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墨脱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作者:周翔(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因其水汽输送通道作用和独特的地形,动物植物丰富,仙境秘境极多 )
墨脱,它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个小县城,中科院的植物学家李渤生指着地图告诉本刊记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整个范围从广义都可以说是墨脱。墨脱成名很早,1973年中科院就组织科考队到这里考察,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环境、丰富的动植物、特有的地貌让科学家们把此地视为宝藏,中国在西藏成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时,墨脱就成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随着科考成果的进步,墨脱自然保护区更名为更准确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除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墨脱保护区,还加入了北坡的易贡,因为易贡也呈现了南坡的特点。
成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气候和自然特点的是因为它是印度洋暖流的水汽通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高登义是这方面的权威,他从1982年开始参与了历次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在然乌湖、通麦、古乡、冈嘎大桥、易贡五个地方建立观测站,最终证明了雅鲁藏布江对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通道作用。“这里是青藏高原四周向青藏高原输送水汽的最大通道,相当于夏天从长江南岸向北岸输送的水汽。”
能有如此大的水汽输送量,是由这里的地形决定的。雅鲁藏布江一路向东,在这个地区掉头向南,形成大拐弯,为西南季风进入河谷地带敞开了大门;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延伸到南迦巴瓦峰,是一个7000多米的高峰,北部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脉到加拉白垒峰,也是7000多米;东面的岗日嘎布拉山脉和南迦巴瓦基本相连,与再往东的伯舒拉岭山脉和高黎贡山形成一个大的山环,将印度洋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堵在山环内侧,因而整个山环内侧的水汽最为丰富。“而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汇聚在这里,总要有一个出口啊,正好雅鲁藏布江提供了水汽输送的通道。”高登义说。深切的河谷,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布拉马普特拉-雅鲁藏布江河谷溯江而上,流经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之间,向着青藏高原腹地输送暖湿水汽,从而改变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气候与环境状况。
这里是世界上第二大降水带,世界位置最北的热带气候和热带雨林,在连绵无际的森林里,许多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还在此存在,因为落差大,这里还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水能资源。虽然世人皆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米林县派区算起,朝东围绕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弯曲后,又向南延伸到墨脱县的希让附近,全长为370公里,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峡谷核心河段近100公里的无人区地段,一直无人涉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最后的秘境”。
1998年,中国五位科学家——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张文敬、关志华组成科学考察队,希望能将大峡谷走通。“这一次考察让我们揭开了大峡谷神秘的面纱。”大峡谷地区有了第一个测量基准点——大峡谷入口的地理位置是在米林县所属派乡的大渡卡村前古碉堡旁,经纬坐标为94°54'20''E,29°32'36''N,海拔3108米。而大峡谷的出口处则在巴昔卡。科学家们发现了四大瀑布群,更正了瀑布形成理论,在此之前中外地理学家按照传统瀑布形成理论,都推断花岗岩的大峡谷里不可能有瀑布,“其实除了传统理论,不同地球板块的挤压也能形成瀑布”。
大峡谷的美景也给科学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精彩的地方是这个大拐弯,非常难走,沿着河走不通,要一座山一座山地翻。”历尽艰险翻过西兴拉山口后,“在目极之处,苍翠的群山如江波海涛从碧蓝的天边一波波涌来,屏列于峡谷两侧的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诸峰峦如同在两列高卷的绿波上掀起的千堆雪,在巨大的天地蓝、绿色块中间勾上了一抹银白。奔淌的雅鲁藏布江宛如一条苍龙,在犬牙交错的幽深山谷间奔腾驰骋、时隐时现。满山的杜鹃在我脚下织就一幅绿色的地毯,亭亭玉立的花蕾似乎向我表达着大峡谷之春的召唤”。(文 / 周翔 杨璐) 自然保护区墨脱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