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想变成理想 ——专访《大秦帝国》总制片人焦阳

作者:葛维樱

​把梦想变成理想 ——专访《大秦帝国》总制片人焦阳0( 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秦惠文王(右)拜犀首为大良造的情景 )

焦阳对中国古代史兴趣颇深,早些年,他已经把晚清到民国时期有关战国历史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学习,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宽先生晚年在美国写的《战国史》。拍一部秦帝国史诗剧,是一个梦想——他的想法是“重点放在新旧制度的交替和矛盾”。

追源溯流,最早接触的是孙皓晖写的一个《商鞅变法》的剧本。这个剧本发端于陕西,在业界已经流传了很多年,而孙皓晖这时在海南已完成了《大秦帝国》小说的前四部。2005年,焦阳看到孙皓晖写的一个46集的《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剧本,一下子就被剧本中的情节深深打动并感染,赞叹“写得太好了!”时至今日,这个剧本已成为他实现梦想的桥梁。焦阳于是开始在四五个投资商之间不停奔走,最终与西安曲江管委会一拍即合,从那一天开始,他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成为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塔尖剧

作为中生代制片人的优秀代表,《大秦帝国》这个剧本极大激发了焦阳对电视剧行业的激情和兴趣。“在一个全盘娱乐化时代的现实下,什么本子最赚钱?虐心、雷人、演员少、场景小。”对行业规律,焦阳已经参透得非常清楚,“竞争虽然激烈,但好作品总会冒出来。”完全靠收视率和商业指标支撑的电视剧市场,进入到看上去最容易挣钱的黄金时代,却也把历史剧过度消费了。

为了追求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精益求精,焦阳和孙皓晖在创作上产生过很多分歧。“比如我把苏秦和张仪分开了,这两个人的交锋对抗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实际上是,两个人的出现差了70年,并不是同一个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所以,我要去看杨宽先生怎么写,司马迁怎么写,再根据出土文物和各类考古资料挖掘索引,去给张仪、苏秦两个人最真实的历史定位。”“还有原著描写的一些场景,拍摄时间我从晚上改到白天,夜戏不好看,所有的色温色差都达不到要求,一般为了美观,都是白天拍晚上的戏,除非夜戏确有必要,否则我都会坚持在白天拍摄。”

​把梦想变成理想 ——专访《大秦帝国》总制片人焦阳1( 《大秦帝国》总制片人焦阳(中)、总导演丁黑(右)和执行制片人何晓黎(左)正在就取景问题交换意见 )

焦阳非常欣赏《大秦帝国》小说原著中的故事结构,但他同时也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不能等同于照搬就会成为一部好的电视剧”。他认为,文字的表现方式和戏剧表演是两回事。作家把每一集写得很满,1.4万字一集,而电视剧是需要给导演及演员留下创作和表演空间的。“电视剧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看似拍摄中各个环节密不透风,但允许存在包罗万象的自我展现。”焦阳说。

焦阳始终觉得,“如果要做《大秦帝国》系列剧,就要做成一部史诗,在电视剧行业留下一笔”。《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耗费近15个月的拍摄和制作时间,直到2007年底才完成后期制作,单集成本近100万元。在当时,制作成本预算创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费用的纪录。焦阳庆幸的是,高希希的《新三国》很快打破了这个纪录。《大秦帝国》第一部成本达到了4200万元,决算是5090万元。“那时候的4200万元是什么概念呢?”焦阳说自己当时在北京北四环一个朋友的别墅借住,对方说,410万元,这套别墅就归他。“都拍剧了,哪有钱买?”大量古装剧的拍摄和播出,提升了观众的品位和对作品的要求,促成了每个古装剧拍摄中的精益求精。“比如剧集的成本,不能让演员成本占据份额太大,要让衣服、场景都好看,我们剧中的女主角一套戏服20万元以上那是必须的。盔甲的鞋子必须是皮的,分量够重,将军走路才会有步态,自然会好看。”现在《大秦帝国》系列剧拍到第二、第三部,每集制作成本都在200万元以上,从制作规模到场景到日夜赶工,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近乎苛刻。

​把梦想变成理想 ——专访《大秦帝国》总制片人焦阳2( 2012年8月,《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荣膺第28届飞天奖二等奖,部分主创人员合影留念。左至右:何晓黎、侯祥玲、焦阳、王志飞、延艺、侯勇、卢勇 )

