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价猪肉
作者:邢海洋俄罗斯反制裁,不再进口西方食品。蝴蝶扇动了翅膀,中国的鸡蛋和猪肉价格应声而涨。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猪肉价已经接近历史高点,猪粮比,也就是猪肉和饲料的比价还没跨过盈亏平衡点。全球粮价暴跌,只中国立于高地,成本高企推高肉食品价格,推高CPI,结果买单的是全体居民。如果今年粮食仍丰产,实现“十一连增”,政策制定者真应该反思一下,巨额农业补贴是否该居民承担。
今夏的肉蛋紧俏,早在5月就冒出苗头,与俄罗斯毫无瓜葛。经历了两年半的价格下滑,国内猪肉价格比2011年30元/公斤的创纪录高价跌去了将近一半,说养殖户哀鸿遍野都不为过。寒心的农户连母猪都淘汰了,多地政府于是紧急启动了禽畜肉品收储及种猪、种禽保护工作。这是“猪周期”下跌阶段最后的特征,5月,猪肉价格开始了报复性上涨。不过,即使是在猪肉价格涨了1/3的今天,官方统计的猪粮比只有5.5,远比官方认定的养殖户盈亏平衡点低。而如今全国猪肉批发价格已达到23.3元/公斤,仅比2011年的峰值低了7元。通常,由于猪特有的繁殖和生长时间,3~4年为一个完整的“猪周期”,一轮全新的周期已经开始,一两年内,无论外界还是养殖业自身,都对猪肉长期看涨达成共识。而俄罗斯也在这个时候前来“搅局”,一轮紧锣密鼓的猪肉荒就要到来。
不过,类似2011年的猪恐慌却未必到来。国内的养殖业经过近几年向养殖大户的倾斜,养殖成本有所下降,当前7.5元/斤的生猪收购价格下多数养殖企业实现了盈利。这些大型养殖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比养殖户有远见,上半年还在补栏,这就有望使得“猪周期”来得相对平缓,与猪肉紧密相关的CPI也不至于飞涨。另外,全球猪肉价格,也只有中国价格畸高,若猪肉价暴涨,进口速度随时可能加快,以平抑价格。双汇发展,这家刚刚收购了美国最大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的中国行业龙头就在半年报中预计,国内下半年猪价会上升,年底估计会升到16元/公斤左右,而美国的猪价会降到9元/公斤左右,从而下半年公司会逐步扩大对美国猪肉的进口。使人吃惊的是,这一横跨中美两国的全球最大肉联厂,一边的价格是另一边的近一倍。2011年5月,中国放开了对美国猪肉进口的限制。
美国的生猪养殖以全球最大的玉米种植带为中心、集约化生产、科技水平高,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但中美间生猪价格的巨大差异,人工成本、管理差异显然不能解释得清楚。也只有了解了两地玉米等饲料价格的巨大差异,才能找到症结所在。以9月3日的美国出口玉米价格为例,其离岸价格相当于1096元/吨,船运到中国完税后的价格则为1652元/吨,整整多出了一半。而这个价格仍比国内市场便宜,在现货市场,9月北方玉米收购价格多在2500元/吨,期货2400元/吨。
夏季北方多地大旱,国产玉米青黄不接;而美国风调雨顺,玉米产量有望打破去年创下的纪录。但问题在于,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自由交易的市场,任何单个国家的价格都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浮动。设置进口配额,再对国内粮食实现年年涨的收购保底价,是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最大国策。在全球粮价的上行阶段,这一国策的确稳定了国内的粮食生产,缓解了供应紧张。可今年国际市场下行,托底政策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比如,粮食“十一连增”已成定局,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却大幅提速,前7个月谷物进口同比激增八成。进口配额虽挡住主粮入境,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麦这些没有配额限制的谷物进口就多起来。这意味着,进口与丰产叠加,粮库必定粮满成患。
与粮食比,生猪的进口似乎更不足多虑,有检验检疫制度,有对转基因饲料的限制,猪肉的进口变成任由管理者调控的政策性工具。但高企的肉价,却是由全民买单的。 进口猪肉猪肉半价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