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崖上的弗里德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记得第一次读托马斯·曼的小说,中篇,名唤《矮个儿的弗里德曼先生》,也有译成“小人物”的。读完除了同情还带着那么点若隐若现的悲哀,主角弗里德曼还在襁褓中时,因为保姆的疏忽,让他落下了终生残疾,而后来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他觉得,周遭的人在和他玩笑,整个世界都在和他玩笑,而最主要的是托马斯·曼想和他玩笑。
弗里德曼的残疾很严重:鸡胸驼背,四肢瘦长,典型的瘦猴模样。著名的“上帝门窗论”似乎在这里依然没有失效,上帝没有给的,就自己给自己吧!弗里德曼喜欢音乐,喜欢阅读,喜欢在胡桃树荫下捧书,享受着周围传来的醉人的香气。可他还是不敢多说话,还是没有朋友,还是不敢多想,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流淌。
罗素说缺乏热情的一大原因其实就是没有人爱。热情这东西在弗里德曼这里就像一盏灯,从小到大除了亲人外根本没有什么朋友的他,并不是没有热情,而是他在尽量保有他的热情不让它流露。这盏灯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拿出来照照他自己的影子,告诫自己,同时对着它添几滴灯油。再有,就是在剧场里紧张地注视着那些舞台上绽放的男女们,一块儿欢笑激动,一块儿流泪发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他的生活限于死地。和托马斯·曼比,张爱玲是很宽容的了,笔下的人物时不时还可以剥开一个“如果”来幻想,可是弗里德曼先生却是连剥开一个“如果”的勇气都没有,他不敢!剥开了受伤的肯定还是自己,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真的很好啊……
弗里德曼其实活得不算糊涂,因为他知道“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而且“这一切都是值得享受的”。作者描摹主角生活用得最多的就是“宁静”这个词,这还不够吗?对于弗里德曼来说,初恋的音符才刚刚起头,却又戛然而止,当他还在懵懂自己是不是被那个“故作亲昵”的女孩吸引的时候,就悲哀地发现那女孩已然投入了别人的怀抱。他不住地哆嗦,说不出话,那又如何?掉转了头,“宁静”像一件大衣再一次笼住了他全身,他向自己保证“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希望了”。可这不是结局!
作者对他的初恋未着多少笔墨,而在弗里德曼30岁的点上,林林根夫人的出现才是真正地摔碎了他的一切,包括他脆弱的耐心和自尊。他惊异于她的美,他沉醉于她曼妙的身姿,而幻想就像雨露一样潮湿着他的心灵,却又不足以满足他对情欲的渴望。他发现林林根夫人高高翘起的嘴唇和他佝偻的身影是那般的不相称,局促不安才是他唯一能够做的。弗里德曼到底做了多么痛苦的挣扎,才在那个醺醺的夜晚,对着天上的繁星,风中的花蕊,当着林林根夫人的面弯曲了他的细长腿,说了一通零碎的结巴的旁人根本不可能懂的求爱之语。不出所料,林林根夫人给了他致命一击,她的“短促、傲慢而轻蔑的笑声”成了悬崖上的弗里德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后弗里德曼为自己选择了结局,选择在这个夜晚永远结束自己的生命——渴望之后总是毁灭(对于主人公来说)。
可怜的弗里德曼,他想到了开头,也想到了结局,模糊了生活,模糊了自己,可他还是不自觉地走了过去。(文 / 杨帅) 悬崖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