮出了直指民心的“经济牌”,誓言扶济弱势,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选情似乎也十分青睐这位“总理劲敌”。选前多轮“民调”结果显示,此次大选,要么就是两个阵营平分秋色,要么就是“利库德集团”落后于“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几个席位。以色列要“改朝换代”?这让内塔尼亚胡的反对者们非常兴奋。
然而,内塔尼亚胡还是赢了。其阵营所得席位比中左翼联盟多出6个,得票率高出5%。
3月17日,内塔尼亚胡在位于耶路撒冷的总理官邸接受采访
2009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内塔尼亚胡曾表达了要为两国方案进行协商的决心:“让我们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以色列对于国际协议的态度是坚定的,并期待各方履行义务。我对巴勒斯坦人说:我们希望与你们在和平、安静和友好的邻居关系中生活。”而事实却是,他非但没有在这几年中很好地实践这一誓言,还试图重新挑起有关耶路撒冷定位以及犹太移民问题的争论。在选前一天的最后一次竞选造势中,他发誓,自己一旦当选,就将继续扩大在巴勒斯坦东耶路撒冷的犹太移民区建设项目,从而阻止巴方未来在耶路撒冷建都。因为在他看来,中东当下形势动荡,伊拉克和叙利亚正在土崩瓦解,此时出现一个新的巴勒斯坦国将会迅速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泛滥的失控土地。“任何想要建造巴勒斯坦国的人、任何想要撤出西岸领土的人,都是在给予伊斯兰激进派分子攻击以色列的事实基础。”他在最近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这是近几年中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情况。”
两周前,他还打破外交惯例,在未获白宫同意的情况下,赴美国国会就伊朗核问题谈判发表了一场演说。演讲中,他敦促美方对伊朗实施更强有力的制裁,并批评奥巴马主导的这场和谈是为伊朗最终获得核武器铺平道路,呼吁他尽快放弃此进程。“(伊核问题协议)是个坏协议,不签更好。”他同时还表示,为了以色列的利益,他将尽一切可能对美国的行为进行阻止。
3月15日,数千名右翼党派支持者在特拉维夫市拉宾广场举行集会支持内塔尼亚胡
这种与奥巴马公然“打擂台”的行为,不仅遭到了美国方面的含蓄批评,在以色列国内亦不受追捧。事前,因担心其政策危害以美战略联盟,践踏国家的外交遗产,以色列200名前军事与情报官员曾罕见地联合呼吁内塔尼亚胡取消这场演讲。许多以方政要也认为,本国应对伊朗核威胁的正确方法是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这场极不寻常的演说将美以关系推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以色列《国土报》发表社论称。而最让以色列民众,包括“利库德集团”的支持者感到忧虑的是,内塔尼亚胡今后的外交政策也许将进一步加剧以色列的孤立,并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而赫尔佐克又在此时摆出了与内氏的好战风格全然相反的温和立场。他表示要为以色列“缔造改变”,不仅将与巴方恢复和谈,并会在必要时移除犹太人定居点,还对内塔尼亚胡敌视美国总统的做法进行了抨击:“我坚定地认为,内塔尼亚胡先生在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上发表演讲——在未向美国的民主党总统协商的情况下就接受这个邀请——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将削弱以色列在确保伊朗永不发展核武器这一关键议题上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以色列需要这样的结果,但这必须要通过与美国政府的互信对话,并受到两个党派的同时支持才能达成。”艾瑞·马格利特是一位工党议员,他也确认了其党派的外交立场:“我们希望逆转以色列与现任美国政府的相处方式,想重新回到最亲密的朋友和搭档的相处状态之中。”而美国方面也在赫尔佐克身上看到了“曙光”。“如果中左翼联盟获胜,那么以色列至少会关上门,尝试与美国协商,而不是公开攻击美国的做法。”新美国安全中心中东项目研究员、国会前议员伊兰·戈登堡(Ilan Goldenberg),这样向媒体评论道。
