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勃拉姆斯 )
从巴赫到贝多芬到勃拉姆斯这3B的说法,是德国指挥家比洛(Hans Bulow,1830~1894)提出的。按比洛的说法,从巴赫到贝多芬再到勃拉姆斯,横贯了200年的德国音乐发展史。
与瓦格纳相比,勃拉姆斯以一种内敛而丰盈的情感,将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另一个巅峰。勃拉姆斯的音乐是在沉思中极其含蓄、节制、严谨的音乐,但他把浓厚的情感内涵发掘到极致后,使他的音乐因内在的饱满而有更强的耐久性,历久弥新。他与门德尔松、舒曼一样,只创作了四首交响曲,但这四首交响曲都饱含了极高的精神能量。纪念碑式的《第一交响曲》(1876)无愧是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续写;《第二交响曲》(1877)则是他雅致而美丽的田园(尽管其中第二乐章的内观过于沉郁);有人因为《第三交响曲》(1883)的第四乐章而称他为“英雄”,准确说可能是他的幻想与舞蹈交响曲;《第四交响曲》(1885)浸透着悲剧性,倒有点像他的“命运”。
勃拉姆斯的音乐往往都带有一种沉痛的悲剧性,它被倾诉时总那么多愁善感,而他内蕴的情感又是那样纠结中美丽,它抗拒着沉痛,生发出一种张力,同样体现着德意志精神。
勃拉姆斯创作的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9)与《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都是在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的基础上,以更深厚的情感拓展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尤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成为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美的慢乐章。
勃拉姆斯另一方面的重大财富还在他的室内乐,他的弦乐四重奏虽然还达不到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深邃,但他在贝多芬室内乐基础上拓进,无论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与五重奏、弦乐五重奏与六重奏都达到了极高的质量。勃拉姆斯室内乐中最高水平的无疑是为单簧管而作的三重奏与五重奏(1891)了,尤其是他淡泊宁静的《单簧管五重奏》,是单簧管作品中的极品。
( 勃拉姆斯的出生地汉堡 )
勃拉姆斯还有一部伟大作品是《德意志安魂曲》(1857~1868)。它的创作横跨了12年,先是为舒曼,后是为他自己的母亲而作,他自己说,“我可以轻易将‘德意志’这个字换掉,以全人类来取代”。(朱伟)(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833Johannes1897勃拉姆斯Brahms艺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