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苯污染与外资水务之争
作者:吴丽玮( 4月11日,甘肃兰州市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图为无水可用的当地市民在一家超市门口排队购买矿泉水
)
疑似延误的污染报告
兰州市政府发布自来水苯超标紧急公告后的第三天,污染的现场变成了拆迁和施工的现场。
4月11日政府向公众发布污染信息时确认:污染发生地是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第二水厂以西五六百米的兰州石化公司厂区内。污染地的确认并不困难,苯超标的水样取自进行水处理的第二水厂,在黄河边取水沉淀的第一水厂通过四条引水沟将水输送至第二水厂,其中负责为西固区、安宁区输水的三号管线和四号管线经过兰州石化公司厂区,事故调查人员在这两条自流沟两侧开挖了若干深坑,其中在四号管线附近发现了大量含油污水,专家初步确定这就是苯超标的直接原因。
由于这几条引水的沟渠利用的是地理高差进行输水,所以也叫自流沟。被污染的四号自流沟与南边自东向西的二号公路之间相隔不过几十米远,它原本深埋地下不为人知,但事故发生几天之后被瞬间曝光。二号公路两侧分别矗立着兰州石化的乙烯厂、化肥厂、石化厂和合成橡胶厂,但这里也是人口密集的牟家堡、贾家堡和石港滩社区,受到污染的四号自流沟是在居民区的正下方。政府下令,3天内四号自流沟两侧5米的房屋必须拆除,以便开挖自流沟,更换运输设备,于是竖在二号公路上写着“贾家堡牟家堡”六个大字的喜庆红色大门成了光秃秃的摆设,再往里走就是扬尘漫天、断壁残垣的施工现场。
牟家堡村民牟承源今年64岁,他回忆说,这条自流沟建于1957年,“因为1958年兰州石化的厂子就要开工了,这条自流沟是为了兰化生产专门铺的。在那之前我们都是拉车去黄河边上取水,有了这条自流沟后,我们就去石化公司里面担水吃”。牟承源的家在四号自流沟两侧拆迁范围内,租到房子连夜搬完家,一回头房子就被推倒了,气得他直骂区政府把老百姓逼得太甚。而那些已经在自流沟中开始安装新管道的施工人员也是一通抱怨,“我们负责800米,要10天完工,现在3天才铺了60米,都是因为拆迁太慢”。自流沟的一部分已经打开了上部的盖板,混凝土砌成的水槽高和宽差不多都有1.8米,漕底残留着混着泥沙的污水。很多人质疑这条出事管道早已超期服役,但对于一个西部省会城市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全部老化管道的更换。此次突发事件一出,政府便决定在三号和四号自流沟管里铺设K9级DN1600球墨铸铁管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输水材料之一,两条铺设线路的长度均为2356米。为了稳固球墨铸铁管的位置,坚硬的漕底铺上了一层碎石,一辆挖掘机上挂着吊钩,正在调整一节球墨铸铁管的高度,两个工人蹲在下面垫进去几层木板。从路口开进来的运输车上绑着三节约1.6米高的球墨铸铁管道,缓缓从限高4米的高架工业管道下通过。
( 4月14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维修被污染的自来水管道设施
)
4月14日,政府宣布危机解除,城市恢复正常供水。在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政府曾表示,实际上使用南线管道输水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并未受到影响,水源受到污染的是北线输水管道,辐射的区域是位于黄河上游的西固区和安宁区。在事发地所在的西固区,人们对此仍是将信将疑。西固一家小卖店的老板对我说,她用塑料盆倒水,最后总有一些水滴粘在上面。“平时水都是清亮的,现在感觉里面还有油似的。”几个记者去事发地附近的一个粥棚吃饭,老板随口说了句“我的粥是用矿泉水煮的”,结果被结实地一通报道,店里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在4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负责全市自来水服务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闫晓涛表示,威立雅早在4月2日就对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由于完整的检测和全分析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直至4月10日15点30分才正式确认自来水苯超标。等到兰州市政府接到报告已经是11日早上7点,再经过环保、卫生部门的检测,确定污染源并采取措施,市民获知暂停饮用自来水的时间已是当日16点30分,距离4月2日发现异常开始已差不多过去了9天。
