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公馆养成史

作者:葛维樱

安仁公馆养成史0( 刘氏庄园前的安惠里古街 )

从刘氏家族时代起,安仁在自有的本土框架内,不断增加外来者,包容吸收新的文化。安仁镇从上世纪初,已经逐渐脱离土地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模式,依靠刘氏家族为首的地方武装和经济势力,建设和发展起来。

镇上最早最古老的街是中心街、天福街和仁和街,它们平行于东南面的斜江河成为安仁镇西北到东南的横向轴线,中心街的北面连接澄平街和商业街,南面接裕民街和树人街,构成了安仁镇南北的纵向轴线。河流的流向、纵横交错的“井”字形街道,确定了古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基本朝向。

民国初年的安仁,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乡场,与四川省内其他县对比,农工商业都显得比较落后。那时只有一条中心街,清康熙至咸丰年间建,铺面108间。安仁镇之所以能成为大邑东南重镇,完全与刘氏家族的崛起分不开。土生土长的安仁人刘文辉和刘湘本是叔侄,他们逐步扩充实力,登上四川政治和军事舞台。20世纪20年代后期,刘文辉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长、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四川省政府主席,大半个四川地盘成了两叔侄的势力范围。本地依附刘氏家族升官发财的人因此也不断增多,于是安仁镇出了若干个军长、旅长、团长,故有“三军九旅十八团”之谚,从此安仁镇便成为军阀、官僚、地主相对集中之地。

二刘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致力于安仁镇的基本建设。1925年刘湘和有关乡绅最早修建仁和街,也就是现在刘湘公馆大门前的街,他让自己的兄弟家族带头,修完路才修刘湘公馆。这个公馆修得较早,刘湘早期倒熊克武不成,曾回安仁赋闲一段时间,便修建了这个公馆,公馆内部有办公楼和练兵场。

1932年,四川爆发了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二刘之战”,结果刘湘取得胜利,刘文辉败退西康。刘文彩及其追随者,也大部分从叙府(宜宾)回到安仁。刘文彩一回到安仁,便在许多乡绅抬举下,很快控制了以安仁为中心的大邑县下南乡局势。1938年起,刘文彩与刘门子侄、其他官绅,在安仁镇大兴土木,改善环境,先后建成天福、维星、吉祥、裕民、树人、澄平等大小街道6条,还修建了星廷戏院、刘家花园和同庆茶楼。

1938年,由刘文彩和三哥刘文昭共同修建维星街,也就是后来的红星街,是安仁镇主路之一。刘文昭字维三,刘文彩字星廷,故取名为“维星街”。维星街全长260米,有前店后居铺面98间。刘文昭和刘文彩修建的前店后居铺面主要用于出租,这条街逐步形成了以棉布、棉纱经营为特色的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有原川康绥靖公署交通处长、少将乐述言的公馆,在乐述言公馆旁有其弟乐自能的公馆。

目前最繁华的游人如织的安仁镇中心商业古街裕民街,是1939至1941年修建,全长200米,有前店后居铺面45间,由刘文彩独资修建。整条街采用宽檐廊,以方便行人遮阳躲雨,建筑式样仿叙府的一条老街。刘文彩在修建裕民街的同时,还在这条街上修建了文彩中学、同庆茶楼、星廷戏院、花园洋楼、米市、肥猪市。米市、肥猪市是安仁镇和附近规模较大的市场,由刘文彩直接安排人员管理。尤其是肥猪市,还修建了临时豢养牲畜的圈栏,一旦外地猪贩当天未销售完,还可以暂时寄养牲畜,以便第二天再卖。1945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康省财政厅长李万华,又在街南面修建了府第铺面,将裕民街向南延伸至文彩中学西校门前。

1942年私立文彩中学开始筹建,用地90余亩,成为镇上最大的建设项目,也成为四川省名校。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建成,招收男女高初中各一班学生。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为止,这所中学共毕业高初中19个班,学生约700人。

另一条现在公馆林立,集中了所有民国元素的树人街,是1945年文彩中学开学后才开始修建的。因为按先修路,再修学校,最后修自己家宅的建设顺序,使刘氏家族在当地享有美名。因有学校在此,取“百年树人”之意,命名为“树人街”。树人街全长300米,有铺面78间,是当年安仁镇权势人物的一条“公馆街”。刘氏祖宅是早先的建筑,此外都是1945年左右兴建。前店后居、商住结合,公馆主人以一种新的居住经商理念统领安仁。树人街上的公馆宅第,都藏匿于铺面后。进入后院,才别有洞天。这条街上的公馆府第或铺面主人包括刘文彩在内,而这条街也是安仁至今建筑最精美的一条古街。(文 / 葛维樱) 养成公馆刘文彩刘文辉建筑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