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峰与冰川

作者:周翔

神峰与冰川0( 扎墨公路24K 处景致(摄于2009 年) )

蹚着积雪爬上嘎龙寺高高的平台,面朝着积雪覆盖的嘎隆拉山,遥远的嘎隆拉隧道就像一个小黑洞,在绵延的雪山面前毫不起眼。冰川专家张文敬告诉记者,这里是观赏冰川的好位置。往左手望去是椭圆形的多格角冰川,右手望去能看到边格角冰川的侧翼,而嘎隆拉山顶上也还有若干条冰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除了水流的咆哮、林海的浩瀚、峡谷本身的奇险之外,还有冰川肃穆、平静和凝重的性格。1975年起,中国的冰川学家开始进入这一地区,考察了那里的冰川雪原。在那里发现了独特的海洋性冰川。

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不分冬夏,常年下雪,而新降的雪花一旦接触地面,随即发生圆化。圆化后的粒雪在融水的渗浸和再冻结过程中变成粒雪冰。粒雪冰的密度小、孔隙多,在重力的作用下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向下缓慢流去。而在流动中,孔隙越来越少,密度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蓝茵茵、光闪闪的冰川冰,由此形成了冰川。冰川分为消融区和积累区,某一高度以上以固态积雪为主的地段被称为积累区,某一高度以下以液态消融为主的地段称为消融区,它们中间的某一高度也就是过渡平衡线被称作冰川的雪线。一旦某地区积雪增多,气温降低,消融强度减小,冰川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则雪线下降,冰川末端就会发生前进,反之则雪线上升,冰川后退。

通常情况下,积雪融化的温度界限在0摄氏度,但峡谷地区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海洋性冰川。高登义向本刊记者解释,海洋性冰川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温度在1摄氏度左右却不会融化,主要原因是冰雪中含有较多的盐分。正因为这种特性,海洋性冰川往往与森林交织在一起。实地考察海洋性冰川后,张文敬发现,一般人心目中那个冰冷单调的冰川世界,对海洋性冰川来说却“大谬不然”,“尤其当你身体力行在冰川上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在这看似冰冷的世界里还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王国”。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冰川、森林、牧场构成了一幅图画。在察隅县最典型的阿扎冰川,冰川末端海拔才2500米,“不仅竹林、马尾松、大叶杨等亚热带植物和冰流互为比邻,相伴而生,连玉米地、苹果园距冰川末端也仅数百米之遥”。冰川就像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远处遥望的风景。张文敬在书中记载,当地居民饲养的牛羊一旦没有按时归圈,他们就会到冰川上去寻找。

最有吸引力的冰川自然还是神峰南迦巴瓦。1982年,张文敬和南迦巴瓦登山科考队一起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首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南迦巴瓦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很难露出真面目。高登义曾在1984年3月16日至4月16日期间,每天于8时、14时、20时定点观测南迦巴瓦峰山体被云遮蔽的情况,在总共96次观测中,能够看见南迦巴瓦峰的次数仅为25次,概率不到30%。然而一旦显露真容,南迦巴瓦总是让观者赞叹它的美不胜收。张文敬和科考队友们看到这座闻名遐迩的神峰时,也忍不住浮想联翩:“南迦巴瓦峰近在咫尺,清晰可见,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峰顶的旗云,宛如披散在少女头上的美丽纱巾;流溢在山体下部的现代冰川,在晚霞的辉映下,衬出五颜六色的光带,好似系在少女腰间的百褶彩裙。更令人遐想的却是发育在山峰两侧的雪檐,酷像一条围挂在少女颈上洁白的哈达。”(文 / 周翔 杨璐) 冰川海洋神峰

上一篇: 植物王国
下一篇: 墨脱筑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