在4月11日下午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公布,威立雅公司对水质的检测结果为,出厂水苯含量为78微克/升,远超过国家标准10微克/升。而在当日中午新华社授权发布的消息中,10日17时至11日凌晨2时,威立雅检测水质的结果为,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至200微克/升;11日8时30分,苯含量为160微克/升。政府发现污染位置并切断供水管道的时间是11日11时。
水厂和政府极其迟缓的反应能力受到了媒体的谴责和质疑,于是他们变得更谨小慎微,举行了两场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后,政府变得异常沉默起来,即便是发布会上安排的仅几次答记者问机会也令他们颇为后悔。有记者问道,今年3月上旬,兰州民间流传着自来水被污染、发出恶臭味的消息,政府出面辟谣,并查处了散布谣言者,现在看来,这两者之间是否相关?威立雅副总闫晓涛说,当时他们将水样送至中科院生态研究所,检测结果显示水中含有两种引发臭味的特殊物质,来自冰雪覆盖的草根、蕨类等腐殖质,应该是黄河水源的问题。“那次是臭味,这次苯是有芳香味的。”闫晓涛说,国家标准规定每隔半年对106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的范围要遍及辖区内的各县区,因为3月份的谣言,他们在当时做了例检,下次例检的时间应该是在9月。这次的发现是由于实验员偶然地从水厂里取自来水进行检测,不然“兰州市民就是喝了半年也不知道,说不定还会说水有一种香味”。如此重大的水污染事件竟然出自一次偶然的检测,这无疑更令人惊讶和愤怒了。
工厂包围中生存
对于牟家堡、贾家堡社区居民来说,这次可谓因祸得福。在四号自流沟两侧的房屋基本已经拆迁完毕,政府先补贴居民在周围租房,几个月后将按照他们的房屋面积配给一套西固城区里的楼房住宅。原以为人们会欢呼雀跃,但一聊天发现他们还是满腹怨气。牟承源和两个妹妹、侄女家都在拆迁之列,只有牟承源84岁的母亲家恰好卡在了5米范围之外,院墙外挖掘机轰隆隆地作业,粉尘弥漫,彻夜不休,老人家简直无法休息,牟承源和家里亲戚齐聚老母亲家,等着要跟政府讨个说法,家里断水断电数日,政府的送水车已经两天没来了。
在四号自流沟北面还有一条三号自流沟,也在这次政府实施整改的计划之中。牟家堡、贾家堡已经更靠西北的西港滩社区都坐落在三号自流沟的范围内,照理说搬迁指日可待,但他们却并不确信。“我们这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有裂缝,周围工厂爆炸震裂的,有些房子快没法住了,想重建,区政府就下来阻止,跟我们说2008年我们这就要完成城中村改造了,会进行集体搬迁,可到现在了我们还住在这。”牟承源说。这种不信任感甚至蔓延到仓促的租房上面。“说分房子都是政府的口头承诺,谁知道这事过去了还有没有人来给我们兑现。”
牟承源家是牟家堡里最大的一户人家,他们家的族谱里记载着明永乐年间从江苏搬迁至此。“解放前我们村是给西固城区里供应蔬菜的,那时这里还叫桃园村,现在人们一听菜是桃园的,没人敢买,都说我们这里的菜有毒。”
牟家堡等三个社区的位置正好在黄河一个拐弯里,往西往北去黄河边取水都不过一两公里的路程。1958年之后,兰州石化的几个工厂在几个社区两边投产,二号公路纵穿这几个社区,尽头在西港滩社区以西的环形铁路处,这条环形铁路沿着黄河的内测铺设,源源不断地为周围的电厂、石化厂供油供煤,它把牟家堡等圈在更小的范围内。在牟家堡以北,黄河以南的开阔土地上建起了兰州石化的合成橡胶厂和石化厂,在贾家堡以南,隔着二号公路就是兰州石化乙烯厂和化肥厂,公路尽头穿过铁道距离黄河还有500米,这个领域被兰州石化的油罐区占据。牟家堡等三社区被牢牢包围在一个U形工业区内,只在东侧可以与市区通连。
牟承源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居民们就开始感受到污染的威胁。“现在每家的土地都很少了,各家都是种些自己吃的菜。种的小油菜、小葱都长不高,刚长出来没多久叶子就黄了。夏天在我们这树叶都是黄的,经常能在空气里闻到一种类似硫的刺鼻味道。”
