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ESCO里的中国艺术展
作者:曾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右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左二)等官员介绍“感知中国”系列展览
距离巴黎铁塔几步之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大楼位于丰特努瓦广场,外观极简。这组建筑动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具工业风格,和四周的巴黎19世纪奥斯曼式楼群差异颇大,不过相近的灰白色调,让它在这片老街区还不显得突兀。
门口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排队,想等待下午的日常开放参观。他们被工作人员告知,里面有来自中国的大型展览正在布展,今天的参观暂时取消。
名为“感知中国”的系列展览,场地被安排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7日上午发表演讲的1号厅旁边,这里属大楼中庭空间。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个大厅虽略显陈旧,却颇富吸引:1958年大楼开始修建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包括毕加索、米罗在内的著名艺术家委托创作艺术品,后来又陆续购藏一些艺术品,加上各会员国的赠礼,现在从地下一层到二层,多数墙面都被各国知名或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装饰,其收藏相当于一个小型美术馆。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里的毕加索壁画
毕加索的巨幅木板壁画在其中仍最为醒目,占据了最高最大的一面墙,从中庭各个角度都能看见它的某个局部,如果站在二楼, 就能全收眼底。1958年该画完成后,毕加索给它取名《伊卡洛斯之坠落》(The Fall of Icarus),后来为了符合委托之初的和平及向上主题,当它被挂上这面墙时,曾一度被改名为《战胜邪恶的精神及生活力量》,不过我们看到,现在金属铭牌上已复用为法文的作品原名。在毕加索作品旁边不远处,2号厅大门上方,挂有意大利“贫穷艺术”代表人物塔皮埃斯的作品,但画幅小了许多,不易注目。“欧普”(OP)艺术鼻祖瓦萨雷利也有一墙,可惜在角落里。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画被安放于地下层一条侧廊上,同层还有中国画名家朱屺瞻的松树图,来自中国政府礼赠。
“感知中国”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作为“感知中国”展的总统筹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向本刊介绍了展览的四个部分:“设计北京”展示现代科技如何融入城市生活,“上海时间”通过从早到晚6个时间节点来反映上海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中式生活——衣食住行乐。另外两个艺术展,一古一今:古为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带来的“壁上丹青”和“龙凤呈祥”明万历皇家金器展。“壁上丹青”选取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911年间的十数件中国历代壁画精粹,以博物馆级工艺复制展出。这个展规模不大,重点展示汉唐壁画,反映古代中国在丝路之上跟世界的交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7日上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谈道,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举办的“感知中国”展览,旁证了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主题。
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介绍:“中国古代壁画从汉代起实则是以丝路为中心。丝路兴,壁画兴;丝路衰,壁画衰。”在这次的展品中,有一幅西汉羽人图像的壁画复制品,羽人双手合十、背有一双翅膀,这种形象在汉唐瓦当、壁画中都多有出现,周天游认为,这可能是经由丝路传来中土的西域图像,随着陆上丝路在唐以后衰落,这类羽人也渐消失。2014年6月,“丝绸之路”将整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发布,丝路上共36个遗址,其中有33个位于中国境内——作为丝路中西交流见证,中国古代壁画在UNESCO总部展示也就显现出更多一点意义。
靳尚谊参展画作《塔吉克新娘》
当代油画展部分由北京大都美术馆主办,从董希文、罗工柳、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到当代艺术家朝戈、尚扬、申玲等,展示了1949年至今的60余件中国油画。范迪安介绍,北京大都美术馆是一家专门收藏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民营博物馆,此次在巴黎展示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馆藏,但也有重要借展,比如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就是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董希文画于1962年的《山歌》、《喜马拉雅山第二高峰下》,靳尚谊的《晚年黄宾虹》,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与油画展同时开幕的,还有“中国油画:图像、历史、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邀请到了法国阿拉伯文化中心主席雅克·朗格、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鲍里欧德、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谈论他们所观察到的中国油画。学术座谈会的主持者、中央美院教授余丁在巴黎现场谈及专家们特别的学术视角时,向本刊提到了法国博物馆专家克里斯蒂娜·清水的发言。余丁说,本来很担心在巴黎这样的地方谈论油画是不是一个合适的题目,但现在来看,如果把油画作为一种艺术方式背后的文化交流史来探讨,仍有很多观点生发。他说,清水在担任巴黎市立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时,2011年曾策划了一个关于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展览:“华人艺术家与巴黎1920~1958:从林风眠到赵无极。”这个展览汇集了徐悲鸿、常玉、潘玉良、赵无极、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的作品,并全部取自欧洲博物馆及私人收藏。这次,清水以法国博物馆的藏品为基础来谈论中国早期油画,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讲到在法国学习过的中国油画家的签名习惯:“清水认为,这些画家的文化差异和转换也体现在签名上,比如说常书鸿画他女儿常沙娜,画上写有汉字的‘沙娜’,但其发音在法文里本来是一种花的意思,这种花在里昂常见,那里曾是画家生活过的地方。再比如说到刘海粟的签名习惯是用字母,但他同时会在画布背面盖个印,并写上中文的画名。清水所做的这些图像分析表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油画家在西方学习的时候其实很在意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签名在内,也讲求中西交融。”
范迪安告诉本刊,这次特别选择将两家民营博物馆——北京大都美术馆和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带到UNESCO展览,是希望能向欧洲呈现中国博物馆界的一种新的生态:不仅公立博物馆在发展,民营博物馆也在发展,而且这些民营博物馆都很注重它的公益化,即公共服务。“我觉得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的生态很有意思,要不然他们可能觉得中国还是一个老体制。其实中国这些年文化体制的改革就包括了从政府角度和社会角度来共同形成新的文化公益平台,也包括推动产业发展,先有公益性又兼具产业性。推动民营博物馆、特别是艺术类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发展,这样能带动更多的社会共识:财富不仅是私人占有而且要拿来社会共享。这是国际上很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
范迪安认为,和商业性画廊在艺术博览会上展示的作品有所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展览的要求通常比较具有学术和文化脉络。“像这样一个展览,能带动大家对一种艺术现象后面的文化方式的研讨。总体来说,西方的商业市场、收藏家可能对中国艺术是具有像猎鹰一样的警觉和兴趣,在捕捉各种东西。但是西方的学界,坦率说,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现代以来的艺术关注还是相当不够。”他说,在民间的自由交流之外,希望能有更多指向清晰的顶层文化交流路径。
(实习记者尤帆对本文也有贡献) 博物馆上海展览油画UNESCOunesco艺术美术文化靳尚谊中国美术馆范迪安毕加索中国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