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饼果子的小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1993年初冬,我第一次见到煎饼果子,它给我的印象不是很好,软塌塌地装在塑料袋里,还有一层水汽。那时候我们的训练十分艰苦,那层水汽让我十分自然地想到脚上的水泡和夏天被太阳晒爆的皮肤。那是一个女兵去军部办事回来销假时买给区队长的,我当时正好是到区队长那里请假,至于请假干什么完全记不得了。只记得区队长分了一半给我。我问是啥,区队长说是煎饼果子,我又问了一遍,区队长又答了一遍,一脸的轻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女兵和领导的关系,总之看上去毫无好感的东西,在暖气片上稍稍加热以后,吃到嘴里却颇有惊艳之感,特别是摊鸡蛋的香味和芝麻的香味在一起简直就是销魂。后来,我专门到驻地的县城去踅摸过,没有。军部驻地到我们师驻地之间也不过七八十公里,居然就这样生生少了一样美食,这不是在逼着我去想念那个女兵嘛!
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是到了煎饼果子的第二故乡。网上不断地有天津籍文化“穷人”在网上喟叹,说天津的才正宗,里面卷的是果子,北京的不地道,里面卷的是薄脆。我个人也更喜欢油条、也就是“果子”一些,但也不排斥薄脆,只要它不是太有嚼头。我在育慧里社区附近吃过一回,饼都吃完了,脆却吃不下,因为它脆得跟轮胎似的,怎么撕咬都不行。我又不是狮子老虎。最好的是羊肉胡同东口的一家,也是我唯一能感觉到脆的一家。
当初工资不足3000元的时候,它在四环外卖两块,三环内卖两块五,这个价格相当于大学食堂里的一个素菜。每次出门到了中午,我就买一套吃,一边吃一边想,生活多美好呀,我随便吃个零嘴,就相当于大学生中午吃了个菜。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周末和G兄去潘家园逛,逛到中午,就想一人吃套煎饼得了。可潘家园附近偏偏没有。G兄就抱怨,说潘家园周边连个煎饼果子都没有,看来它是要走高端路线了呀。然后,我们就走到千米之外的一家包子铺去改善伙食了。
潘家园是不是要走高端路线不知道,但最近在公交车上无意听到两个二十出头的小伙聊天,其中一个就为煎饼走高端路线描绘了美好蓝图。先是胖一点的那个说,三环以内的煎饼果子全都涨到五块了,而之前则是四块、四块五不等。瘦一点的那个说,其实煎饼果子不应该这样涨价,平民食品嘛,干吗一下子就涨一块?要向馒头学习,先做小,让人感觉原材料涨了,然后恢复原来的大小再涨钱,这让大伙心里更好接受些。胖子说,拉倒吧,小能小到哪里?那蛋不还是一个整的,总不能用鹌鹑蛋吧。瘦子不吱声,走了差不多半站地,他又突然说,等他发了,天天五星级吃着的时候,就让师傅也做点小的,整个煎饼只有摊鸡蛋那么大,上面的摊鸡蛋就用鹌鹑蛋代替。胖子问,干吗呀?瘦子说,高端呀,没见大饭店所有叫包子的,都只有小笼包那么大吗?真想告诉瘦子,他的主意很好,那样的话,再有女兵去找区队长销假,拎着那么一个小玩意儿,就上档次多了。可惜我们虽为同好,毕竟不太熟悉。(文 / 管一) 时代煎饼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