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当代首饰设计:观念至上
作者:钟和晏吉斯·巴克认为:“要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必须是夸张的、大尺度的首饰,必须是金银之外的新材料”
“和平”戒指有明显的街头风格
“十个圆环”手镯,1965年
1967年5月12日,吉斯·巴克(Gijs Bakker)和艾米·范里尔瑟姆(Emmy van Leersum)这对从荷兰瑞特菲尔德艺术学院毕业不久的年轻夫妇,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礼堂举办了一场小型的首饰发布会。展示的主要是头部和颈部饰物,尺寸很大,基于抽象几何形式,用铝、塑料、不锈钢、亚克力玻璃等材料。它们搭配简单的A字形外套和拖地长裙,套在模特肩颈间的庞大铝片就像未来主义的盔甲。
那天的表演持续了大概半个多小时,除了一张照片以外,没有留下其他任何影像资料。然而,它作为一场“风格的革命”却长久地留存在世界当代首饰设计史上。今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不嫌麻烦地重建了这场1967年的T台秀,以“吉斯+艾米场景——1967到1972年巴克和范里尔瑟姆的时装与首饰设计”为展览主题,目前正在市立博物馆展出。
今年春天,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办了“三人行”荷兰当代首饰设计展,在OCT-LOFT北区A3+的展厅里,我看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为了挖掘这段历史拍摄的纪录片。“吉斯+艾米场景”的策展人玛吉安·波特逐一采访了所有与事件有关的人。“1967年的表演瞬间就成为传奇,未来派服装、大型铝质项链、模特造型、电子乐配乐等,推动两人成为青年文化的先锋。他们影响新一代首饰制作者去试验不同的形状和新材料,并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策展人说,“它是当代首饰设计的一次突破,这之后首饰不再是首饰,它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吉斯·巴克出生于1942年,1958到1962年就读荷兰瑞特菲尔德学院及瑞典工艺美术及设计大学,之后和妻子范里尔瑟姆在乌特勒支市中心创立首饰工作室。他们决定叛离高级时装和珠宝的精英世界,以激进的方式重新想象首饰,用创意和观念而不是贵重材料和手工艺,把首饰设计提升到一种新锐艺术形式。
“我们心里很清楚,如果希望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就要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所以必须是夸张的、大尺度的首饰,必须是金银之外的材料,尤其像铝这样当时的新材料。”巴克在影片中说。
那次发布会上,最有名的作品是巴克的“炉灶管”项链和手链,现在已经成为荷兰设计的图标。银灰色的塑料管连同表面凸起的规则棱纹,像一个圆鼓鼓的甜甜圈,缠绕在模特的手腕和颈间。把煤气管这样的日常物品放入首饰设计中,显然有种明显的挑衅意味。
今年3月份,巴克在中央美院举办过一次关于荷兰当代设计的讲座,他在讲座中也提到了1967年的“炉灶管”:“我凭着一股内在冲动制作了它,心里也不确定最后能否展出。我记得我把它们装在一个塑料购物袋里,拿去给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馆长看,他一言不发,长久地沉默着。”那时候,市立博物馆是荷兰现代前卫视觉艺术的殿堂,也是从1967年起,它开始收藏当代首饰设计。
巴克的“炉灶管”项链和手链,现在已经成为荷兰设计的图标
从概念上说,当代首饰在美国被称为艺术首饰,也有一些欧洲国家称之为“作者首饰”,主要强调设计师的艺术语言和工艺,通常由独立设计师在工作室完成,在艺廊或美术馆展览出售。它们可以由任何材料制成,无关品牌、流光溢彩的钻石珠宝或大批量工业制造,其中的独特艺术价值比固有的材料价值更重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艺术、构成主义、无形式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影响了欧洲当代首饰设计,强调黄金、色彩、光泽和“爆炸”形态的运用,像绘画一样以彩色珐琅和宝石增加色彩,让宝石脱离具体的经济价值。像荷兰这样拥有结构主义、抽象主义和具体艺术传统的国家,在推动当代首饰艺术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荷兰艺术史学家丽丝贝茨·德·贝斯滕在《快世界中的慢艺术》一文中,曾回顾了荷兰当代首饰的发展轨迹。她写道:“从传统到当代,从黄金标准到制作者标准,从传统工艺到实验设计,当代首饰历史在荷兰有过一个颠覆性、革命性的时期。”
那个时期,荷兰出现了新一代的首饰设计师,都是在艺术和工艺学院受过教育,对“好首饰”有严格定义和不成文规定。他们用不锈钢、铅、亚克力等廉价轻工业材料,批量制作抽象的、几何形式的首饰,手工打磨出“工业感”。
“‘新首饰’与其说是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松散的国际新潮流。这一概念反映出1968年前后的时代精神,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一切都可以改变,相信一切都必须改变,虽然今天看来有些天真。”贝斯滕说。
