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作家的萧红”
作者:石鸣 三联生活周刊:能不能首先讲一下你运用这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个剧本时,对主人公萧红的基本态度?
李樯:首先声明,我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我看来,很难讲是她自己所有的这样的身世,促进了后来成为一个作家的萧红,还是说因为她是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身世。我会变得有点神秘主义。促成一个作家的原因是什么?海明威说,很多好的作家都是因为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但是萧红童年遭遇的不幸对她的作用好像比一般人大。那么我的立场是,她是一个作家的萧红。如果她不是一个作家,那她的整个人生经历对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她所经历的东西别人都经历过,谁活在世界上不是生老病死?她受的苦,单拎出来看,并不是什么赫赫了不起的纪录,还是因为她是萧红,所有这些饥饿和贫穷才有意义。在剧中,我赋予了许广平评论萧红的一句话:“饥饿和贫穷谁不晓得呢?谁都晓得,但没有一个人像萧红这样,可以写得如此触目惊心。”
三联生活周刊:在哈尔滨的时候,讲述二萧爱情的戏推进得很流畅,然而一到上海,剧情好像一下子就停滞了,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大段的沉默,整个场景也都是静止,你怎么解读这样的设计?
李樯:与鲁迅的交往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片段,也是她的核心生命经历。上海的段落,其实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具象化,这一段并不是纯粹故事情节的展现,而是更侧重萧红遇见鲁迅以后内心的状态,精神生活状态,她从鲁迅处受到的精神启蒙和震撼。可是这些原本宏大的命题,在萧红笔下却是极其日常和烟火气的,这让我非常感动,也使得我决定要去掉鲁迅的意识形态化形象,在影片中还原他人间的面目。我并没有觉得这里还需要再编织一些情节和对话,因为这里我们是沉浸在萧红的内心世界之中,而不是她的外部命运。在萧红和鲁迅的关系中,有很多历史的留白,我不想去非常个人化地填充一些情愫的东西,我觉得他们两个之间的静默其实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恰恰反映了两人的亲近和共鸣,所以我宁可留下一些空白,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中,有一个鲁迅坐在理发店理发的画面,配上鲁迅自己的旁白,一下子让人感觉到亲切生动。这个细节在剧本里是原本就有的吗?
李樯:理发店的场景是我想象的。我当时读鲁迅的日记,想从中寻找他生活的踪迹,发现其实多数记录无非也就是衣食住行,他的文章惊天动地,但是他的生活却那么朴素日常,跟我们普通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想除了吃喝拉撒以外,理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人人必须履行、人人都有经历的一个事件,于是我就安排在了鲁迅身上。坐在理发店的时候,你干不了别的,思绪往往变得活跃,幻想、回忆、反省、总结,于是我配了鲁迅的核心台词,他自述“时时有着独战的悲哀”,是一个孤独的战士,我觉得这个有一个张力在里面。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这个电影的台词,剧中所有人物都一丝不苟地按照历史记载,讲着当时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产生的还比较生硬的书面白话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风格化的方式?
李樯:多数台词是这些人物确实说过的话,在他们的回忆录里也好,书信里也好,创作中也好,他们都会对自己、对有关联的旁人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本身就是曾真实存在过的一个证据,那我就会利用这些证据,其实每句台词都是一个证据,用来佐证或者质疑我们对人物、对历史已经形成的判断。
三联生活周刊:萧红人生经历的传奇性,换个角度来看也比较狗血,把这些乍一看耸人听闻的材料合理化,是你在编剧时的难点吗?
李樯:我倒没有觉得为难。萧红的绯闻在流传,也就是说她的生活本身确实是有这种戏剧性、奇特性在里头的,它本来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我并不排斥情节剧的、故事的东西。但是,我非常小心地借助理性判断控制住一种分寸感,不会为了情节的好看去夸大这种戏剧性,因为我追求的不是享乐主义,不是对这个人物的消费,相反,我想尽量多面向地去折射出人物的不确定性,以此来接近人物的稳定核心。
三联生活周刊:萧红临终时,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你在电影中引用了萧红作品中的许多文字,这一段却没有引用,是原本就没有写,还是写了又删了?
李樯:一开始我写了,后来觉得,因为这是骆宾基的《萧红小传》里的文字,我觉得骆宾基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点文艺腔了,对萧红倾注了太多的主观情感,有点过度煽情、自伤自怜的意味,我觉得反而会削弱萧红对生命的这种力量。同时也因为影片的篇幅,这段话并不太必要,萧红不说这些话,照样有力量,她说了,只会让人感伤,仅此而已。
三联生活周刊:你有一次说过,你觉得萧红其实高过张爱玲,这话怎么讲?会不会是过誉?
李樯:我觉得是萧红的原创性和源头性。张爱玲我们一看,是受到影响的,有体系的,并且你能抓到她的脉络,比如中国古典小说,西方的毛姆、弗洛伊德等等,但是萧红,我们看不清她的源头和脉络,她好像石破天惊,上来一些就是这样的,比如《生死场》,我觉得她是一个自发性创作,更加的来自天分。她所受的教育,她积累的学养,都没有张爱玲那么丰厚,然而一写作就呈现一种赫然独立的状态。她前面也没有这样写的,后面也没有这样写的。我认为她的独创性高过张爱玲。 读书文学作家李樯鲁迅萧红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