除此之外,更直接的威胁来自化工厂的爆炸事故。22岁的牟小华告诉我,在她的记忆中就发生过至少三次严重的爆炸事件。“2001年1月发生过一次化工原料储气罐爆炸,其他的记忆不深了,只记得政府把我们安置到西固区宾馆住了4天,听大人说方圆100公里以内的消防队全都调过来灭火了。2008年也发生过一次,当时我和同学正从西部市场往兰化小平房家属楼方向走,距离家直线距离大概3公里,一声爆炸之后我周围水泥房子的门框都炸坏了。2010年那次最严重,当时我正在离家门口不远的街上。第一声爆炸后,我回头一看,好像是在橡胶厂里,一个圆形的盖子被崩上了天,火光冲天,热浪一下子就喷了过来。我妈喊我回家看看玻璃有没有震碎。我刚跑到门口,结果第二声爆炸响了,我们家大门上的玻璃整块掉下来,就在我面前的地上摔碎了。当时我整个人都呆住了,是我妈跑过来才把我拉到了安全的位置。”
除了严重的爆炸威胁,化工厂的污染源渗漏问题也在日积月累地影响着周边及整个城市。兰州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认定,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来自兰化公司的两次事故:一次是1987年12月发生的罐体爆炸事故,当时90立方米渣油泄漏,其中有34吨未能收回,渗入地下;另一次是2002年4月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出口总管开裂着火,导致未统计到具体数量的渣油泄漏并渗入地下。此次事故调查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员教授王金生告诉本刊记者,已经服役近60年的自流沟早已超过了设计寿命,由于是水泥结构,自流沟每隔一段都留有一条伸缩缝,伸缩缝严重老化后,滞留在土壤中的苯就随着地下水进入了自流沟。“自流沟是一个无压力的渠道,而进入到城市供水系统中的管道都是有压力的,即便是发生破损,内部水在压力作用下只会外泄,外部的污染物是很难进入的。”牟承源见过几次市政维修管道,于是判断自己脚下必然是一个管网密布的复杂结构,这大大增加了水源遭到污染的风险。“公路旁首先是一条燃气管道。2003年有个老太太在家门口坐着被臭气熏倒了,工人来维修时我才知道是地下一条苯胺污水处理管道泄漏了,这条管道最后一直汇总到合成橡胶厂的污水总管里。你看现在修水管,总有些兰化的员工站在旁边,那说明下面有一条工业管道,若不小心挖坏了就会出事。”
在这次极端事件之前,周围居民早已怀疑水质有问题。西港滩社区的一个老太太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接出来的水脏乎乎的,就直接倒掉,一直接到觉得水清为止。有时候还能看到水面上漂着油花。有一次烧水,一点火,水一下子点着了,燎了我的头发。”除此之外,刺鼻的空气、被爆炸震裂的房屋都让居民们感到愤怒。牟承源说,居民们早就向政府反映,希望搬迁,但政府迟迟没有答复。
西固区是兰州最重要的工业区,“一五”期间,国家就在西固投资建设石油、化工、能源等重点项目,形成了全国第一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目前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全兰州市的五分之二,这里最著名的工业企业就是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另一方面,在城市西端的西固区又处在黄河的上游,靠近水源地和威立雅水厂的取水口。
熟悉当地地理布局的行业专家告诉本刊记者,这样的空间安排实属无奈。兰州地处陇西盆地内部,兰州以北是屈吴山,以南是北秦岭的褶皱带,西侧是湟水支流大通河西侧的大坂山,虽然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但受地形阻挡,冷空气要绕到盆地东部豁口倒灌进来,这样一来,西固区实际上处在兰州城的下风向,从污染物的排放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于是在西固区以西的黄河上游沿线,各个水利枢纽周围几乎都分布着大型工业企业,例如柴家峡水电站附近的核工业部504厂、湟水和黄河交汇处的中铝兰州铝业公司。“这次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无疑是兰州石化公司,至少调查确认的两次污染物泄漏事故后没有尽到清除污染的义务。当时在四号自流沟旁边挖土就发现,地下的泥土呈黑色或者紫色。”
外资进入兰州水务
2007年,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与兰州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以17.1亿元投资入股,兰州市供水集团公司转让45%的股权给威立雅,双方成立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国威立雅获得此后30年的兰州自来水特许经营权。
