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坚守,我们的希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来写写身边这群优秀的人,有企业家、科学家、年轻博士等。从最年轻的谈起吧。大多是“80后”,具有海外背景,有些是外籍人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光鲜,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的艰辛。拿着政府给的第一桶金,艰难地开始创业,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没有生产线,没有成熟的团队,大多是依托高校的资源开展研究,有些产品专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有些特殊领域,比如基因研究,细胞分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好几年也不会出成果。谈起企业的未来,有些人感到悲观,希望得到政府部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有些人则积极地应对困难,自己去寻找合作者和风投公司。后者让我敬佩,用产品说话,靠自己的奋斗去改变现状。

其中有一个很好笑但是又很心酸的故事。有位从事LED工业灯的年轻创业者,他为自己产品的销量伤透脑筋。因为类似企业非常多,竞争激烈,大家不认你的产品,因为你没有品牌。没办法,他在曾经留学的国家建了一个实验室,只需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将国内的产品发往国外,贴上国外的标签再寄回国内,销量就会提升不少,因为别人觉得这是外国生产的、进口的,即使价格高,他们也愿意接受。不过,和中国海关打交道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创业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位研究病毒变异的科学家,他的企业运作得非常好,不仅成功得到了银行贷款,还有多家风投公司等待与其合作。他没有参加任何国家、省市的人才计划,原因很简单,没有时间。他觉得各项人才计划申请程序繁琐,还要花时间写很多汇报材料。他心直口快,性格耿直,要求团队将时间都用在研制新产品上。实验中必须用到一种国外专有的仪器,价格昂贵,维修困难。仪器坏了需要修理,可是国内没有配件,必须进口,一个小小的配件需要上万元。急着用机器的科学家恼火了,找到一位修电脑的小伙子,小伙子捣鼓了几下,接了几个铜件,居然修好了,成本只需要50元。科学家说,国外的人就这么来忽悠我们,我们难道还不得加油、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吗?

高校的情况会相对乐观一些。他们有来自省里、单位的资金支持,有些还有专属的实验室,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才加入团队。他们不为资金发愁,却为行政职务发愁。有了行政职务,需要应付各类会议,因为你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领导,你得为自己的院系负责,这样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发中去。如果没有行政职务,有的博士不愿意选你做导师,因为你手里的项目不够多,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团队争取更多的资源。有了行政职务,得到的照顾会更多,失去的时间会更多,这让人两难。有的高校没有博士点,留不住人才,辛苦培养的硕士刚刚入门,却又要为了求职耽误科研时间。

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不一样,不是用几篇文章、几本专著就能证明自己,更多的是产品能够真正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地震预防、湖泊治理、激光印刷、病毒研究等等,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需要这些人才,需要他们的技术。希望政府能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提供帮助,哪怕是多给他们一些合作的平台,在出入境、税收、医疗保险、进口科研用品等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会感到莫大欣慰了。

(文 / 武汉 杨幸) 坚守希望他们创业我们

上一篇: 一个司机的公务
下一篇: 果农的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