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富吉都:马匹、车辆与道路
作者:杨璐( 门巴族男子吉都当过背夫,走过马帮,依靠运输成为墨脱首富 )
缺盐缺铁的苦日子
吉都家在县城边缘一个山腰的坝子上,从他家的露台看出去,视野很好,左边是县城里已经修好和正在修建的水泥楼房,正对面的山坡上是一簇排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门巴族民居,山坡的空地上郁郁葱葱地种着庄稼,长着树。吉都告诉记者,墨脱村有746人,只有几个虔诚的老人还住在有仁钦崩寺的南则马拉山上,其余的都聚居在县城附近。从前的房子都是木板钉的,两三年前国家筹钱给村民们盖了新房,一楼是水泥的,二楼是木板,很宽敞漂亮,还能防震。
生活上的变化都是最近几年粗通公路之后的事情,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墨脱村的生活很辛苦。“我爸爸是昌都的藏族,他是13岁给有钱人背东西来到墨脱的,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走了,在这里长大,跟我妈妈结婚。我妈妈是门巴族,住在山上的巴日村。我们住的是茅草房,下雨的时候会漏雨。那个时候墨脱归色拉寺管,我们要把大米、茜草运出去,翻过多雄拉山到派区。”吉都告诉记者,这条路极其艰难,山上连马行道都没有。不能依靠马驮,所有物品全是人背,路上死了好多人。50年代解放军要来了,末代宗本带着好多人跑到印度去,山下的好房子空了出来,吉都家和其他3户人家于是从巴日村搬下来到墨脱村定居。同现在的聚集村落不同,当时的墨脱村只有30户人家,周围全是森林。
搬进一处好房子,吉都家的生活并没有好转。“我们这里种旱稻,是门巴的品种,它有一种香味,可是产量很少。”吉都家里吃不上这些旱稻,那时候西藏只有墨脱产稻子,老百姓要把米作为税交到拉萨去,这些米少到连拉萨都吃不上米饭,只能喝粥。墨脱的老百姓日常只能吃到苞谷。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是狩猎民族,可打猎并不容易,吉都告诉记者,要条件很好的人家才能买得起从西藏运来的火药枪,普通人家只能用自制的弓箭。弓箭是射不死动物的,箭头上必须抹毒,毒药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只能到山上去采草药,把草药磨成汁涂在箭头上。好不容易凑齐了工具,能不能打到猎物还要靠运气,上一次山要在山里住几天到十几天,经常的情况是带去的东西吃完了,可是没有打到猎物,只能空手回家。
不仅仅是食物匮乏,连普通的盐巴对墨脱人来说都是异常珍贵。吉都告诉记者,门巴族从前吃饭是不会在菜里放盐的,而是把盐巴包好像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把菜盛到各人碗里,再自己拿出盐巴来加。“墨脱不产盐巴,全部需要从外面运来。现在90多岁的老人年轻时候是到印度那边去买,后来就是翻雪山运进来了。多雄拉山每年5月份开山,11月份封山,只有半年时间可以出入,这半年要运进来全年需要的物资。
( 2005年之前,墨脱的运输还主要是依靠马帮完成 )
更难运输进来的是日常必需的铁制品。吉都告诉记者,墨脱是没有铁的,铁也是要去印度买,所以特别珍贵。门巴族刀耕火种,每个男人都带着一把刀,这就是家里唯一的铁器。种庄稼没有铁质农具,全部是木头和竹子的,连锄头都是削尖的棍子代替。男人腰间挎着的砍刀一般不磨,因为舍不得,也几乎不会出借。要很好的关系才能开口借刀,借之前和还之后都要用秤称重量,磨损的重量要用钱还上。直到70年代,墨脱村生产队才有了铁锹,那是用全生产队的壮年劳动力翻越多雄拉山背回来的钢板做的。
从背夫到马帮
