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一张画

作者:李晶晶

张大千的一张画0张大千画作 :《水殿风来》(1961年)

不久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香港苏富比售出一张馆藏的张大千水墨纸本《水殿风来》,这是张大千上世纪60年代重要的荷花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是1961年由台湾当局任命的“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代表”郭有守捐赠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29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其展品以现当代绘画、设计、装置、影像作品为主。这张《水殿风来》与博物馆的整体风格不相符合,因此管理层决定将之拍卖,所得款项拨充为购置基金。

郭有守(1901~1977)字子杰,四川资中人。有说法他是张大千的表弟,但究竟是哪一辈分方面的表弟则不详。郭有守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颇得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赏识。北大毕业之后公费派往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获得文学(一说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留学期间曾与徐悲鸿、张道藩等人组织文学艺术团体“天狗会”。用白话体的新诗、散文杂文和艺术评论,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

1930年5月12日,郭有守在上海与叶恭绰、蔡元培、胡迁、杨杏佛、林语堂、邵询美、郑振铎、戈公振、徐志摩等12人发起成立“中国笔会”,被选为理事。后与杨云慧(杨度之女)结为夫妻,婚礼由杨度主婚,蔡元培证婚,在教育界也可以说是轰动一时,徐悲鸿夫妇也专程来上海参加婚礼。

婚后郭有守曾在南京居住,在傅厚岗买了两块地皮,盖了两栋房子,与徐悲鸿比邻而居。当时,他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科科长,负责留学生出国事务和电影检查,并被派往欧洲考察教育,半年后归来,任教育部专员。1932年发起组织筹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同年7月,在南京成贤街43号教育部礼堂,蔡元培为大会主席,主持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大会。1933~1936年,郭有守亲自操办遴选优秀影片,送出国门,跻身国际影坛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面抗战开始。郭有守去了四川任四川教育厅厅长。郭有守为人热情,善于交际,文艺界友人甚多。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舞蹈家戴爱莲,画家吴作人、张大千等。张大千是内江人,内江距资中不远,少年时代曾随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就读数月,郭有守较张大千小一岁,据张氏说是中表亲族,故有中表之谊,走得格外近些。张大千在四川青成山、峨嵋山、甘肃敦煌临摹壁画,郭有守也是尽可能为之提供便利条件。

张大千的一张画1《粉荷》(1969年)

据记载,1944年1月至5月,有关敦煌壁画及展览出版事项频频出台,郭有守作为教育厅及美协的一方诸侯自要过问关照。不仅如此,他还在“特刊”上亲自撰文盛赞张大千举办的这次展览是“艺术上的一件大事”,盛誉张大千的聪明才智以及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郭有守在文中赞道:“他把优越的艺术天才,极丰富热烈的感情,最坚决自信的意志,都用在他的艺术上。三者的谐和,使他对于艺术发生的爱,比自己生命还看得重要,所以他肯牺牲,不辞八千里途程跋涉,以两年半的时间,临摹了敦煌代表作品,以私人做了一件应该由政府所做的事,这是值得格外称颂的。成都旧有‘小巴黎’之称,如果张大千能把他的作品都留在成都,至少在美术方面,成都可比巴黎无愧色。以一代画师临抚前几代的杰作,两皆不朽。凡是来参现的人,必会愉快荣光。因为张大千早已不仅是中国的张大千,他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的张大千。”

1946年,郭有守被聘任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教育处处长,两年期满后,1948年又改任远东顾问。1956年则常驻巴黎,具体统管台湾在欧洲的文化交流事务。在巴黎工作期间,凡遇上中国人在国外深造或举办艺术活动,他都尽其所能地为之宣传,提供帮助,扩大影响。1956年,张大千第一次到巴黎成功地举办了画展,张大千在巴黎的食宿、行止,乃至办展事务都是由郭有守一手操办。张大千在这一年绘赠郭有守的第一部册页,题识在1960年。册页尺寸不大,但画得十分精彩。册页的首页,开门见山,画的是大风堂简笔古人,人物上方,逸笔草草画了几笔枯枝败叶,左上侧题道:“现在的人动辄说,以书法写画,此却有几分醉僧笔意,但恐索鲜人不得。吾子杰定不以我为狂也。张爰。”此后大千频繁于欧洲各地的展览活动皆由郭有守联络筹划。至往后10年间,张大千多次访欧,足迹遍及瑞、奥、德、法诸国,郭有守皆相伴在侧,一应事务,由其悉心安排,俨如画家在欧洲之代理人,感情亲逾手足。

