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战火与“消耗战略”

作者:宋晓军

8月战火与“消耗战略”0( 8月8日,美军对伊拉克极端组织武装目标发动空袭。图为在“乔治·H·W·布什号”航母上待命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

8月8日凌晨,媒体并没有看到此前网传俄罗斯总统普京于当天零点30分要发表的紧急声明。很多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心态的网友貌似有一丝“失望”。他们可能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之际没能看到一场当下只有在游戏中才有的“大决战”而惋惜。但很快,停火了72小时的巴以再次重燃战火,而奥巴马下令轰炸伊拉克境内ISIS(“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投了下来。8月,燃烧在世界各地的战火,很难不让人想起一个传统战争理论中的名词——“消耗战略”。

简单说,“消耗战略”一词,是针对“摧毁战略”而言的。以军事理性的视角看,在战争中要想取得胜利,只能通过“摧毁战略”和“消耗战略”这两个途径。前者是完全摧毁敌方的军事力量迫使敌方投降;后者则是在敌方军事力量并没有完全被摧毁的情况下,通过消耗的手段,让敌方认识到自身损耗与对手损耗的悬殊趋势已难以挽回,最终放弃进一步使用残余的军事力量而通过谈判方式投降。由此推论,从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消耗战略”一直都是主导战争胜负的战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依靠逐步消耗敌人全部人力、物力和切断他们的供应来取得决胜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消耗战略”进一步延伸了,不仅通过封锁不让敌方补充战场上已经告罄的物资,而且还使用了战略轰炸的手段,增加了消耗的幅度,对敌方的人口和经济中心进行破坏性打击(对日本还使用了原子弹以摧毁其战争意志)。

“冷战”中,“消耗战略”除了敌对双方通过军备竞赛彼此消耗外,还通过代理人的方式消耗主动出击的一方,迫使其在战略上逐步“认输”。如美国入侵越南的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冷战”后,美国“不战而胜”,且鉴于其在军事技术上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除了克林顿政府对南联盟用了空袭手段实施了相对传统的“消耗战略”外,“9·11”后,小布什政府针对阿富汗的塔利班、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和与法国一起针对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都试图实施更加“古典”的“摧毁战略”,即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摧毁敌方军事上的组织结构以达到取胜的目的。但其结果,在8月的战火中都已经显现了。这就是,美国或美国盟国的对手,针对“摧毁战略”反而采用了一种“消耗战略”加以应对。如塔利班、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分支(现在衍变为ISIS)、哈马斯、利比亚的极端武装等,甚至吃下了克里米亚后的俄罗斯,也在利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对得到北约支持的乌克兰政府军采用了某种“消耗战略”,试图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上承认其“分治”的政治诉求。

那么面对对手使用的“消耗战略”,美国该怎么办呢?从奥巴马将近一个半总统任期上看,虽然美国仍掌握着全球最强大的军事资源,但一直没有在“摧毁战略”和“消耗战略”之间做出取舍,找到一种更恰当的军事战略。其中典型的事例就是,8月8日五角大楼发言人、海军少将柯比(John Kirby)在他的Twitter上只用了132个字宣布对伊拉克境内的ISIS实施空袭后,美海军的F/A-18舰载机向伊拉克埃尔比勒地区投下的十来枚激光制导炸弹。有意思的是,此后有国内媒体还想让我像复读机一样对照着武器手册念一遍F/A-18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性能数据作为采访内容,我开玩笑地说:我在想美国是继续实施“摧毁战略”呢,还是准备逐步实施“退出战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21世纪战争的理论分析中最值得琢磨的问题。 战火战争中东局势一战消耗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