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规矩总是人定的。新规矩不一定是新人定的,比如多少年前的哲学家,就老想给后世的老百姓,提前定把新规矩;而老规矩好像一定是前代老人定的,因为他们享过这个的福。
有个故事说汉高祖,开国登基了一些日子,发现打江山的哥几个还总是跟他勾肩搭背,心里不痛快,又说不出口,纠结很久。臣子出了个主意,新定一个老规矩。从早年间找到些资料,于是,只要哥几个一块儿开会,几百米长的路必须哈着腰一溜小跑过来,咯噔跪下,这才张口说话。后来这个规矩用了很多很多年。民国以后,才让一帮青年彻底改握手了。不过三妻四妾还是老规矩。
还有个故事说先秦时期一农民,明知道春耕秋收,惊蛰该干吗、白露该干吗这种老规矩,就是看着庄稼长得慢,着急。于是灵机一动,全一把把地愣给揪高了,比别人家显得高一头,得意半天,然后,庄稼就死了。但到了如今短短这十几年,有了化肥、激素和大棚养殖,冬天吃上西瓜,春节也开出牡丹,转基因都吃上一阵子了。
我们的孩子们这些年背《三字经》、《弟子规》成了时尚。这个里边有不少老规矩。小时候,光是为了区别称呼里边的“你”和“您”,我就没少挨我爷爷打,叫错了就拿筷子打手背。其实敬语这个问题有洋文的错,人家管亲爷爷就直接叫名字。现在媒体上谁这么翻译洋文:“约翰老祖宗,麻烦请您把手边的啤酒再递我一瓶就成,有劳您老人家了。”洋文里顶多就俩词:“John”,冲啤酒给个眼神,“please”。所以,估计现在这帮孩子靠打是学不出来了。
其实,老规矩一直分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两种。有时候,大户人家的新规矩,会被人说成是老规矩。小户人家的老规矩,还会被人说成是不懂规矩。就像盘腿上炕,摆个炕桌喝酒唠嗑,那可是胡床(椅子)传进来之前士大夫的老规矩,现在变成落后、偏僻的符号了。
相声段子里有个叫《规矩论》的,里边说顺着毛挠痒痒的是猴,逆着毛挠痒痒的是人。又继续,谈恋爱说话声音要小,下馆子声音要大,然后先正后歪地抖包袱:“不信,我反过来你准觉得别扭。”在国外还就是反着来,因为他们天天谈恋爱,动静要是稍微小点,旁边哥们就蹿上来呛行了。但偶尔才下回馆子,且得安安静静在桌上品呢。而咱们如今乍富,天天在馆子里面谈恋爱,横竖声音是小不了,还处在过渡期。
所以这么着简单得多:你要横了也能立规矩,而且一准有人说这是老规矩。要不就在自己家里照着爷爷留的老规矩闷得儿蜜,然后出门单论,也行。
(文 / 李洵) 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