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电动”的宝马

作者:李三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量使用是这两款车的最大亮点,也是宝马多年来致力于使用新材料为轿车减重的答卷。

在追求轻量化的浪潮下,宝马早在2007年就开始考虑如何能够做到持续领先。集团高层认为,优越的驾驶性能一直是宝马驰骋行业前列的看家本领,发动机强劲的动力是这个品牌的基因,在保持优越驾驶性能的同时,还要做到可持续并且对环境友好,大家的共识就是要使用更轻质的材料来降低轿车重量,以实现降低油耗和排放的目的。这个初衷的结果是宝马最终决定投入巨资与德国SLG公司合作建立碳纤维生产基地,最终两家公司决定在华盛顿州的摩西湖建立年产3000吨的碳纤维合资公司,选择在那里建厂是因为摩西湖有丰沛的水电资源,丰沛的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摩西湖生产碳纤维的另一个意义是让从汽车材料阶段就零排放的制造理念得以梦想成真。

三联生活周刊:电动车在中国一直非常受关注,在你看来,BMW i3和i8与传统意义上电动车有哪些不同?

安格:BMW i3和BMW i8源于宝马专为电动车推出的BMW i子品牌。在2007到2008年,我们在内部经过多轮讨论,研究如何面对未来汽车业的发展去建立我们的品牌,如何在品牌下开发更多的产品。我们确信,未来汽车业必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希望长期保持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去解决可持续这个课题。

BMW i代表的是充满远见的车型概念与出行服务,将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入全新高度,因为BMW i是一次全新的开始。BMW i品牌的核心内容或者说目标包括三个方面: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维持盈利性增长、进一步减少全车系二氧化碳排放。在电动出行方面,我们曾经做出许多承诺,而今天i就是我们要兑现承诺的全新开始。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称BMWi3和BMWi8“天生电动”?

安格:BMW i3和BMW i8为天生电动,完全不同于其他厂商的电动车路线,大家惯常的做法是把传统车型的发动机换成电动机,而我们这次是从一开始就按照电动车特点进行全新开发,包括轻量化的概念、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也包括我们对客户实际需求的了解。在我看来,BMW i3和BMW i8不仅是一款车,它更像是为一种全新理念、全新潮流代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应用中,也体现在从研发、生产、使用等环节,体现在后期的回收利用整条价值链中。

三联生活周刊:普及推广电动车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基础设施,请问对于BMW i3和BMW i8,宝马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安格: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只有具备充电设施,大家才会使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越完善,路上的电动车才会越多。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推广支持力度还是蛮大的,2020年总销量达到500万辆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很强的信号,显示出中国政府强大的信心。

目前,我们也看到很多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新政策已经出台或在积极酝酿,比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北京、上海等牌照限制的城市对新能源车有所倾斜等。在充电设施方面,政府也在付出努力,从厂家的角度,我们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比如今年5月我们跟上海世博园有一个合作项目,建立了一些公共充电设施,并且为公众提供体验BMW i3的机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将来还会争取做得更多。

目前我们在全国4个城市率先推出了BMWi业务,包括北京、上海、沈阳和深圳。我们对于将来的愿景是什么呢?我们希望在BMWi销售的市区核心每隔10公里就能让客户找到一个充电设施。在目前到年底的市场推广初期,我们向BMW i客户免费提供充电墙盒和基础安装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宝马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处于怎样的行业地位?

安格:在BMW i战略的初期,我们就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采用更轻质、更高科技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非常理想,这种高科技材料的特点是扭转刚性特别高,它比钢轻50%,比铝轻30%,对电动车而言,碳纤维的应用非常有益,使用这种材料我们才有机会去平衡电机和电池所带来的额外车重。通过i3、i8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车辆自重减轻,在电池功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它也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续航里程。目前我们在美国摩西湖碳纤维工厂的生产能力为每年3000吨,明年会达到9000吨,这个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实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它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成本高昂,过去只在赛车、航天、医疗等领域有一些应用。现在我们做的这些投资,可以说是面向未来的投资,初期我们的一些产品量相对小,将来推广开来就可以让更多人应用这种高科技材料。随着用量增加,随着技术成熟,它的成本会逐渐变得更有竞争力。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加州一直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的轿车技术,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这个地区也是目前电动车最大的市场。你认为在中国是否也需要这样的电动车发展示范区?

安格:洛杉矶跟北京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超大城市。中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大城市,甚至可能是世界上超大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BMW i3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在设计之初,它的使命就是为了解决在超大城市中的交通需求,它不是让你去进行城际的旅行,而是为了满足你在市内的交通需求,比如说上下班通勤,在自家车库充电。

我们始终相信中国将来必将成为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如果中国有机会接近500万辆的目标,就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我们目前在四个城市有业务,选定的7家经销商全部是5S经销商,未来经销商方面我们也会首选5S店。一旦时机成熟,我们经销商的数量就会随之扩展。

三联生活周刊:在电动车以及未来前沿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市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安格: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讲,在华晨宝马合资企业中,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目前是600人左右,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新能源车的研发。我们的新品牌之诺已经推出了第一款车型,这款车可以说是本地研发、本地采购、本地测试的样本,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总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相信目前其他公司也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太大,这样一个规模的市场,是非常值得在研发领域投入的。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宝马集团除德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我们之前的一些工作比如MINI E和ActiveE在中国的实路测试,其实就承载了很多的研发目的。除了之诺品牌,大家很快还会看到BMW 5系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也会更快。

三联生活周刊:日前中国政府刚刚颁布了新能源车的路线图,宝马电动车的产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是机缘巧合,还是战略布局?

安格:BMW i到目前能够合乎市场的节拍,主要原因有三点:清晰的战略,极其创新、优秀的产品,充满激情的团队。一件事情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清晰的战略。早在2008年,我们就制定了清晰的新能源汽车策略,2011年推出BMW i3 、i8概念车,到2014年量产车型上市,其实我们已经进行很多年的准备。也正是因为当年决策的及时、清晰,才有后来步步为营的执行过程。

我们当时决策的时候,对于BMW i3的定位就是在大城市中使用。今天,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得到了空前重视,对污染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可以说,电动车刚好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恰逢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车推广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可以说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融合到了一起。

三联生活周刊:电动车战略和宝马一贯坚持的高效动力是什么关系?

安格:除了BMW i这种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在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革新和革命并行,是我们发展产品的一贯思路,高效动力策略是我们长期的坚持。未来的10年到15年,我们相信路上的车还将以内燃机车型为主,宝马通过高效动力战略,不断降低传统车型的油耗和排放,以满足将来法规的要求。高效动力战略中,针对未来长远的解决方案,就是BMW i。我们相信在未来某一天,内燃机车与电动汽车这两条路线会最终交汇。

三联生活周刊:你能为大家描绘未来的电动车的愿景吗?

安格:到那时,电池技术将有所突破,同等体积的电池续航里程会不断提升,续航400公里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还有电池价格,能够让更多人负担得起。这时,客户将不需要为选择新能源车还是传统内燃机的汽车而苦恼,因为两种车都可以满足他们的出行以及降低能耗和排放方面的需求。

“天生电动”的宝马0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格与BMW i8电动车亮相“2014 BMW悦盛典”

“天生电动”的宝马1BMW i3电动车 i8宝马i3mini德国汽车豪华车汽车宝马5系新能源汽车宝马新5系电动汽车宝马公司碳纤维劳斯莱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