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与美、中的“医保”和“社保”

作者:宋晓军

( 9月12日,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向联合国递交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申请文件时发表讲话 )

9月12日,叙利亚向联合国递交了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申请。至此,被媒体关注了超过两周的“轰炸大马士革剧集”到了峰回路转的节点。这时,有些一直跟踪报道的媒体开始按近些年“四菜一汤、打仗为纲”吸引眼球的报道原则,将焦点再次转向钓鱼岛、黄岩岛、朝核等选题。当天下午,我在做一档涉及黄岩岛的电视节目前与编导聊天时开玩笑说:不能这么快为了收视率,就放弃对叙利亚危机的报道。如果继续跟踪这个问题,也许有助于突破“四菜一汤、打仗为纲”做节目内容的原则,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现实,贴近中国百姓。

对于奥巴马为什么会在军事打击叙利亚的问题上突然转向,著有《超级精英》一书的加藤罗斯科夫国际顾问公司CEO罗斯科夫(David Rothkopf)9月11日在《外交政策》网站上写了一篇博客。他在这篇题为《盲鼠开场白》的博客文章中认为,奥巴马这次处理叙利亚危机的政策转机,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运气(盲松鼠跌倒后反而找到了坚果)。同时他指出,一个大国的外交政策是不能这么靠碰运气的,因为“好运气”出现的概率往往是很少的。很显然,他并不认为奥巴马在处理叙利亚危机的政策选项,一直是靠理性设计的。如果按照罗斯科夫的逻辑分析,奥巴马在决定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后,还有一个碰到“坏运气”的前景。那么预示这个“坏运气”前景的信号是什么呢?著有《他们的位置:历史学家和选民眼中的美国总统》一书的作者梅里(Robert W.Merry),在9月11日一篇题为《美国公众外交政策的觉醒》的博客文章中给出了一组数据。他收集了22年来美国发动的几场战争战前盖洛普的民调后发现,海湾战争时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是62%,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民众支持率是43%,2001年阿富汗战争时的支持率是82%,2003伊拉克战争时的支持率是59%,而眼下要打叙利亚前民众的支持率只有36%。

根据梅里提供的这组数据,可以发现,只有在克林顿发动科索沃战争前,以及奥巴马将要发动对叙利亚的“有限打击”前,民众支持率是低于50%的。而恰恰是在克林顿上任后的1993财年,在美国联邦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社保支出首次超过了国防费支出。同时,在奥巴马上任后的2009财年,医保支出首次超过了国防费的支出(2008财年医保支出是7040亿美元,国防费支出是7190亿美元;2009财年医保支出是8240亿美元,国防费支出是7210亿美元)。由此是不是可以推导出,民众反对奥巴马对叙利亚的“有限打击”,是不是担心一旦把钱“花冒了”,影响到他们的看病报销呢?事实是,在9月9日美国国会结束休假复会后,首先面临的除了叙利亚“战与和”的纠结外,就是一场两党的“医保攻防战”。这也许恰恰是奥巴马在散步25分钟冷静下来后,突然告诉他的内阁军事打击叙利亚的计划要通过国会批准的真正原因。至于普京“恰到好处”地提出了处理叙利亚化学武器的计划,美国务卿和俄外长与9月14日在日内瓦洲际酒店的游泳池边上就处理叙利亚化武达成一致,那就是后话了。

现在奥巴马在普京伸出“援手”的帮衬下,躲过了既要争取国会给5000万人上医疗保险又要国会批准对叙利亚进行“有限打击”的“一劫”。随后是不是就把更多军事资源集中在亚太来遏制中国呢?假设此推断与现实是吻合的,那中国该怎么办呢?巧合的是,同样是在9月11日,美国彭博社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正当奥巴马艰难推进覆盖近5000万没有医保的美国人的医疗改革时,中国14亿人民正体验着新的医保制度。”而在美国和俄罗斯就处理叙利亚化武达成协议的9月14日,新华社发消息称:中国将有规划地试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在军事上要遏制中国,会面临着“排兵布阵”与本国民众医保、社保覆盖之间的纠结。而考虑到与美国在军费开支、装备水平和作战经验之间的差距,中国要在军事上进行反遏制,同样也会面临这个问题。那么中国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和军队建设发展之路呢?美国因为钱少“打不起”叙利亚这个案例,对未来中国解决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启示呢?事实上,在军事与经济如何均衡发展这个问题上,也许就是中国与美国博弈的关键点。(文 / 宋晓军) 社保医保叙利亚

上一篇: 新君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