一流的观感

在《大秦帝国》系列剧的拍摄中,电视剧统筹必须把剧本拆开,全部打乱,按照景别和主要演员等元素重新搭配,集中拍摄。在第二、第三部拍摄时,整个剧组十四五个大货柜箱车,转场了6000多公里,最多时剧组人数超过1200人。剧组把中国的影视基地都跑遍了,电影《赵氏孤儿》剧组刚走《大秦帝国》剧组就奔赴象山。焦阳对于拍摄中每一个细节的考究,导致这部剧的拍摄极耗成本。《大秦帝国》的战场镜头几乎都在坝上草原和战友文工团展开合作,“他们有一个800名战士的骑兵团,那个马骑得漂亮”。现在群众演员基本不会骑马了,甚至连男人都很少,这个现实问题让焦阳觉得无法接受。“军团大战是有古代的行军方式,比如长平大战,不上电影手段根本实现不了。整个战争是靠地形,用山势把敌人围住的,让赵国四十万大军,水一样地演过去,只能用电脑动画。”而《大秦帝国》第一部里的战争戏均为真人实景,动用了30余辆战车、1800多名士兵,单是12个主要的野外战争画面,就拍了上千个镜头。

由于拍摄场地的不可控性,拍这样一部史诗巨作对固定场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焦阳回忆,《大秦帝国之纵横》在坝上开拍第一天,那出剧是拍张仪和楚国会盟,主要外景是一个宫殿样的帐篷,大风大到把顶都掀翻了;第二天又下雨,草原上的雨是哗哗地飞飘过来,又歇了一天;第三天,一看外面全白了,下雪了。“烧钱还是其次,演员的时间都是钱,我们的剧如果延期,别的剧组就得等。”在这样的客观需求下,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始筹备临潼骊山的影视基地项目。

临潼骊山大秦帝国影视基地,目前已按照《大秦帝国》第四、第五部提供的大纲素材在筹建中。上世纪80年代西安有一个秦王宫,但是完全按传统影棚的方式建造的,利用率很低,最后破败不堪只能拆掉。焦阳对于横店的做法十分推崇,“拍戏拍得连群众演员都不够用了”。但横店是做了多年才做到现在的规模,临潼骊山影视基地也并非要复制横店,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如旅游人口资源、历史遗存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等,要用这些横店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做多元性的文化项目。对于《大秦帝国》第四、第五部中大量战争场面遗留下来的人和物资,比如会骑马有武术功底的群众演员,兵器道具和戏服,都会在此后重复使用。“这么一算,尽管先期投入成本高,物料制作精美导致费用较大,但却能够积累资源,重复使用,这样性价比就相当高了。”

“观感是第一位的。”焦阳的标准很直观,《大秦帝国》第一部所呈现的观感,已经成为现有古装正剧的标杆。“我说的观感,是男的帅女的美,从服装、化妆、道具,到机位的控制和摄影器材运用,这些虽然很基础,却很直观。观众会因为你对一个人物角色的塑造相信一个人就是长这样,你给他高圆圆,或者宁静,这就定型了。”所以焦阳在演员方面下了极大的工夫。

“男演员会骑马,身量和体格健美,就有那种古典的美感,这一点现在就很难达到。现在国内一线男星里太缺这样的,电影可以一个镜头拍几天,但到了电视剧就全靠演技了,这就得靠演员自己。”《大秦帝国》第三部的男主角是张博。“平日里一直管我叫哥,很年轻的一个男孩儿,但是一穿上戏服,尤其是老装,一下子就有一种挂相的感觉。”“年轻演员谁能自己主动去琢磨调动自己,我一到现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焦阳说,他也欣赏演员之间互飙演技。“如果大家都对自己的角色有要求,愿意去塑造、去琢磨,就会在现场拧巴起来,这种拧巴就特真实、特好看。整天搭对手戏的反而不容易出彩,就是剧情中人物之间要有摩擦才有味道。”而喻恩泰塑造的略带痞气的张仪,就有很多极富天才的场面和桥段,焦阳真心赞赏这个年轻演员,“他是一个放长线的演员,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抱定了走演员这个路子要奋斗一辈子的人”。