3月17日,“犹太复国主义联盟”领袖赫尔佐克(前右二)到特拉维夫市的一处投票站投票
那么,赫尔佐克究竟输在了哪里?他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将美国与以色列分离》或许解答了这个问题。文章中,在批评了内塔尼亚胡对美国总统的有失尊重后,他很快便将话锋转向了自己对于伊朗的威胁、以及美国或将同意与伊签订一个“不足够确保我国安全”的协议的担忧之上。“我也对美国外交官可能会忍不住接受一个缺乏安全保障的协议而感到担忧……无论我与内塔尼亚胡先生有多少分歧——在和平进程上、定居点政策上、社会公正问题以及他的国会演讲上——但在一件事上我们是完全一致的:以色列的安全。没有哪个以色列国家首脑会容忍恐怖主义的火箭射向我们的儿童;没有哪个以色列首脑会对一个混乱且充斥着暴力的新中东所带来的危险视而不见;也没有哪个以色列首脑,会容忍一个‘有核伊朗’。”艾瑞·马格利特也称,其党派极度反对伊朗保留能够浓缩核燃料、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那数千台离心机。并且,“工党”反对国际社会同伊朗在10年内达成任何协议,而这也是奥巴马在本月初曾经提到过的。
“内塔尼亚胡获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反对派状态分散,并未很好地将不同的党派结合在一起。作为首要竞争对手,赫尔佐克的部分重要政策的立场并不清晰,比如耶路撒冷的分割问题、与哈马斯的协商问题等。而他有关伊核谈判的态度,则根本没有与内塔尼亚胡区别开来。这样一来,他等于从另一个角度向选民证明,总理是正确的。”伊沙说。
并且,虽然从2013年的大选开始,民生议题在以色列民众心目中已经成为与“国土安全”并重的关注点,但在这个国家,“选举投票归根结底,还是以民族身份以及归属感为基础展开的,而非具体的政策制定方向,比如究竟要如何与阿拉伯世界以及与美国维系关系等。换言之,恐惧和怀疑仍然主宰着向来安全感缺失的以色列选民。而赫尔佐克没有、也无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对国家敌人持强硬立场的英雄,他没能很好地安抚选民的心情。此外,大概三分之二的以色列公众是传统的、持民族主义观念的,或者两者兼有的。他们不太可能去支持一个左翼政党”。伊沙进而说。
“很明显,内塔尼亚胡是一个更好的演说家。他在演讲过程中的表情、语气和姿态,无一不在为选民创造着这样一种印象:赫尔佐克,那个矮个儿男子,不仅声音不够有震慑力,行为看起来也更像个孩子。与其说是利用,不如说内塔尼亚胡成功召唤起了以色列民众对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朗的恐惧,并且建立起了一个信念——他是一个可以为以色列的利益而战的‘男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利特瓦克(Meir Litvak)这样对本刊说。
然而,美以关系已从渐冷降至轻微的敌对。内塔尼亚胡如果成功组阁,是否意味着这条盟友纽带将逐渐走向飘摇?“我认为这份双边关系会经历一些煎熬。以色列对于伊核谈判所发表的意见,美国基本没有听从过。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领域,美国可能将不再像从前那样支持以色列。奥巴马说过,两国的军事和情报合作不会停止,但我觉得在政治往来上还是会有所变化。”利特瓦克说。“但是,内塔尼亚胡负担不起走向‘极右’的代价。他的这一系列言论其实只是为了选举造势而设计的。如果他所言为真,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向他背过身去。”伊沙说,“其实,内塔尼亚胡对于两国方案的承诺是有反弹空间的。他主要想说的是,眼下,做出让步的时机还未成熟。我不认为他在下个任期中将就美以关系做出重大的政策调整。而就美国方面来说,他们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内政压力,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真实威胁。但可惜的是,面对以色列与邻国的复杂现状,内塔尼亚胡似乎选择了坚持现有立场,而不是发起或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安全时政外交大选至上国土国土安全以色列总理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