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高,别只在镜头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普通人的烦恼在于,即使有榜样的正能量在前方照耀,自己只是在后面有样学样,也常常未必会取得榜样般的效果。

上周,我在工行ATM机上捡到银行卡一张,从ATM上吐出的凭条看,两分钟前,大意的主人还在现场。由于现场仅有自助而无营业网店,时间又是清晨,四周环顾无人,怎么还给失主便成为一个问题。无计可施的我先是拨打客服,经过一连串的甜美语音提示,转到人工服务,电话接通后,我先把背景介绍完毕,再说明来意:想通过卡号查询失主联系方式。结果被很干脆地告知不能提供。我问他,为了客户利益,应该如何处理比较好?人工服务告诉我,可以交给柜台,我忙告诉他现场并无营业网店,只有自助。人工接着说:这样的话,你可以把卡插入ATM,不要进行任何操作,这样过一会儿卡就会被机器吞掉,这样处理就好了。听完建议,我不禁疑惑起来,这样处理是简单,但对失主有什么好处呢?他又怎会知道自己的卡被吞了呢?对此疑惑,客服不愿再给予回应。放下电话,心有不甘的我,又再次拨打客服,这次我的建议是:失主发现卡丢失后,一般都会先办理电话挂失,我可以先报上我的联系方式,希望失主办理电话挂失时,银行可以告诉他,他的卡被我捡到,这样他就可以和我联系。但又被很干脆地告知无此项服务。折腾了一圈,无奈的我,只好放弃了做一个好人。

银行为客户保密,不愿意向“身份不明”的我提供客户的联系方式,我也理解。但既然是真诚为客户服务,为何不能记下我的电话,等客户办理挂失时,对其告知,这样岂不是更有利于客户的利益最大化?更何况,添加这一服务,又会给银行增加多少额外成本呢,不就是在后台系统上多记载一笔而已?本地电视台有一栏帮忙节目,节目里记者们四处奔波,为市民排忧解难,在本地收视率颇高,我也常看。节目中常常播出类似情况,面对不知何人遗落的银行卡,记者们享有的待遇却明显于我等普通百姓不同,他们不用像我一样央求银行,请求在银行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失主上门。节目中,记者常常可以从银行直接得到失主的联系方式,进而上演感人一幕。

为何轮到普通百姓想做点好事,银行就变了脸色,声称无此项服务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广东高州老人为取钱猝死银行的事情,类似事情本地也有一些,媒体介入前,银行均坚持“必须储户亲自到场”,媒体介入后,却都表示可提供“人性化服务”。这不仅让人感叹媒体的力量,也让人摸不清状态,银行态度前后反差巨大,到底哪个才是真的?(郑州 关晓海) 正能量银行境界镜头

下一篇: 最后一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