“解放军来了,宗本跑了。我们成立了人民公社,家家户户把种田的工具交了上去,然后全村人干活在一起,吃饭也在一起,挣工分。等到交公粮的时候,老百姓背着粮食、敲锣打鼓去县城。除了公粮,我们还给政府盖房子,一天给一块钱,那时候叫我们民工。”吉都告诉记者,想要脱离民工的生活,当上干部,在当时是有机会的。墨脱需要民族干部,门巴族只要读过五六年书,小学毕业,政府就给安排工作。孩子多的家庭,有些就供孩子去读书了。吉都的父母只有他一个孩子,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贫困。吉都没有上过一天学,他的汉语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因为做生意经常要跟汉族打交道才学会的,汉字是看电视时,对着字幕认识的,可是他直到现在还不怎么会写。
同龄人上学去,吉都9岁开始学习种庄稼,成了生产队的社员。“生产队特别忙,一周干6天活儿,剩下一天还要给家里打柴,一点都休息不了。”吉都说。11岁,还很瘦小的吉都第一次跟着生产队的大人们翻山背盐巴。“盐巴太珍贵了,你家里要是没人去背,生产队分来的盐巴就要拿工分换,因为每年到了5月份都还不敢翻雪山,背盐巴主要是从7月到10月底,这4个月要准备生产队全年的盐巴,路不好走,每个月只能跑一趟,背盐巴的人要耽误很多劳动。”
背盐巴虽然同样是翻越多雄拉山,可当时的路要比如今驴友的徒步路线艰难许多。吉都告诉记者,最开始多雄拉山上连马行道都没有,只有人行道,后来解放军要运物资才修了马行道,可是生产队没有马帮,全靠人背。“现在从墨脱走到背崩是一天时间,那个时候从墨脱走到亚让村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了,要住一晚,第二天再从亚让走到背崩。亚让到背崩这条路特别难走,路边有很多累死的马的尸体,特别臭。从背崩到汗密还需要两天时间,中途要在阿尼桥停留一晚。汗密到拉格是最长的一段路,又是翻山又是下沟,弯道特别多,我怎么走也走不到,一边走一边哭。”吉都说。
到了派区,生产队的大人每人背80斤盐巴,吉都年纪小,背30斤。“5月份多雄拉山上的雪还多得很,有的地方又陡又滑,要用砍刀砍出台阶来才能爬上去。路上没有客栈,生产队每次去一般三四个人最多时十四五个人,轮流背着锅和毛毯,在兵站的棚子里歇脚时,大家就打柴烧火,自己做饭吃。”吉都说。
直到1984年,墨脱村的生活才起了变化。“政府来做工作说是改革开放了,以后自己干,吃得好吃得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家有七口人,分到了两亩地。老大、老二都没读书,跟着我种地,白天也干、晚上也干,抓紧插秧干活,然后上山打猎。”吉都说。干农活之余,吉都同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上山打猎赚到了做生意的启动资金。“麝香和熊胆很值钱,我们打了十几个麝香,卖了七八百块钱,然后大家分红。我用分到的钱买了一匹马,那是1985年,我是村里第二家买马的,派区当时好像也就只有200多匹。”吉都说。
首富
墨脱是边防重镇,吉都的客户主要是部队。“部队的运费给得很高,一斤8块钱,老板抽成2块钱。我们把马赶到派区,老板们都等在那里,找马帮把货运给部队,如果找不到马帮,他们的货运不进来就很着急。所以老板会请我们吃饭,我很有信誉,答应跟谁吃了饭,就一定会给他运。”吉都告诉记者,因为天气的限制,每年只有8月份到10月份可以走马帮,一般只能走两趟,最多就三趟。“刚开始的时候,马驮,我自己也背,能多背一些是一些,否则就白走了。攒下钱来就买马,几乎一年买一匹。这个生意就是马越多,收入越高,我赶到三匹马的时候,自己才不背货了,轻松下来。”
除了部队,吉都也接政府的活儿。“政府把货物用车运到80K,80K有大仓库,每年12月份,我们马帮就从80K把东西拉到县城,开始是一斤一块钱,后来涨到了一斤两块二。”吉都告诉记者,买马之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快就好起来了。有一年一次就拿到了5000块钱,全家高兴得不行,到八一镇去买了电视机和录像机。吉都父子三人很有号召力,村里好多家都愿意跟随着他们一起走,成了名符其实的马帮。1996年,吉都被选为墨脱村的村长,财富继续累积,2000年,吉都家里已经拥有了12匹马。
