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波伏瓦
作者:薛巍( 西蒙娜·德·波伏瓦 )
波伏瓦和萨特于1929年夏天在巴黎大学相遇,当时萨特23岁,波伏瓦21岁。两人都在准备哲学教授资格会考(相当于博士水平)。最后萨特得了第一名,波伏瓦是第二名,但萨特已经考过一次,没通过,波伏瓦还是通过这一考试的人中最年轻的。主考人员就这两个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辩论了很长时间,有人说:“如果说萨特展示了卓越的智力和坚实的——有时是不精确的——文化基础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同意,在这两个人中间,她是真正的哲学家。”
但波伏瓦认为她并不具有可以与萨特相匹敌的哲学头脑。波伏瓦在跟友人谈话时说:“真正的哲学家是像黑格尔、萨特那样能建立伟大体系的人,而不是一个爱哲学、能教哲学、能在论文中运用哲学的人。”她觉得,一个世纪只会出两个哲学家,而萨特是其中之一。
美国哲学家加里·古廷在《20世纪法国哲学》一书中说:“只是我们要知道,波伏瓦心目中的等级是最高水平的具有创造力的哲学家。她承认,她具有理解哲学思想的非凡能力,能比萨特更快地领悟一段原文的中心思想,这一才能要归因于她缺少独创性,这使她能更好地吸收其他人的思想。作为一位哲学家,她认为她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解释者和批评家,但不能成为一位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天才。”但波伏瓦确实写了一部标准的哲学著作:《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美国哲学家加里·古廷说,波伏瓦这本书“在试图从自由这一基本价值中引出道德方面比萨特走得更远。另外,她的小说、回忆录和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对存在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基本上出自萨特存在主义的框架结构,但是关于自由、个人之间的关系她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出版于1947年。波伏瓦把道德看成个体意识的产物:“尽管在每个时刻、每个机会中都存在着固执的谎言,但关于生命和死亡、隔绝与联系、自由和奴役、卑微和崇高的真理最终会澄明出来。”所谓模棱两可是说,存在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它必须经常获得新的含义。波伏瓦反对把自由看作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她认为自由既不是某个东西,也不是某种品性。自由必须通过赢取才能获得。
与萨特不同的是,波伏瓦的存在主义伦理学要求承认他人的自由,这使得她的思想更加适合社会和政治状况,而不会陷入唯我论。她说:“一个人要通过爱、友谊、尊严、同情,把价值归给其他人的生命,他的人生才有价值。”
( 萨特和波伏瓦在意大利罗马(摄于1956年)
)
萨特坚持绝对自由的概念,波伏瓦则认为,个体所处的环境会限制他超越自我的能力。但一旦出现解放的可能,如果不去挖掘这种可能性,就是对自由的逃避。如果个体认识到了他的被压迫处境而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的话,他就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用存在主义的范畴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她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萨莉·肖尔茨说:“1999年时波伏瓦的《第二性》出版50周年。这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如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及对她们性别的社会期望的传统观念。即使是在出版50年后,《第二性》在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保持着它独一无二的地位。波伏瓦通过她的小说、散文及哲学论文推动了存在主义运动的普及。” 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