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苏能够走多远?
作者:谢九中国经济从7月份开始表现出来的复苏态势,到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朗,一向唱空的国际投行,近期也一改常态,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
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最近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反弹趋势,为经济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7%,大大超出6月份8.9%的增速,这在当月已经释放出中国经济回暖的迹象,而最新公布的8月份工业增加值延续了反弹趋势,同比实际增长10.45%,比7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创下15个月来的新高。在我国投资占比很高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GDP的走势,我国工业增加值快速反弹,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已经企稳。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出现了全面回暖的迹象,8月份的制造业PMI反弹至51%,创下16个月来的新高,而一直和官方数据“打架”的汇丰PMI指数,在8月份也开始明显回暖,从7月份的47.7%大幅反弹到50.1%,官方和汇丰数据都站到50%的荣枯线上方,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复苏已成事实。
8月份的经济数据中,还有一个指标的变化尤为引人注意,那就是发电量的大幅增长。8月份的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3.4%,大大超过7月份7.1%的增速,更是创下了2011年6月份以来的新高。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发电量通常被视为水分较小不太容易造假,因此被很多经济专业人士所看重。8月份发电量创下两年多来的新高,也佐证了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的真实性。
中国经济的复苏已经在某些行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长期陷入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等活动的刺激下,从7月份以来钢价开始出现反弹,钢铁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在6月份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7月份钢企迅速扭亏为盈,当月盈利超过上半年的总和。国内钢铁行业的回暖也迅速带动了上游铁矿石和煤炭价格的上涨,国际铁矿石价格迅速反弹,国内用于炼钢所用的焦煤价格也企稳回升,一度冷清的秦皇岛煤炭港口开始重新活跃起来,近期停留在秦皇岛港的待装船舶在时隔半年后首次超过了100艘,煤炭大港重趋活跃,也在微观层面印证了经济活动的回暖。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众多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了经济快速下滑,本币和股市暴跌的动荡局面,比如一度被外界相当看好的印度,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滞胀局面中难以自拔,卢比在今年的贬值幅度已经超过20%,创下30多年来的新低。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兴经济体,现在被视为继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可能爆发的第三次全球性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近期释放出企稳的信号,对于动荡不断的全球经济意味着一场及时雨,不过,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复苏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去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7.4%的新低之后,四季度一度出现过触底反弹,但是这种反弹势头也就持续了一个季度,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就再次回落,这一轮复苏是否也会和去年四季度一样仅仅只是昙花一现无疑是最大的悬念所在。
而想要解开这个悬念,首先得看清本轮复苏的动力所在。从最近两个月的数据看,这一轮复苏主要还是由投资和信贷所推动,这种来自旧模式的增长之所以重新发力,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保下限”的压力。
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5%之后,领导层开始提出“保下限”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投资信心。新一届政府虽然表示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但是一些中等规模的稳增长措施还是陆续出台,避免了中国经济滑出下限区间。中国经济从7月份开始的反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所带动。从短期看,投资驱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一线城市“地王”频出,房地产市场依然高烧未退,在短期内还可以继续带动煤炭、钢铁和水泥等相关产业链继续回暖,在低迷期继续扮演中国经济引擎的重要角色。政府主导的各种投资建设也会保持一定的热度,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等在短期内都将是投资热点,国债期货在近日面世,其在某种意义上也暗含了未来加速国债发行的可能。以目前的投资热度看,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应该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至少能够维持今年的经济增长达到预定目标。
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消费转型,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的动力。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上升至54%左右,重新成为增长的第一大引擎,而消费上半年对GDP的贡献率下降至45%左右。从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投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消费增速依然在低位徘徊,7月份和8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左右,略低于去年同期14%左右的增幅,消费对于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并没有贡献太多力量。应该说,投资和消费的此消彼长并不让人意外,对于短期内的稳增长,只有投资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随着经济减速,居民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寄望消费成为短期内稳增长的引擎,几乎就是一个悖论。
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复苏,信贷重新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变化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在经历了6月份的短暂“钱荒”之后,市场的流动性在近期再次井喷,8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高达1.5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7504亿元和3212亿元,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高达91%和26%,这显示中国经济又开始重回信贷刺激的老路。
今年初,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是货币空转,社会融资规模高速增长,但是实体经济相当疲软,大量资金徘徊于实体经济之外,为中国经济埋下滞胀隐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了6月份的“钱荒”。让人意外的是,“钱荒”风波过去仅两个月,信贷激增的现象再次重新上演,从乐观的方面看,信贷回暖印证了经济复苏,但如果未来经济复苏再次放缓,已经打开的信贷笼子,短期内很难迅速回笼,如果再次以强硬手段应对流动性泛滥,可能又将上演一场规模更大的“钱荒”。如果届时遭遇美联储退出QE,中国经济无论是回收还是不回收流动性,都将遭遇巨大的两难。中国货币政策如何贯彻执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现在看来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方案。
从短期看,在周边新兴经济体出现剧烈动荡之际,中国经济表现出复苏迹象无疑值得庆幸,但是这种旧模式驱动的短暂复苏和经济转型的长远方向背道而驰,如果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依靠旧有模式的复苏,其实只不过是推迟了危机到来的时间。
新一届领导层反复强调转型和改革的重要性,表示出要提高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前不久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经济下行的时候,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在短期经济企稳,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之后,政府的工作重心可能会从“稳增长”暂时转移,长期看会重回转型升级的道路,短期看,也有很多亟待处理的问题,比如正在大规模审计之中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在年内出台后,明年肯定会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由此可见,本轮复苏将经济增速拉出下限风险区之后,旧模式增长的力度预计会慢慢减退,明年的经济增速还有再次放缓的可能。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某种意义上看,目前这种旧模式带动的复苏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奇迹进入第二季的时间就会越慢,而短期内忍受经济增速的一定下滑,第二季的故事反而会更加精彩。(文 / 谢九) 经济复苏走多远工业增加值能够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