这种天价的入股本来就备受质疑,尤其是在事故中暴露出的超期服役的管道问题,让人们担心钱究竟被用在了何处。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是当时兰州水务转让股权的中介机构,总经理金永祥告诉本刊,在改制前,兰州市供水公司已经连年亏损,几乎无法经营。“当时有几个在建工程项目都缺少建设资金,拖了好几年,地方政府仍然无法提供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管道、设备因为缺少维护,损坏率非常高,实际上投资浪费严重。另外,兰州市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已经严重老化,漏失率很高,个别地方甚至高达52.4%。而且企业负担很重,700人即可满足供水需求,但在编人员多达2241人。”金永祥说,正是在威立雅投资之后,极大地完善了兰州市的供水系统。“威立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它的投资至少能保证兰州水务在10年内都不会缺钱。首先是供水能力大幅提高,股权转让后,西固和东市区两大供水系统终于可以联网运行,城区的日供水量增加了30万立方米。原本受资金困扰的榆中供水工程,终于在合资之后实现了东岗地区桃树坪居民的用水,解决了榆中夏官营大学城的供水问题。在城区内至少新建了53条供水管道,总长度超过66公里。但一个城市供水管道的基础太薄弱了,一定是优先解决更重大的问题,像超期服役的这条自流沟在其他城市也不罕见,如果因此就否定了威立雅的成绩太不公平了。”
17.1亿元堪称天价,当时一起参与竞标的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的报价分别为4.2亿元和2.5亿元,远远低于威立雅的报价。一位知情人士说:“兰州水务被包装成优良资产,让政府获得了大笔收益。”投入如此高的成本如何来盈利?人们首先担心的是水价的上涨。威立雅入股兰州水务之后,兰州市的水价上调了三次,目前是2.25元/吨,但这一水价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并不算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告诉本刊记者,正是由于人们对外资进入中国水务领域的敏感,兰州的水价反而就调不上去了。“这种高溢价模式的真正风险是在30年后。威立雅获得的是完全产权,30年后兰州市政府需要有偿赎买供水集团的股份,那时政府可能要花无比高昂的价格才能收回来。”
“表面上看高溢价让政府获得了雄厚的资金,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口子,对政府来说弊大于利。”傅涛说,“事实证明溢价成本并不能直接通过提高水价来实现投资回报,这种成本转移有可能通过政府允诺由投资人来参与其他工程、服务项目,比如为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或者参与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实现额外收益,溢价所得实际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承诺交换来的。长期下去,高溢价的误导会使社会误以为水行业可以完全市场化,政府将对这项最基本的市政公共事业免除监管和输血的责任,最终还是会使水价面临上涨的压力。”
傅涛说:“在这次污染事件中,第一责任人是兰州石化,第二责任人是政府,监管不力。尽管供水系统是公司化经营,但供水服务是具有天然垄断性的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市政服务。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其实是服务的提供商,如何来提供服务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在国外的经营模式都是单纯提供水务服务,但进入中国就被迫必须来购买资产,不买股份,政府就不让你参与进来。经过几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威立雅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扩大,代表着一种谨慎的态度。” 之争外资污染兰州水务中国水务威立雅水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