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与坚守
作者:丘濂( 陈振濂 )
三联生活周刊:西泠印社在建立之初提出的立社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上世纪60年代,宗旨里又加入了新的一条“兼及书画”。作为一个印社来提出这样的宗旨口号,其中涉及到印学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你能否谈谈新时期印社对于这条宗旨的理解和贯彻?
陈振濂:印章很小,一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比较容易,然而对于再有所提升,就要加强全方位的人文素养。我们希望社员能向一种综合型人才发展,现阶段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艺术上的,叫作“诗书画皆能”,还有一个学术方面的,是“重振金石学”。
“保存金石”曾经是西泠印社的宗旨,但是到了50年代这条就行不通了。因为金石成了文物,文物不允许买卖,保存金石的工作属于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来做。现在文物市场已经开放,但保存金石应该怎么来做,是我们自己做还是联合文管系统一起来做,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学术层面来提“重振金石学”是没有问题的。考古学进入到中国,金石学就逐渐被分解掉了。它被分别归入了现代学科分类意义上的考古学、古器物学、鉴定学、考据学、文献学等等,有一些内容无法被分解成独立的子学科,比如碑帖之学、墨拓之学、石刻之学,在今天都几近消亡,其学术理念与方法也渐渐被遗忘了,这是在“重振金石学”中的首要任务。
三联生活周刊:西泠印社今天如何吸收新的社员?
陈振濂:西泠印社对吸收社友极为慎重。在它成立的初期,就要求首先本人在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品格高尚;并且须有老社友5人介绍,在每10周年纪念日,经过诸社友允许才能入社。我们今天继续维护这种精英社团的性质。2005年,我们开始用“海选”的方式来吸收新社员。参选者从各个赛区无门槛地进入选拔,之后一级一级筛选。他递交作品到“诗书画印”四个不同的组来参与评审,最后计算总分来决定谁能入选。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吴昌硕奖”,打算颁给诗书画印都能够进入到前五名的选手。这个奖在最初几年是空缺的,近几年来则有很多人在竞争。这说明经过我们的倡导,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多。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经将对西泠印社传统的守候,称作守候“精神上的孤岛”,其中的深意何在?
陈振濂:我记得“文革”的时候,沙孟海老先生被整得很厉害。有一天,他让我陪他到孤山上走走。走了一圈回来,他对我说:“我看到孤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心情就会安静下来。”从那以后,每当我心中烦闷的时候,我也要到孤山社址去转一转。社会结构在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选择,每天又有很多诱惑。孤山上的草木好像都有先辈的灵魂,随时提醒你有这样一群人做了一辈子无功利之事。你的心灵会得到净化。
“孤岛”的含义还在于,我们要小心翼翼让西泠印社不要变质,不要变成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要让这个社团活动变成大家每人出个作品,往墙上一挂,一个展览就完了。这个东西到处都在做,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去找一条新路。我们说起来就是不让它协会化。现在各种各样的协会很多,不让它走协会化的低水平重复发展道路,而要让它变成一个很孤单的样本。今天那么多的社团,有一个孤单的一点没有关系。(文 / 丘濂 尤帆) 坚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