张大千的一张画2《墨荷》(1968年)

《水殿风来》为水墨纸本,立轴。约在1961年张大千赠予郭有守。这应该是郭有守收藏中,少数流出市场的。通过画中款识可知当时情形一二:“此幅在横滨偕乐园画,未及署款,顷来巴黎,匆匆已是一月,偶检行箧得之,研墨因记。辛丑端午后三日。爰翁。”钤印,“张爰”、“大千居士”。从题跋来看,写于横滨偕乐园,即张大千居停日本时作画之所,署款则于巴黎,应寄寓郭氏家中,从行箧中捡出,补题以赠郭有守。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主要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延续了将近30年的创作时间。50年代中期以后,张大千将细笔画风开始向粗笔、破笔泼墨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以泼墨为主,兼泼少量颜色。60年代初,正是张大千技法自大写意臻至泼墨泼彩之过渡期,遂屡以大幅荷花为试验,如八屏通景巨荷即出于此时。本幅构图简洁,用笔纵放无拘,大开大阖,而墨韵淋漓,浓淡相宜,得天然真趣,足见写来神完气足,挥洒即就。

1961年不知何种因缘,郭有守将此画捐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63年,张大千在纽约赫希尔·艾德勒画廊举行展览,也是他在美国最早的重要个展之一。除了逾40幅近作外,向美国三大博物馆商借藏品参与,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波士顿艺术馆,本幅即借展品之一。1972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及文化中心举办“张大千40年回顾展”,除画家珍藏外,展品由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提供,本幅亦属其一。由此可见,张大千当视此画为泼墨荷花之代表作,每有重要展览,皆商借参与。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有守已不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但他考虑到自己曾经的身份,虽思乡心切,但举棋不定。然而,杨云慧却拿定主意回国,亲眼看看国内的变化,于是在1951年带着孩子回国定居。杨云慧也在文艺界工作,所以通过文艺界的朋友认识了周恩来总理,并与他会面,总理表示了对杨度的敬意,并希望郭有守也能向杨度一样,为党工作。郭有守因精通法、英、德等多国语言。后经有关部门争取,他开始为新中国提供情报。

1963年,郭有守任台湾驻比利时“大使馆”参事,继续为大陆工作。不料,1965年圣诞节前,在瑞士与中国大使馆联系时,不慎被联邦特工部门窃听了电话,所以一出中国使馆,就遭到瑞士警方拘捕。后来通过外交斡旋,郭有守才离开瑞士,到法国的中国使馆避难。1966年4月初,在中国驻法使馆的严密布置和法国政府的配合下,郭有守被护送离开巴黎,回到北京。

1966年4月9日,《人民日报》刊出郭有守一项声明:“我怀着无限内疚但又万分兴奋的心情回到了亲爱的祖国怀抱,所以内疚系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己因循徘徊爱国后人。所以兴奋系庆幸终于亲眼看到万象更新的祖国,并和阔别多年的家室、亲友团聚,祖国统一富强系我之夙愿,苟安国外一余年,愿图对祖国统一略尽绵薄……”1972年,郭有守将所藏文物、图书共计275件捐献故宫博物院。1973年,又捐献书画图录和线装书164种计595本于故宫博物院。

