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软的开局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被视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第一个季度的开局并不理想。改革还未全面推进,经济指标已经开始全面下滑。
尽管人们对改革红利充满期待,但在红利释放出来前,看到的更多还是阵痛。进入2014年以来,人民币一改前几年的强劲走势,突然开始走软,前两个多月的贬值已达3%,股市表现依然疲软,上证指数轻松跌破2000点大关。除了汇市和股市外,楼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坚挺,全国各地楼市降价的消息时有传来。虽然无论汇市、股市还是楼市,下跌的幅度都还不大,但几大市场联袂下跌的场景,还是难免会让人联想起历史上其他新兴市场的动荡。
实体经济的数据也印证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3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1〜2月的经济数据,多项指标都大幅低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仅有8.6%,创下近5年来的新低。对于投资占比很高的中国经济,工业增加值是一个相当敏感的经济先行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经济增速的高低,去年中国经济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如果以今年前两个月的规模增加值来看,如果3月份没有出现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GDP跌破7.5%的可能性将会很大。
今年前两月的“三驾马车”全线下挫,各项指标几乎都创下近年来新低。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仅为17.9%,创下2001年以来的13年新低。1〜2月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2%,创下了3年来的新低。外贸形势也出现了明显恶化,今年前两月的进出口增长仅为3.8%,和预期7.5%的全年增长目标相去甚远,尤其是2月份的出口大幅下降18%,为4年来新低。
今年经济疲软的开局和去年有几分相似。去年一季度GDP增速从前年四季度的7.9%下滑至7.7%,二季度继续下滑至7.5%。随后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和就业不滑出下限,这使得外界解读为中央政府开始稳增长,从三季度开始,在投资带动下,中国经济开始企稳反弹,全年经济最终实现7.7%的增长。但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被普遍视为经济转型的改革元年,在深化改革和短期增长之间,政策如何取舍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和前两年的目标保持不变。应该说,这个目标还是略高于市场预期,在此之前,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有所下调。去年10月份,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经济形势报告时表示:“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这使得外界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从7.5%下调至7.2%甚至7%,以便为改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依然保持不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稳增长的难度,至少从前两月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在各项指标都全面下滑的背景下,如果不采取一定程度的刺激,实现7.5%的增长目标将会较为困难。
但和往年相比,今年可供刺激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从投资看,能够在短期内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是制造业、房地产和政府投资。在经济下行周期,制造业的扩张意愿和能力都很弱,今年2月份的PMI指数回落至50.2%,距离跌破50%的荣枯线仅有一步之遥,显示出当前制造业的疲软。在以往经济下行周期,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可以不顾经济周期逆势扩张,但是治理产能过剩是今年的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很多行业逆势扩张的势头在今年将难以重演,随着钢铁、矿业等诸多行业先后爆发出跑路和违约事件,银行已经开始收紧对过剩产能的贷款。
从房地产市场看,进入2014年以来,人们对于房地产只升不降的预期开始明显逆转,尽管还没有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降价行为,但是房价松动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多,并且从过去的三、四线城市蔓延至杭州和南京等准一线城市。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今年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从去年全年增长17.3%转为同比下降0.1%,商品房销售额从去年全年增长26.3%转为下降3.7%,这也是一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拐点迹象已经有所显现。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个数据,今年前两月的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27.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9.6%。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在积极拿地,一方面又谨慎开工,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矛盾心态可见一斑。
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之外,更具短期刺激效应的唯有政府投资。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保障房和轨道交通建设等仍将是政府投资的主力,与其他领域比,这两大领域暂时还不会引发更多的产能过剩,既能弥补民生和历史欠账,又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是目前政府可用来稳增长的手段中不多的选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在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旋即出台,1400多亿元的铁路投资计划被集中批复放行,稳增长其实已经悄然启动。除了政府投资外,鼓励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预计会成为今年的政策重点,近期石油化工和电力等传统垄断行业纷纷传出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消息,既是为了打破垄断,也是为了提高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在经济下行周期为稳增长贡献力量。
人民币汇率也可能会成为今年稳增长的工具。过去几年人民币一直保持稳步升值的趋势,尤其是在去年周边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表现依然强劲。进入2014年以来,人民币一改过去几年的升值趋势,前两个多月的贬值幅度已达3%。人民币为何突然由升转贬引发很多猜测,除了美联储开启退出QE之旅引发热钱流动,从疲软的进出口数据看,人民币也有足够的贬值需求。去年人民币逆势保持升值势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资金大规模外逃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全年进出口再次未能达标,低于同期经济增幅。今年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更是急转直下,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更是下降18.1%,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增速,这使得当月贸易逆差高达23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148亿美元。如果说去年的人民币逆势走强是为了减缓美国QE退潮带来的冲击,那么,随着今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政策天平将会向扶持出口倾斜。
2014年被视为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不过深化改革还未全面展开,今年的经济指标就已经深度下滑,这无疑给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关于深化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普遍看法是改革红利在未来释放之后,将会带来更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长和改革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改革难免会带来短期阵痛。改革和增长之间是否在短期内果真存在如此强烈的对立,可能也未必。从传统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看,如果放弃短期投资刺激,经济增长难免会有所放缓,改革和增长的确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政府将以往拉动投资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提高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转而会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下行周期,居民工资收入增速放缓,股市长期疲软,居民财产性收入也难见增长,在工资和财产性收入双双放缓的背景下,指望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自然是难以期待。如果能够通过大幅减税和收入分配改革等提高居民收入,通过股市和土地改革为城乡居民释放更多财产性收入,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也会打破跷跷板负面效应,改革的短期阵痛或许也会轻松许多。 宏观经济疲软稳增长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