巴克显然是这群人中最知名、最多产的荷兰首饰设计师,他的个性和作品中,一直流露出明智冷静和心不在焉的奇怪混合。他说:“荷兰设计是头脑清醒的、苛刻的、轻微讽刺的,有种对世界的看法。它反对奢侈,采用不复杂的构造和材料,因此容易被大众接受。”
他早期的作品集中在对材料的控制和实验上,迫使它变成难以获得的形式。比如1966年的“点焊接”手镯,把一条不锈钢长条上下依次切割成锯齿状,弯曲之后互相穿插,再作点焊接。之后他借用层压的摄影或新闻图片,开始创作“概念首饰”,带点轻微的讽刺和幽默,也包含对首饰作为身份象征和投资对象的质疑。
“三人行”首饰设计展上有几件这样的作品:把捷豹1E汽车的彩色照片封入树脂玻璃中,配上烟晶宝石和纯银边框制成胸针,再附一个宣言式的系列标题——“我不戴首饰,我驾驭它们。”五根手指的玉质“和平”戒指有明显的街头风格,食指和中指做出和平的手势。“亚当”项链挪用了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姿态优美的裸体亚当照片贴合着镀金圆环,提供不同层次的含义。
大部分首饰设计师把材料表达、制作工艺作为设计出发点,而巴克的信条是“形式只是对想法的包装”,几十年来,他始终强调观念才是首饰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其中有想法,那么如何制作的工艺也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乏创意和概念,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他说,“我总是寻找社会中的各种观念、形式、价值、符号等,尝试去理解它们的含义。赋予首饰这样的小物品以内涵,概念一直是我的出发点,它们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概念确定后,然后依靠材料和工艺使之成型。”
《巴克和首饰》一书的作者伊达·范兹杰(Ida van Zij)认为,巴克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人与他使用或穿戴的物体之间的关系”。首饰与身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加入佩戴者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可以说是首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他与人体有关的激进首饰创作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围嘴”颈饰把男性裸露胸部的黑白照片印在一块镶黑边的布上,像婴儿的围嘴一样被佩戴。“拥抱”项链是巴克自己真人大小的层压照片,交叉的双臂正好环绕模特的脖子,看起来似乎是整个人吊在她身上。还有根据人的脸部轮廓制作的“轮廓”饰物,好像一个套在脸上的几何面具。在他看来,说到首饰的私密性,没有人有相同的脸部轮廓,还有什么比这更私密的?
如今巴克的家和工作室位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从对着运河的白色窗口,路过的行人有时候可以瞥见正在工作的设计师。事实上,他在荷兰设计界的地位更多得益于他与艺术史学家和设计评论家瑞内·拉马克斯(Rene Ramakers)创建的“Droog设计”。
Droog设计曾在1993年的米兰家居展上掀起冲击,它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立场——讽刺、机智、偶像破坏,又有点嚣张。如今一些知名的荷兰设计师,像理查德·胡腾、马塞尔·万德斯、于尔根·贝和海拉·容格里斯等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尽管如此,巴克认为首饰设计非常集中,给予一个这么小的物体内容、创建观念意义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设计一件家具可能更容易。知名的德国灯具设计师英格·毛雷尔(Ingo Maurer)大概也持有相似的观点,有一次,巴克邀请他为一个展览项目设计一件首饰,毛雷尔谢绝说:“你们能够在几个平方厘米的范围内设计东西,我可做不到。”
“三人行”展览的策展人是Ubi艺廊的创始人施鹤玲(Machtelt Schelling),她的想法是先确定吉斯·巴克、露西·萨内尔(Lucy Sarneel)和孙捷这三位首饰艺术家,请他们再推举一位与自己有共通之处的艺术家。六人作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就读于瑞特菲尔德学院,那里的首饰设计系在荷兰排名第一。“从展品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对首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表达想法、发掘新材料,并创作出可佩戴的作品。”施鹤玲说。
巴克为“三人行”推举了出生于1966年的德妮·比萨姆丝(Dinie Besems),过去20年,她一直用自由、个性的方式发展首饰设计,以激进而清晰的观念著称。早在1992年,比萨姆丝就把一段“冰项链”视频作为她的毕业作品,一条冰块制作的项链慢慢融化,浸湿模特的衣服。作品中包含了长久、价值与脆弱、易逝之间的对立观念,这让人联想起巴克的“阴影”臂环。“为什么首饰必须是金属的,为什么它不能仅仅是一道阴影?”首饰紧紧勒在手臂上,摘去之后留下一道深深的阴影。
比萨姆丝的展品中有一串天蓝色的塑料挂链,可以辨认出榨汁机和锅碗刷的形状,这是把日常家居用品作为潜在首饰的“厨房原型”系列。她说:“我想知道,如果结合基因计算方法、3D打印和仿生技术制作简单的厨具会是什么结果?像果汁机、平底锅刷这样的日常用品又有怎样的审美和触感?”
