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油,伊拉克油

作者:邢海洋

6月21日,又有4个城市落入极端分子手中。前一天,纽约原油创下9个月最高水平,收于每桶107.26美元。自伊拉克内战加剧,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6%,但还没有触及近年来地缘紧张创出的高价位。一度,对美国页岩油的自信还曾使美国油价与欧洲油价出现分异。石油自给为美国的中东政策腾挪出更多空间,而全球油价或因美国页岩油躲过伊拉克内乱之劫。

原油走势由战争而起,预测油价的未来,也只有从战争态势中寻找线索。伊拉克的石油主产区在南部,多由什叶派控制,产量并未受到战争重创。目前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攻城略地集中于伊拉克北部,靠的是当地逊尼派的地利人和,不过战线已经前移到两教派控制区的边界。ISIS的信条极为恐怖,它威胁要摧毁所有什叶派圣地,并对什叶派信徒展开集体灭绝行动,这势必引来什叶派穆斯林的殊死抵抗。而作为中东什叶派大本营的伊朗,据西方报道已派遣“少数”伊斯兰革命卫队特工协助伊拉克政府军。ISIS初期的势如破竹靠的是出其不意的闪电战,但随着美国和伊朗军援的到位,战争恐转入僵持阶段。并且,因为叛乱者与政府军的战争有着很强的宗教背景,这在教派矛盾尖锐对立的中东国家势必引起广泛的争议,战争也难以短期内平息。

伊拉克南部的油田占伊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90%左右。伊石油经济核心巴士拉位于一片由什叶派牢牢控制的地区。今年2月,伊拉克原油曾达到日产360万桶的顶峰。短期内,内乱对伊拉克原油产量影响有限,北部落入反政府武装的20万~30万桶/天的产能无关大碍,并且极端分子也似乎无意于令炼厂停产,而是希望更多地劫掠财富。但长期观察,战争却会阻滞资本的持续流向,破坏生产秩序。历次伊拉克局势动荡,能源生产都出现显著下滑,且下滑幅度和时间跨度与局势发展的严重程度呈高度相关性。中东产油国内乱都不可避免重挫其石油生产,利比亚就因为局势动荡,近年来石油产量大起大落。而卡扎菲被推翻前的鼎盛时期,利比亚的石油日产量为165万桶。

对国际油价控制在100美元/桶的乐观预测大多建立在伊拉克这一中东最有潜力释放产能国家的稳产增产上。国际能源署(IEA)在2012年曾预测:至2020年,伊拉克原油产量将增加一倍多至600万桶/天;至2035年,产量最高将增至800万桶/天。伊拉克政府更设立了至2017年日产原油1000万桶的激进目标。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面向国际资本的伊拉克油田承载着未来全球石油增产的希望,尤其对于亚洲膨胀的石油需求,伊拉克埋藏浅、易于开采的资源提供着颇为现实的供给预期。实际上,2013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增长了50%左右,这使伊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原油供应国,仅次于俄罗斯。

2012年IEA曾预测,因经济增长疲软和能源效率提高,且伊拉克和北美石油产量急剧增长,未来5年油价将逐渐降低。但事后证明全球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得供应端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被放大,石油供给的紧平衡并未打破。不过当伊拉克陷入动荡,投资者应意识到,世界另一端的龙头正在打开。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到2018年之前伊拉克预计将为国际原油市场增加17%的供应量,而美国原油预期产量将占全球原油新增供应总量的41%。当前美国原油日产量超1000万桶,创下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以13.5%的创纪录速度递增。受益于页岩油繁荣,美国正从重要的能源消费国转变为能源供应国,并结束了长达几十年之久的产量下滑趋势。同样,石油资源短缺的中国也加大投入,渴望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与此同时,包括电动车在内的一系列能源革命也正改写着未来10年内全球能源版图。 美国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