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马现象与自主品牌标本
作者:李三海马S5极光绿效果图
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
在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看来,马自达已经是一页翻过去的历史。虽然丢掉“拐杖”自主行走之初有过不适应,但最近几年,绝对是海马作为自主品牌汽车成长最快的阶段,如今,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慢的当口,这个具有标本意义的自主品牌,正在顽强地行进在爬坡期。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海马似乎是比较独特的一个?
吴刚:海马跟其他品牌不太一样。从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来讲,不外有两类:一类是从无到有,吉利就是典型代表。吉利的李书福曾经讲过“四个轮子加沙发,多个孩子好打仗”,这话是有合理性的,吉利是从无到有,必须从低端市场切入以便实现更大的销量规模,否则这个品牌不可能成长;第二类是合资自主品牌,有很好的技术沉淀,合资自主品牌可以依赖这些技术沉淀,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这两类,海马都不是。海马的特殊在于有和马自达合作的背景,然后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走向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成长是主动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与马自达的合作中,海马有哪些得失?
吴刚:跟马自达的合作比较复杂。当时马自达在中国市场与广本齐名,年销量规模在2004年达到了5万辆以上。马自达先选择了一汽,其实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存在合作关系。但是马自达耽误了很多时间,在中国市场上丧失了最佳的提升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海马坚持跟马自达合作,走自主两轨并行路线。但是马自达不同意,不允许发展所谓的自主品牌,那时国家还没有产业政策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等于谈判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海马选择自主,完全脱离了原来马自达的品牌背景,这是最关键的。管理和技术是马自达给海马留下的最重要“资产”,我们的成长基础是来自和马自达的合作背景,起点比较高,包括制造、品质管控、产品的国际化认识以及营销体系等等。
海马虽然有了很好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但缺乏规划、缺乏产品,没有很好的自主品牌全案的导入准备,在尚不完整的产品规划下启用自主品牌,这对我们来讲压力很大,别人可以从无到有,但是我们不能。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当时提出了一种理念,就是合资品牌自主价格。从和马自达合作的福美来、普力马等两大产品系入手,延续产品的技术基础。大概到了2008、2009年,我们感觉不妙,首先,我们还是使用马自达的造车理念,虽然我们掌握了它的技术思想、设计语言,但还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再就是品牌不清晰,海马品牌带给客户的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们也在做全新的技术平台,但产品还是以原有车型改款为主。
三联生活周刊:何时开始调整战略?调整后新战略是否奏效?
吴刚:真正改变应该是在2010年。我们陆续推出了几款车,包括福美来3代,这代产品基本上脱离了原来的合资品质、自主价格这个概念,开始向着有较好发展空间的自主品牌方向转移,产品定位也渐渐明晰为家庭购买。
从去年开始,我们陆续推出2.0时代的产品,这个过程是一个进一步演变的过程。首先,从产品规划上我们更清晰地瞄准三大系列:S系列、M系列、V系列。S系列就是SUV,有S7、S5,未来还有其他定位的SUV。M系列是轿车,包括M3,这个车型最高时一个月可以卖出上万辆,在6万元区间是目前比较热的车。V系列就是MPV,未来我们会对普利马进行改款。
从品牌定位和用户群体的角度,我们的方向更靠近“80后”、“90后”。在市场规模上,希望海马能够成为快马,即年销量规模取得50%以上的增长。在目前竞争环境比较激烈,我们的基盘又比较低的情况下,这个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可观的增长。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说的“基盘”总量是多少?
吴刚:今年应该是25万辆,明年起码要做到30多万辆。我们的概念叫打造“当家花旦”,所谓当家花旦,我认为是要实现大销量规模下产品增长的预期。总体来讲就是要有全新的品牌和产品结构,体现在产品、品牌、客户等方面。无论是自己主动的技术提升,还是被动的国家法规要求,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车联网运用、平台升级换代都会上升到技术层面。这个转折点是从去年开始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看待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
吴刚:总体来讲,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是比较友好的,国家法规对于品牌技术层面的干涉不大,谁掌握技术、谁掌握品牌,市场就是谁的。尽管大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自主品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保护的。
在所谓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成长过程中,合资品牌的成长性我觉得是无法回避的,技术优势、品牌能力以及拓展市场的实力等等构成了合资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豪华品牌、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近期所看到的变化是,合资品牌甚至豪华品牌都不像原来那样高高在上了,他们也在做市场、做渠道、经营营销,身段已经放下很多了。
但合资品牌的技术、品牌和资本优势,对自主品牌的压力将是长期的。不过我倒觉得对于这种压力不要想太多,因为短时期很难超越。
三联生活周刊:在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有哪些具体的压力?
吴刚:就销量规模而言,目前6万元到十几万元区间的产品,年销量如果低于六七万辆规模的话,这个产品就可以不用再要了。自主品牌面临这样的情况,有些产品在销量规模上还不错,但与合资品牌相比,无论是产品美誉度还是客户认识度,长远来讲,产品议价还是不行。而且要保持比较长期的销量规模,对自主品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可能这个月1万辆,下个月掉到5000辆也是正常的,但合资品牌就不会这样。
我认为大多数的自主品牌不要去强调自己的性价比,性价比不是产品定位,也不是客户定位,性价比经常是阶段性的,永远有超过你的或者比你表现更好的产品,这是自主品牌在产品品牌塑造时出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主品牌如何保持稳定的市场表现?
吴刚:要想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销量,一是要有精准的产品定位和用户群体定位。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如合资品牌对市场的把握、对客户的研究透彻。
改变这种状况,这也是我近几年在营销过程中从产品研发、市场输入等方面的关键点。往大了说叫品牌是什么,往小了说就是要清楚产品是卖给谁的。
与合资品牌相比,不仅品牌技术存在差别,市场逻辑研究的能力也比人家差。所以,目前我们比较注重几个概念,首先就是“80后”、“90后”这个概念。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群落,原来重视不够,认为“80后”、“90后”是一个弱势部落,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自主能力差一些,但事实证明,他们目前是一个主要的购买群体。我看到一个调研报告,2014年的用户购买,显示67%的购买群体是“80后”。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以价值观为驱动的消费现象,在“80后”、“90后”人群中是否已经形成?
吴刚:我认为在产品层面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产品价值观,一个是客户价值观。看产品价值观与客户价值观如果吻合,就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吻合,估计就要出事。
说到客户价值观,“80后”、“90后”有怎样的价值观?举个例子,“都市新玩家”,这个概念有着鲜明的标签化,这个用户群体定位就是“80后”、“90后”。从产品简介就不难看出,绝对不是为“70后”、“60后”准备的,它的价值观是思想自在无所不在。我们讲“出色不只是外表;自在不只是享受;智慧不只是科技;畅快不只是驰骋;信赖不只是安全”。从这个册子看,它不像一个自主品牌的产品宣传册,核心是对用户群体鲜明的描述。
我们给这群“80后”、“90后”贴了一个标签,称谓叫“都市新玩家”。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热爱、坚持,很多人成为圈子里的达人控。他们都是普通人,只不过是在某一领域、某一爱好上非常专注,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要不要挣钱?要不要多大的成功?对他们来讲这些不是主流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当下是最好的时代、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他们是一群有调子的人,有文化,但这种文化不是学历所能涵盖的……我觉得这是“80后”、“90后”最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