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师眼中的中国时装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品牌秀 )
商业对时装周而言,是终极目的。纽约时装周是其中最好的范例。2012年,纽约市经济发展署(EDC)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大量涌来的观众刺激了纽约的旅游业,时装周创造的8.65亿美元税收,超过了纽约市马拉松大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收益。这令立志发展时尚产业的国家艳羡。品牌争相到美国办秀,看准的就是那里庞大的本土时尚市场。单从市场潜力来讲,丹麦甚至德国等其他冠名“奔驰”的时装周,似乎都很难同中国一样,有向纽约学习的底气。从最初名为“设计博览会”,直到2011年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中国国际时装周被认为走向了商业化、国际化。
但在北京举办的近791场秀中,除了少数几家坚持参与的设计师、品牌,如曾凤飞、王玉涛以及White Collar等等,其他与秀设计师的流动性非常大。与巴黎等标准严格的时装周相比,受邀参与中国时装周的过程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品牌发布时的配饰、鞋、包来自采购,而不是配套定制。品牌之间达成的共识较少,整体设计呈现的未来趋势不明显。虽然有来自国际八大通讯社、国内500多家媒体的工作人员,由专车接送于北京“798”艺术区和北京饭店的秀场之间,秀后报道也相当及时,但版面多为富豪、明星的现身。荒谬的设计越来越少,专业人士的声音却仍然集中在少数品牌,评论文字也与公关通稿的内容相差不多。有关中国时装周的批评声音一直存在。
女装品牌JEFEN公司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谢锋,是首位进入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他认为,在中国做秀,确实像一种“热门的宣传”。
“国际惯例是每年做秀两次,而很多中国企业三年才做一次。因为有过巴黎的经验,开始我们对这种做法也不是很理解,这很‘中国特色’。原因有几点——企业认为‘秀’仅是宣传作用;媒体对服装的理解、报道也不深入;在近20年间,中国的时装周有进步,但也留有原来‘时装表演’的痕迹,水平问题阻止了更多国外品牌加入。设计师会变得很厌倦,媒体也会觉得枯燥。”
2009年之后,谢锋把主要秀场从巴黎转移到了中国。在国内拥有80多家自营店的他认为,中国时装周的存在仍具意义。“对于做秀这件事,要从多方面去看。全世界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去推动品牌发展。服装的创意、制造、再到市场,需要一种具体的形式来表达。其次,它对公司本身的作用很重大。设计团队、销售团队,都能通过秀得到刺激和鼓舞。在我们的秀上,很多销售、店长都会出席。香奈儿也相似。最后的作用才能称之为‘宣传’。是‘结构’,是‘不对称’,还是倾向‘快速消费’?这才是媒体该关注的问题,即设计本身。”
( 王陶的漆皮打孔设计 )
“纽约制造”的专业,和对本土设计的鼓励,让美国民众有动力消费国产品牌。无论东京、意大利、米兰还是纽约,都是以本国设计作为最强大的群体。“从这方面来讲,中国时装周有必要努力,但确实要看到差距。”谢锋的吉芬集团也开始帮助青年设计师走向国际。他担心如果不愿被大集团收购,材料、租店等成本越来越高,没有资金支持的年轻设计师会因此失去一个时代,中国也将因此失去一个时代。
“这样说起来有些沉重。”谢锋开玩笑说,自己是60年代生人,这一辈人所受的教育,是把自己同国家紧密联系到一起。“好像没有自己这根梁,屋顶就会塌下去。但事实上,国家也许真的不看重你这根梁,70年代、80年代的设计师就完全不一样。”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有海外求学经历,设计天分很高,他们并不像谢锋一样,拥有经历过中国30年时装产业的经验,以及来自时代的焦虑。年轻人更愿意将眼光放在国际时装周上,时尚杂志也更愿意报道他们。
( “Broadcast :播”时装发布会 )
“新的设计师总是层出不穷,只做秀容易昙花一现。时装行业的垄断化,让独自生存的新品牌很难展现出厚重感。市场巴黎左岸前店后厂的模式、上海长乐路上已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师店,部分已经消失。意大利的年轻人成长在那样一个有服饰传统的环境里,他们很容易在设计天分上达到高度,但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这已不是川久保玲等设计师能够大放异彩的80年代。中国设计师成功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未来在于要理解中国的消费者,立足产业。因为这块土地是成功的,这也是唯一的市场。”谢锋这样说道。
中国国际时装周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以NE·TIGER高级定制为例,他们一直担任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开幕大秀。在时装周清冷的早期,NE·TIGER曾负责投资舞台搭建,并承担建设至今。2001年起,张志峰的名字就与“中国时装周”、“中国高级定制”结合在一起。第一次参加时装周的“Broadcast:播”,在每年10月中旬已经有了自主的新品发布会。他们的文艺气质在上海、广州享有广泛受众,但并没有选择拥有更多的奢侈品旗舰店、优秀设计师的上海,而恰恰看中了北京的媒体资源。播牌的设计总监王陶认为,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对北方片区的品牌推广很有影响力。“我们想把小众时尚体验带给大众群体。”她也在播牌的4个新品系列后,发布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去年才建立个人品牌SIMONGAO的设计师高杨还没有自己的店铺,他认为中国时装周从硬件到服务已经非常专业,在这里他可以把秀办得“格外专业”。作为特邀设计师获先锋奖后,奔驰将资助他走上伦敦时装周。
另一种有趣的观点是,除了重大的商业意义,纽约时装周也帮助设计师对抗“山寨”设计。1941年,美国女装制造商曾组成“Originators'Guild”协会,以联合抵制别人制作并低价销售山寨服饰。该行为被联邦贸易委员会认定为违反《反垄断法》,最终驳回。不过最高法院强调,设计师应通过诉讼来维护其知识产权,而不是以私权来代替公权。70年过后,全世界的时装设计师仍然无法从法律上得到确切的权益保护,但时装周的发布起码可以令人知道,原创者到底是谁。这也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文 / 朱鱼) 时装周眼中巴黎设计公司时装设计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