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必须上楼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近日,我国城镇建设的蓝图和规划公布,要点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其中尤其打动人心的表述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建设如此,乡村不更该如此吗?
我的老家是鲁西的一个小乡村。前几天回老家,听父亲说,村里如今已经不让建新房子,因为再过几年,就会住上楼房,居住面积是1平方米换1.3平方米,他算了算,我们家至少能换两套。楼房初步选址在村的东头,附近几个村的人可能也会搬来。他拿出给我留着的大石榴说:吃吧,等上了楼,石榴树也就没地方种了。
农民上楼,据说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耕种。不过,我总怀疑冒出这个想法的人是不是真的了解农村和农民——腾出更多土地用于耕种自然是好事,但办法就只有让农民上楼这么一个吗?这几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新房,在新的宅基地上建了起来。比如,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小时候还在使用着的打麦场闲置了起来,村里把那些地方划为了宅基地,一些人家立刻在上面建起了新房。小时候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池塘,后来成了干涸大坑,也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上了新房。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子也确实膨胀了很多。不过,那些用于建房的土地,原本就不是耕地,因此,村庄膨胀的结果并未对耕地造成什么影响。在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被用来建房的同时,村庄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随处可见废置的宅基地上,无人居住的房子早已坍塌多年,成了“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所在。
比如我家对面的一处宅基地,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主人“闯关东”走前托付给我爷爷照看的,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主人想来也应已经过世,他在东北的后人也未必知道老家有这么一处宅子吧?我们家在上面盖房养过鸡,也种过南瓜、丝瓜,存放过柴草,过年回家,还被父亲整理出来用于停车。姥爷家的那片闲置的地方更大。姥爷家就在本村东头,那片前后相连的地方,有两处宅基地,外加一处树林。宅子分别属于姥爷和他的堂弟,姥爷去世得早,没有儿子,等姥姥也去世了,宅基也就荒废了。姥爷的堂弟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天津,只在平津战役时回来住过几年,如今也已去世,这处宅子自然也无人问津。至于那处树林,妈妈曾在林中开垦出一片地,种了半亩棉花。类似的情况,村中比比皆是。而在其他村庄,情况也大致如此。父亲说,真要想增加耕地,根本不用让农民上楼,因为,如果能够做到统一科学规划,只要每家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整个村子的规模就至少能缩小三分之二,也就是可以增加相当于现村庄三分之二面积的土地用于复耕。这样,不仅可以保留更多的乡村传统,农家的物品也有处可放,农民种地也不用跑去很远,更重要的是,相应的阻力也会更小。如果像城市里那样全部上楼,而且是几个村的人迁到一处上楼,仅仅是生活习惯问题,就足以矛盾不断了。
据说,每“节约”出一亩耕地,就有一亩的奖励。在利益驱使下,乡邻们被赶上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再过几年,我的家乡可能就要面目全非了——那个小院,绝不仅仅是一个院子,它承载的,是乡村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不知道那棵在老宅里生长了百余年的老石榴树的命运如何,等它无处可去的那一天,乡村的根,恐怕也要断了吧。(青岛 张楠之) 宅基地上楼必须三农农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