产业的发端

2012年中国电视剧产量超过1.5万集,能够在当年播出的大约有7000集,剩下的一部分压到了下一年播,还有一部分永远播不了。“以前在报备制度下题材撞车广电总局要进行审查。现在电视剧投资门槛低,相关限制力度小了,拍的人也多了,导致两个楚汉题材撞一起。”电视剧行业每年将近70%的投入是行业外投入,“作为单纯的影视投资公司,我们怎么跟人家叫板呢?”“电视剧上游市场很大,大家都来拍,但还是得从瓶口出,不论哪部剧到了电视台,都要服从规则。”对电视台广告最有黄金购买力的人群在收视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绝大多数电视台购剧却都是以收视率作为标准,收视率也是电视台考核员工最重要的指标,对此焦阳感觉无奈,“这是某些公司调查的部分数据,不能作为行业标准。数据可以参考,但可信度往往值得商榷”。

因为资金压力,《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海外版权和DVD版权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先销售出去了。当年古装戏的行情正处于谷底,DVD版权已经降到了每集六七千元的低价。“《大秦帝国之裂变》的DVD版权当时卖到2.5万元一集,已经是当时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最高价。现在看来的确是太低了。”焦阳觉得这未必是坏事,因为《大秦帝国》在海外市场不负众望先红起来,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播出后,才登陆大陆荧幕。网络版权当时最后的成交价格大约是60万元。与2007年的市场行情不同,2009年的视频网站对于抢购正版影视内容版权,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已具备很强的主动性。当时搜狐提出“网络视频先行,卫视滞后8天开播”的策略。“结合搜狐的平台,提前在网络首播,能够给《大秦帝国》系列剧带来更广泛、更多元化的宣传效应。”搜狐视频频道资深主编于涛表示,首播当日,《大秦帝国之裂变》的点击量迅速攀升,位列搜狐高清视频排行榜前三。8天的网络热播配以电视台的广告宣传攻势,使《大秦帝国》第一部迅速赢得了关注度与市场口碑。

在焦阳的计划里,《大秦帝国》电视剧和电影的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亿元,但他投资的账本算的不仅是影视剧。焦阳说:“当时西安曲江管委会主任李元对孙皓晖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但是电视剧产业在国有体系主导下究竟该怎么做却把我难住了。”焦阳的困惑最终在曲江管委会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这盘大棋下豁然开朗,“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曲江新区把影视剧作为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这样,作为一个影视人,我心里就有底了”。如果单纯是电视剧本身,“一个公司要赚钱,一般一年一两部能确保播出的剧,从筹备到发行各个阶段工作到位,就可以等着回款,再加码整个班底拉不开,这个系统就会出问题。但是我近10年来,主要就是在做《大秦帝国》系列剧这一部戏,如果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撑,电视剧这么拍是吃力不讨好的”。

“电视剧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文化带来利益,产业带来利润。虽这么说,《大秦帝国》第一部的利润还是在1000万元以上,已经获取了大量的中高层次观众群。”如今,《大秦帝国》系列剧已经不再为投资和回报问题发愁。作为制片人,焦阳要保证的就是该系列电视剧的周期,现在第二、第三部都已经拍完,彼此产生的良性作用已显而易见,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将会同《大秦帝国》第四、第五部参与合作,而剧集将进入海外的主流电视台播出。

“用文化带动产业,用产业哺育文化,文化就能做得更好。”焦阳喜欢倾听对于《大秦帝国》系列剧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对于剧集的争议,反倒让他觉得思维应该更开阔,给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角,“传统上,我们习惯于将一个人或事物的形象树立起来,就绝对化,缺乏变数”。而“大秦帝国”系列剧要展示的是七国的风采,“都在变法,为什么秦国赢了?”焦阳对于秦始皇的认知远不是某一历史片段这么简单,他现在愿意和任何观众探讨影视剧引发的历史疑问:“秦国制定的制度把六国贵族的利益连根拔除了到底有什么影响?”“秦帝国为什么迅速倒下了?”“制度造成的矛盾有多大?”焦阳说:“现在还没确定秦始皇的饰演者,但是我一点也不焦虑,更不纠结,因为秦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电视剧播出后,自然会吸引来我想要的人,今天发生的事对于明天仅仅是个开始。”(文 / 葛维樱) 梦想焦阳大秦帝国之裂变帝国制片人古装剧变成电视剧中国电视剧专访大秦帝国大秦战争电视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