张大千画作

《导江山城图》设色纸本 立轴 1947年作

款识:登山临水及春兴,风物江乡识未曾;行客林泉应有分,青山祗合自销凝。丁亥夏写导江山城,风景不殊大年《水邨图》也。大千居士张爰。

本幅作于1947年夏,时画家已自沪归川。入图见高士结伴,闲坐溪岸畔,童仆系舟以待,抬头仰眺,只见白云缭绕,林荫遮护间,城垣如长蛇蜿蜒依山势起伏而筑,关隘城楼扼险要处,正是玉垒关雄姿。他布局不刻意强调玉垒之自然险峻,倒是着眼于恬淡暇适之观景情状,故前景细流涓涓,水面波涛不惊,伴以岸渚密树布列,一片苍郁,切合下笔正值夏暑之时。虽“此地风景不殊赵大年《水邨图》”,但笔法圆融,细致而不琐碎,设色清淡秀润,画境情调却与赵氏之名迹相通。若对比他60年代初六尺巨幛《导江玉垒》之气势雄浑,又是别番情致,反映了画家年龄、心境,以致技法之改变。

张大千的一张画3

《抚松图》设色纸本 镜框 1952年作

款识:壬辰七月写似植波吾兄书家博笑。大千张爰。

钤印:蜀郡张爰、三千大千。

1952年秋,张大千先生举家移居南美阿根廷,行前赠画友辈学生志别,本幅写于壬辰七月,正八月启程前。画中见高士捻须抚松,似取意“抚孤松而盘桓”句,远行在即,莫非借渊明“归去来兮”以反映画家此刻移家域外之心境?写此赠别艺友,自有深意。

张大千的一张画4

《浣纱图》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剪波裁出碧罗新,水佩风裳不点尘;映日红妆娇欲语,至今还咲浣纱人。蜀人张大千写于大风堂中。

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

本幅以细笔淡墨写仕女背影,其身材修长纤巧,似弱不禁风,造型类近华新罗之背立仕女,笔法则取自清晚期改七芗,与大千创作成熟期之画中仕女大异其趣。上题七绝一首,书法风格、落款字体及钤印皆出自早年。虽未署年,但应属20年代中期之作。

张大千的一张画5

张大千的一张画6

《宴李子章等菜单两份》

水墨纸本 镜框

张大千生性好客,又嗜饮食之道,其家宴菜式精致,在友辈中素享盛誉。他自拟菜式,并标明掌勺者,亲笔书菜单,赴宴者视此为墨宝,多索取留念,故在其创作中,菜单亦自成一项,如此形式未见于同辈书画家作品中。

款识:

十一月初六日,十二月,午后七时,燕曾华、子章、宁诸友。姜汁鸡、炒虾丁、口蘑鸡跖、子姜鸭片、白汁鱼唇、葱烧乌参、豆腐丸子松茸、焦盐蹄花、炒藕粉、仙米羹、汆牛肚片汤。

此菜单为宴友所拟,其中子章乃其同乡老友兼邻居李子章,“宁”或为贺宁一。1965年,先生五女心沛适李氏儿子先觉,遂以亲家相称。从称谓可知,菜单应写两家通婚前。

丙午四月十四日,六月二日星期四。

午后一时邀宴起鹇仁兄伉俪。

砂锅鲟鳇翅、松茸脊柳、炒明虾丁、五柳湖鱼、湖葱焖鸭、清汤大乌参、七福碎米鸡、炒生菜、咸菜鸡丝汤、澄沙糯米饭、莲子羹。

此菜单中“起鹇”为毛起鹇。

张大千的一张画7

《芍药》

设色纸本 镜框 1965年作

款识:乙巳二月既望。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王旦旦,名曦,已故书法家王植波先生之女。父王植波(1924~1964),从事电影制片及剧本编写,亦为著名书法家;母翁木兰同擅丹青。她幼好艺术,书画作品早获赏识。后赴巴西随张大千先生学艺,随侍四年间,绘事益进,与沈洁、孙家勤、张师郑同为巴西期间大风堂的入室弟子。曾先后于巴西、美国、中国港台等地举办个展。

上文乃张大千先生亲撰,字里行间可见对这位女弟子宠爱有加。取名旦旦,亦为她投大风堂门下时,获老师所赐。 巴黎一张艺术美术张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