露西·萨内尔出生于1961年,如今在瑞特菲尔德学院首饰系任教。她的首饰又是截然不同的面貌:灰色锌片与本色木块构成花朵般的奇异造型,小葫芦形状的“幸运卷”项链,竹管串起的“森林谣言”耳环,又冷不丁出现汽车模型等儿童玩具。这是一个自成一格的小世界,包含异质的、手工的、灰色的、松散的成分,让人不禁回忆起被遗忘的民俗传统与宗教仪式。
“有时候,我会朝着这样的思维设计首饰:把首饰作为一种能量物品和守护神,应对现在这个高科技、高效率、金钱至上的世界。作为寻求生活平衡的一种象征物,我从形式和材料上都会寻找精神和价值的张力。”她说。
多年来,她偏爱锌材料,在锌片中加入彩色涂料、复古织物、彩线、竹块来调和色调,日常材料通过不寻常的处理获得质感。锌片与雨水管、水桶、洗衣盆这些让人安心的家居物品有关,它特殊的色泽引起丰富的联想,就像荷兰灰蓝色的天空、湖泊和河流。
子弹手镯
吉斯·巴克
“这是想象子弹射入一个厚圆盘的结果,子弹穿透虚拟的球体,由此产生空心的轮廓,材料移除之后仍然被看作一个整体。手镯需要精确的焊接技术,从平面中形成一个中空的管状。”
塑料汤手镯
吉斯·巴克
“无法降解的塑料毒害海洋、野生动物及我们自身健康,塑料吸管是其中之一。它们通常只被使用10分钟,存在的时间远比一辈子长。这只‘塑料汤’手镯,由融化后的吸管镀金或者镀银,把视线导向环境问题。”
花束胸针
“花束胸针每一个都用了不同宝石,我想用不同方式表达宝石的内在气质,风景明信片花束的虚假灿烂衬托出宝石的美。”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吉斯·巴克
“不管材料和工艺多么重要,它们从来不是我设计的出发点。材料本身除了它们所代表的价值之外并没有内容,金、银、宝石是关于奢侈、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空洞概念。它们只是简单的装饰物,除非被置于一定的情境下,重新定义它们的含义。当你佩戴这对耳环,维米尔笔下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似乎重新获得了生命,似乎是她从你的面前走过时,面容被映射在镀钛的玻璃珠上。”
神圣运动系列
吉斯·巴克
“几年之后,有一天我又在报纸上看到,足球运动员的新时尚是进球之后把T恤衫蒙在头上,像神一样绕着球场奔跑。我心里想,这正是我所要的!我去教堂拍下耶稣雕塑的照片,把它们和运动员的照片拼贴在一起,制作出这些‘神圣运动’系列胸针。”
自由胸针
吉斯·巴克
“1997年,《时代》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的胸针的文章,题为《请读我的胸针》,费城一家画廊因此邀请多位艺术家为她创作一枚胸针。所以,我就为她设计了这样一枚‘自由胸针’,自由女神的眼睛是两个钟盘,一个朝上可以让奥尔布赖特读时间,另一个颠倒过来,方便其他人读时。结果奥尔布赖特非常喜欢,选择佩戴它出现在她的书籍封面上。”
舌头胸针
“我终于找到使用钻石的方法了:一个正在洗澡的黑人男子,钻石构成的水流从桶里倾倒在他的身体上。或者是一个黑人的侧脸,他伸出的舌尖上有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有多少黑人深入地下,来满足人们对昂贵钻石的需求。”
运动人物系列
吉斯·巴克
“我喜欢美丽的宝石,我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了黄色蓝宝石、粉红色碧玺、黄水晶、钻石等,但一直不知道如何运用它们。如果用得不好,会让我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足球运动员的照片,突然间有了想法。从1985年开始,我把流行人物的新闻图片用在‘运动人物’系列中,结合黄金、彩色宝石的点缀,到1989年总共完成40多件胸针。田径、足球、曲棍球、自行车、网球、高尔夫球等,我被这些特定的图像所吸引,它们捕获了运动员几乎芭蕾舞蹈一般的优美姿态。”
金洋葱,1965年
荷兰设计师吉斯·巴克
“拥抱”项链,1982年
1988年的亚当项链,姿态优美的裸体亚当照片贴合着镀金圆环
“星空汽车”项链,2013年,
露西·萨内尔作品“叮当三角”胸针,2011年,
露西·萨内尔作品佩戴“自由胸针”的奥尔布赖特
(图片提供 Gijs Bakker、Ubi Gallery) 首饰观念设计至上当代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