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再陷“天然气之战”

作者:邹珊

俄、乌再陷“天然气之战”06月16日,俄、乌和欧盟在基辅举行会谈。图为欧盟能源事务专员厄廷格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

6月16日,俄罗斯停止向乌克兰送气,并宣布即日起对其实行天然气预付款制度。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称,做此决定是因为乌克兰国家天然气公司长期拖欠债务——俄方至今没有收到19.51亿美元欠款。双方在出售价格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今年4月,俄方先后取消了两项对乌供气折扣,将每千立方米的定价落在了385美元上。而乌方只愿以326美元的价格支付。

不过,俄方承诺将继续过境乌克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但观察家认为,这并不能保证欧洲国家幸免于供气短缺危机。“为了应付用气高峰期,俄罗斯需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向欧洲市场输送天然气,而乌克兰则需要在这个夏天就接收并存储一定量的能源,待供暖季到来之时再输往欧洲。但据我所知,乌克兰国内只有大概几个月的天然气存储量,若冬季供气真的没跟上,这些存储就会被他们自己用光。一旦如此,欧洲市场还将面临供给不足的危险。”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巴卡诺夫(Boris Barkanov)向本刊这样分析。此外,从理论上讲,乌克兰还可以从过境天然气里“任取所需”。若他们当真这样做,供应欧洲的天然气数量仍将减少。而“俄气”公司的执行总裁已暗示,若基辅私自扣留能源供给,俄方可不愿弥补这份短缺。

这些可能性使欧洲舆论普遍倍感忧虑。欧盟委员会能源执委立即表示,欧盟国家应提高天然气储备。更有评论认为,“冷战”以来最严重的东西方危机或将因此引燃。

不过,乌克兰目前已非连接俄罗斯与欧洲的唯一输气管道。早在3年前,俄罗斯就已启动了穿越波罗的海抵达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越黑海抵达保加利亚的“南溪”天然气管道也正在建设之中。若俄国将天然气经由“北溪”输往德国,那么德国就可再将其分送给依赖乌克兰管道供气的欧洲国家,避免危机形成。

但这是否意味着乌管道的作用可以从此忽略不计?“的确,对德国来说,由‘北溪’直接供气是可行的。但就欧洲整体而言,有两个问题。”德国不来梅大学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普莱内斯(Heiko Pleines)告诉本刊,“首先,由于欧洲境内的管道并不完整,一些国家无法从德国得到补给,比如保加利亚。另外,少了乌克兰那一段,目前从俄国直通欧洲的管道容量是不够的。2013年,不包括芬兰在内(该国管道直接通俄),俄国对欧的天然气出口总量为1450亿立方米,其中经乌克兰运送的约400亿立方米。所以,只有当‘南溪’管道完成后(预计2018年),俄国才有可能完全抛弃乌克兰通道。”“由于储备量和寻找替代来源的能力不同,能源短缺危机对欧洲造成的冲击将是不均等的。就算有包括‘北溪’在内的替代输气通道,也是北部和西部国家受益更多。一旦危机成真,英国只会经历小幅的天然气价格增长,而保加利亚面临的将是高价购气甚至定量供给的局面,这在2009年曾发生过。”巴卡诺夫说。

“而这场争端也不仅是一场‘天然气价格战’。”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客座教授布劳恩(Aurel Braun)向本刊指出,“莫斯科曾设定的其实是政治价格,乌克兰也因此向俄提供了在克里米亚设海军基地等巨大利益让步。而俄罗斯持续以此向乌施压,表明能源输出仍将是该国打出的一张外交牌。”“我认为俄、乌可以在今年秋天找到折中方案。但这个方案将给乌克兰造成较大困扰。”普莱内斯说。 天然气之战能源乌再陷俄罗斯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