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导试验是“一箭双雕”?

作者:宋晓军

中国反导试验是“一箭双雕”?0( 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网络运维与安全中心 )

7月23日,当中国国防部网站公布当天成功进行了一次“地基中段反导”试验后,我马上想到了就在一天前,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谢尔顿(William Shelton)在大西洋理事会上说的一番话。他讲话的大意是,随着对手通过网络病毒和反太空武器的发展,太空已经不再是“安全的避难所”。他还警告说,美国军方和民众过分依赖太空中的卫星,是很危险的。那么“地基中段反导”与反卫星能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地基中段反导”,是指从地面上发射反导导弹在大气层外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最早部署“地基中段反导”导弹的是美国,从1999年至今,共进行了18次试验,其中成功的9次,成功率为50%。有鉴于此,目前国会和学界还在争论在2015财年是否要在30个发射井基础上增加部署。那么在大气层拦截弹道导弹的概率不高,打击卫星如何呢?根据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SDI)中的定义,敌方的远程弹道导弹来袭时分为助推段、助推后段、中段和末段。在这四“段”中拦截的步骤分为四步:监视、捕获、跟踪、杀伤。而在这四“段”中,中段留给反导武器的反应时间最长,约为1500秒。即便这样,目前的试验表明,对装有多弹头的助推段后运载器(PBV)的拦截概率仅为50%。这还没有考虑PBV本身的变轨能力和其装有多弹头和假目标弹头的情况。

但是,如果用“地基中段反导”导弹打击卫星,情况就不一样了。卫星是长时间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目标,即使有些卫星有变轨能力,但其轨道是常态,因此给反导导弹留出了充分、远超出弹道导弹的反应时间。比如美国目前装备的“地基中段反导”导弹,由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自主寻找目标的拦截器(EKV)组成,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的关机速度为7000~8000米/秒。这就意味着其拦截斜距大于5000公里,理论上可以拦截高度低于1200公里的所有低轨道卫星和中轨道卫星(但不能拦截高度在2万公里以上的如GPS这样的高轨道卫星)。不仅如此,目前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舰艇上的标准Ⅲ-1A/1B(火箭发动机关机速度在3~4.5公里/秒范围),也具有拦截低轨道卫星的能力。

很显然,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反导手段,就一定具有更强的反卫星能力。换句话说,只要美国海军的38艘宙斯盾舰艇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6艘宙斯盾驱逐舰部署在中俄附近海域,就可以拦截目前中、俄在轨的近100颗低轨道卫星。这也是2008年2月,中俄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交《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PPWT)的主要原因。但此后美国拒绝了中俄提交的草案。目前美国有230多颗在轨的低轨道卫星,其中有相当部分在临近中、俄的太空,除了进行侦察、通信外,还为其飞机、导弹、无人机等精确打击武器和平台提供中继服务。既然美国在作战活动中如此依赖卫星,而且部署数量又大大多于中、俄,为什么还会拒绝讨论中俄提交的“草案”呢?原因在于,中俄曾多次共同或单独发表反对美国在靠近中俄地区部署区域反导系统。这就使美国陷入了一个悖论:要答应签署中俄都不发展反卫星能力,从技术上讲就必须取消自身持续投资巨大且已成熟的区域反导能力,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7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被问及中国刚刚进行反导试验时,她只提到2007年1月11日中国用本次试验同类的“红旗-19”导弹打下了一颗废弃卫星。 反导试验中国一箭双雕

上一篇: “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