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内在的战争
作者:孙若茜( 他的作品《人体》 )
2010年12月,28岁的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与一群同样年轻的意大利军人前往阿富汗一处位于古利斯坦南部地区鲜为人知的前线基地。在那个被群山围绕的沙漠中心里的十几天时间,本来只打算写一篇简短报道的乔尔达诺,找到了他第二本书的灵感:“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一年半后,《人体》完稿,中文版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乔尔达诺带着这部新作来到了上海书展。
此时,距离这位粒子物理学博士以作家的身份名声大噪,已经有5年的时间。2008年,乔尔达诺以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成为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这份荣誉令他备受瞩目,却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他自己无法逾越的山峰。
乔尔达诺说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第二本书依然是一部小说,“一部最终能让他对自己被公众推崇的这个位置处之泰然的小说”。因此找到一个可以与第一本书相较的主题成了他不可回避的难题。直到在阿富汗的那十几天,他“收获的刺激性的能量比任何畏惧和疑惑都更强大”,《人体》的创作才得以一路向前。
《人体》所讲述的是那些在战争背景下的年轻人所经历的痛苦和蜕变。相对于“战争小说”,“关于战争的小说”对这本书的描述更为确切。乔尔达诺说:“我想叙述30岁这一代人的生活。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在另外的一种情境下叙述它。有某种东西使得人的性格变得模糊不清,就好像各种情感找到了一些借口,不过我还没有找到这其中的原因。在阿富汗,远离家乡,所有这一切云雾都消失了。我找到了赤裸裸的我们这一代人。”
“战争”在这本书中有多重体现,乔尔达诺将其解读为:“字面意义上的战争——阿富汗的冲突;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战争,既有情感方面的,也有家族方面的,以及我们对抗自己的那看不见的、尤具毁坏性的战争。”故事中诸多角色中的每一个都面对着这种痛苦的转变:从无忧少年到最终发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是不同的人,肩负着宁愿没有也并不觉得已经准备好要接受的责任。
( 保罗·乔尔达诺 )
“我的书讲的是战争,不过故事真正的主题是人,是人的生活,人所经受的折磨,人的感觉,而所有一切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封面,是乔尔达诺自己的选择:一张一个女孩从背后抱住一个男孩的照片,女孩斜倚在他肩头,男孩目视前方不以为意。女孩是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她的兄弟是一名士兵。而乔尔达诺在故事中也刚好讲述了一名士兵和他姐姐的关系,他的选择正是因为这种巧合,乔尔达诺说,这“寓意着这个小说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就是很困难的坚持下来的人际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故事并不是在讲战争本身,以至于故事的核心表达好像放在任何一个相对特殊的封闭环境中都可以。为什么会选择战争作为小说的背景?
乔尔达诺:我之所以选择战争做背景就是想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普通人无法接触到,从而营造一种特别的效果。因为这本小说想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样一个主题,选择战争环境也是为了烘托这个主题,因为它会使冲突扩大化。
另外,我从小就喜欢战争,我觉得战地是一个特别神秘的地方,它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对战争里的这些士兵的用语也特别感兴趣,我非常重视在一些专业场合的特殊用语的使用。我的第一部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东西,我尝试去了解数学的一些术语,尝试用数学的专业词汇来写作。这次取材于战争也是因为我对战争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士兵之间是怎样说话的,包括战争的相关词汇,这也是选择战争背景的原因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战争”是在确定了小说主题之后遇到的一个载体么?
乔尔达诺:我曾经决定要写一部战争小说,但我以为要等到四五十岁才能写出来,因为觉得战争题材承载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阅历。但电影《拆弹部队》给我的触动很大,看完它我又很想马上就去写关于战争的小说了,之后我去了阿富汗。并不是我已经构思好了,然后决定要去阿富汗,只是想体验一下生活。去了以后发现那些士兵都跟我年龄相仿,所以我发现我很容易就能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么难,于是我觉得我现在就可以写这部小说了。就是童年的一个梦想,由这个经历而得以实现。其实我的小说都是只想表现人性这样一个主题,对于大环境没有什么要求。不管是取材于什么样的环境,我想表达的都是对人性的描写。
三联生活周刊:那沙漠是否在成为战争环境的同时,也是一个隐喻?
乔尔达诺:确实两方面都有。现代化战争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沙漠里的,一是比较真实,第二也是一个隐喻。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主人公精神上的迷失,而沙漠也给人一种迷失感,衬托人物的精神,包括感情、精神生活上的迷失。这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真实和比喻相结合。比如说在描写敌人的时候都是一些不可见的敌人,在现实战争中都是一些导弹之类。我们看不见敌人就死了。小说中也描写了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人心里的战争。因此这种看不见的敌人也是一种隐喻。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注重的人性的描写,为什么在这两部作品中都选择通过“孤独”这一点来表述?
乔尔达诺:我是觉得人物孤独的时候更能挖掘他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内心感觉,所以我比较喜欢写这样的状态,我是有意这样写的,孤独的人和事。而且我认为,阅读就是一个孤独的事儿,阅读通常发生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会联想起阅读,联想起这种孤独的感觉。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书似乎常常在说身体主导人的精神,而不是一般说的精神控制身体,这种好像在特殊战争环境下才会凸显的情况,是你想要强调、放大的么?
乔尔达诺:你的感觉是对的。在战场上身体是首要的,因为没有身体,士兵就没法去作战,身体是必须要保证的,这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一样的一个体验。因为我们平时不会想到在战场上士兵的想法,要保住身体为国家打仗之类的。当我在战场上的时候,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当时环境很危险,所以我的状态一直是很警戒。
我认为身体里确实潜藏着一种智慧,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没有察觉到的一种智慧,所以我的取材也是有这样一个意义,很多事都是身体作为第一个感知的器官,之后才会到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个题目也是为了突出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说的这个“身体的智慧”是指本能么?
乔尔达诺:确实,身体的智慧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对于人体来说,我的理解是:我们怎样才叫活得很好呢?就是要能感受到我们是住在我们身体里面的,不是游离的。很多时候我就没有能很好地处理我和我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我总觉得,在工作的时候我是游离在身体之外的。
三联生活周刊:借用一个外在的战争表达人的内在的战争,可以这样理解么?
乔尔达诺:是的。
(感谢实习生邹雨亭的帮助)(文 / 孙若茜) 文学小说战争内在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