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拐点?

作者:谢九

最近刚刚披露完毕的银行股年报显示,银行业的业绩虽然依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和过去几年相比已经明显放缓。2011年,国内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幅一度高达36%,但是去年大幅放缓至15%,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不足11%,预计明年将会进入个位数增长。除了利润增速放缓之外,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开始有所抬头,虽然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并不能掩盖资产质量恶化的迹象。

由于投资者担忧银行业的拐点将至,这也使得银行股在市场乏人问津,即使银行股的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市盈率只有5倍左右,并且推出高达7%的分红,另外还有发行优先股的潜在利好,但投资者也并不贪图这样的“便宜”,除非国内银行业可以翻越面前的几座大山。

银行业传统的息差收入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虽然国内银行业一直宣称要减少对息差收入的依赖,但多年转型并不成功,息差收入仍然是国内银行业毫无争议的最大利润来源。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国内银行的净息差已经开始下降,从上市银行去年的年报来看,除了中国银行的净息差保持小幅上升,其余银行股的净息差全部下降,下降幅度居前的民生银行下降45个基点至2.49%。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一旦利率市场化最终完全放开,银行之间资金价格战上演,净息差还将大幅下降,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3月份的表态,这一过程可能在1到2年之内完成。而在官方利率市场完成之前,互联网金融的意外兴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利率市场化提前到来。

除了息差收入模式面临挑战,银行的存款流失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滚雪球般壮大之后,银行存款迅速向互联网分流。从银行业公布的2013年年报来看,各大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已经开始下降,而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真正壮大还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所以,银行业去年的年报其实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对存款的冲击,真正的考验从今年才开始。未来传统银行将不得不面临存款增速和净息差双双下降的压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收入增速和产品价格同时下降,其面临的利润压力可想而知。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崛起之后,几家国有大行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遏制其发展势头,如果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正常竞争倒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是为了遏制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而采取一些非市场化的竞争手段,其实大可不必。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其实是给传统银行提供了一次提前应对利率市场化压力的良机,如果传统银行不能直面此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等到一两年之内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时,反而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之中。

除了收入和利润放缓之外,资产质量恶化是银行业的另外一大挑战,某种程度上看,这比收入放缓更具杀伤力。2013年,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出现小幅“双升”,分别由2012年的4929亿元和0.95%上升至5921亿元和1%,当然,总体上来看,这样的资产质量还算稳定。不过,这并不能掩盖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隐患,去年国内银行业的不良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线上,很大程度上和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关,各大银行通过核销和资产转出,使得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比如建行去年处置不良资产485亿元,其中核销158亿元,工行核销及转出不良贷款178亿元,仅以核销规模来看核销坏账的力度,五大行去年的核销规模同比大幅上升了两倍多,创下最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如果不考虑这些资产处置因素,银行去年的不良率还是会出现明显上升。

面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银监会近期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不良贷款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管理,增提拨备,充实资本,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预计继本世纪初之后,国内银行业可能在近年会再次出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高潮。去年年底,国内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信达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初受到市场的热捧,很大原因就在于市场预计银行业在未来几年将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从而给中国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带来新的扩张机遇,而根据信达公司公布的信息,去年该公司收购不良债权资产88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七成,这也印证了国内银行业正在开足马力处置不良资产。

虽然银行的资产转出和核销等资产处置方式均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但是对于控制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之计。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很多行业的基本面急剧恶化,对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带来巨大挑战。从去年银行业的年报来看,制造业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高危地,由于国内钢铁行业景气度急转直下,长三角地区钢贸圈陷入崩盘边缘,而行业内大量互联互保的模式,给银行业的资产安全带来巨大冲击。交通银行在去年的年报中专门就钢贸危机展开论述:“本行2013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上升,主要因素即是钢贸贷款在短期内集中下迁。为应对钢贸业务风险,本行自2012年底组建了钢贸风险管控工作小组,专项处置全行钢贸业务风险。”

继钢贸圈借贷风波爆发之后,风险已经开始向上游钢铁制造业蔓延,制造业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高风险区域,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中,有多达四至五成的比例来自长三角地区。以中信银行为例,去年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比重高达54%,而长三角地区的不良率也高达2.23%。中信银行在年报中也专门谈及“长三角”的不良贷款,该行认为,“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上升最为明显,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52.92亿元,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98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贷款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国内外需求不足、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中小民营制造类企业、钢铁贸易类企业出现经营停顿、资金链断裂等状况,引发信用风险,导致该地区贷款质量下降”。

除了钢铁行业,其他几大产能过剩的行业也都是银行不良贷款的高危地。和以往尤为不同的是,面对债务危机,政府打破了此前的隐性担保,对债务违约和破产的容忍度明显上升,这对银行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今年3月份,上海超日太阳能发行的5年期债券无法足额兑付利息,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历史上首例实质性违约。继钢铁和太阳能产业之后,预计还有更多的产能过剩行业也会引爆债务危机。

与这些过剩产能相比,更具杀伤力的显然还是房地产企业。今年3月份,浙江奉化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公司总资产30亿元,负债高达35亿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境地。公司35亿元的债务中,据悉有10多家债权银行牵连其中,最终将不得不吞下债务违约的苦果。一旦房地产行业发生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其冲击力将远远超过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去年上市银行的涉房贷款高达12万亿元,其中隐藏的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今年2月份,兴业银行宣布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其他银行也都开始不同程度收缩涉房贷款,过去曾经是银行业备受追捧的优质资产,现在开始逐渐变成银行业烫手的山芋。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确应该有所规避。不过,一旦失去了制造业和房地产这两大支柱,银行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又将面临巨大挑战。 银行业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