2001年墨脱县有了新发展。“洪水把桥都冲垮了,国家拨了钱。政府开始修路,原来的路只能走马,这一次修了机耕路,可以跑小型农用车。于是,我去拉萨买了一辆,那是我们村里的第一辆车。”吉都告诉记者,农用车一次可以拉2000斤货物,政府给的价格人背、马驮还是一斤两块二,农用车一斤是五毛钱。他就让马在前面走,车子跟在后面。这样过了两三年,机耕道上的人和马少了,买车子的人多了起来。又过了一段时间,马和车子都过不了了,机耕道太窄,马和车子太多,经常拥堵。
2005年政府加宽了道路,吉都把12匹马全部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从成都买了8辆小型东风车。墨脱县城也开始出现钢筋水泥的工程。“原来都是马行道的时候,县城都是木板房,因为马拉不动钢筋,盖房子的造价太高了。”吉都说。因为县城的工程增多,吉都又看到了新的商机,2005年他贷款20万元买了装载机,2007年又花70万元买了挖掘机。吉都是墨脱县第一个买挖掘机的人,刚开始一天的租金是1000块钱。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打拼,吉都成了墨脱县里门巴族的首富,还当上了墨脱村的村支书。
扎墨公路粗通,墨脱县里到处是修路、盖房子的工程,吉都特别繁忙,他的运输车、装载机和挖掘机每天都在各个工地上出力。“我两个儿子一人开一辆挖掘机,我又花每月6500块钱雇了一个汉人开一辆,如果是我们村里的工程租,我每天要700块钱,政府的工程每天要800块钱,其中100块钱我算成我们村集体的收入,当村干部要村里有收入才能有面子,政府来人买点矿泉水,老百姓也听你的。如果是老板租,我每天收900块钱。”
除了自己的生意,吉都现在还带着全村致富。“我们村集体就是包工头,由村委会出面签合同包工程,然后由村干部负责监督,村里人一起劳动,扣除保险金和村里留些机动钱,每个参加劳动的村民每天挣300块钱。原来村里人闲着没事儿,喝完酒有时候还打架,现在连老人和小孩都到工地上干活儿。亏的是年轻人,一开始他们有意见,觉得老人和小孩没有力气,怎么拿跟他们一样的工钱,我就做他们的工作,我们是一个村,钱又不是从你腰包里掏出来的,有钱就要大家一起赚。”吉都说。
墨脱县的工程很多,村里的年轻人打工连波密都不需要去,吉都也因为表现突出成为林芝地区由村干部转为公务员的10个人之一。“他们给我墨脱镇的常委和党委委员,一开始要求我坐班,可是我坐在办公室里不习惯,别人上班都是打电脑,电脑我买得起,可是我不会用。我待不住,还是觉得干活儿轻松,心里愉快。所以我现在有事儿就去趟镇里,天天看工程,解决村里的纠纷。”
墨脱虽然闭塞,吉都的思想并不封闭,他把全家分成三批,派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内地城市走了一圈。“一方面是去旅游,一方面是让他们去学习,看看内地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回来之后想法就不一样了。”吉都说。吉都是一家之主,带领全家人在一起生活,他觉得现在家里的生意还在发展壮大,没有到分家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批文,筹建墨脱县的第一家水泥砖厂。他还是墨脱村的大家长,路修通了,墨脱县城规划了一个蓝图,要飞速追赶城市化,县城边缘的墨脱村也即将被裹挟进去,稻田变成商业街。失地的墨脱村民如何谋生,是他最近要考虑的问题。(文 / 杨璐) 车辆吉都马匹道路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