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的历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野心的历史0( 《野心的历史:从恶行到美德》 )

威廉·凯西·金现就职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世纪80年代,23岁的他是一位证券交易员,是“野心的仆人”,每天早上5点前就到公司,晚上22点后才回到住处。他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勤奋,推动他的不是对金钱的贪婪,而是一种雄心,想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想成为“宇宙的主宰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到罗伯特·伯顿的《忧郁的解剖》都认为野心是不道德的。伯顿说:“野心是灵魂的溃烂,是隐形瘟疫,是隐秘的毒药,是嫉妒之父,是虚伪之母,是疯狂的病因,它折磨和烦扰所有被它吸引的人。”

马基雅维里肯定了野心的积极作用,他说野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激情,大自然创造了渴求一切的人类。蒙田则认为野心是人性的一种缺陷,有野心的人“往远处看,因为他们看不到深处”。

弗朗西斯·培根受到了马基雅维里和蒙田二人的影响,他的观点比较折中。他在《论野心》一文中说:“野心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奋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挠而不能实现时,它就将成为一种使人变得恶毒的催化剂。应当巧妙地驾驭利用有野心的人。君主控制野心家可以采用分势的办法,例如宠用新的野心家来抗衡已有的野心家。”

培根还在《论高位》一文中对野心做了敏锐的观察。他写道:“居高位者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追逐权力,而失自由,有治人之权,而无律己之力,此种欲望诚可怪也……须做尽不光荣之事,方能达光荣之位。既登高位,立足难稳,稍一倾侧,即有倒地之虞……掌权之弊有四,曰:拖,贪,暴,圆。拖者拖延也,贪者贪污也,为除此弊,既要束住本人及仆从之手不接,亦须束住来客之手不送。粗暴引起不满,其实完全可免。严厉仅产生畏惧,粗暴则造成仇恨。即使上官申斥,亦宜出之以严肃,而不应恶语伤人。至于圆通,其害过于贿行。”

​野心的历史1( 威廉·凯西·金 )

大探险时期,西方人对野心的看法开始发生转变。探险家们被一些同时代人认为傲慢、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征服和掠夺使他们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这淡化了他们上升过程的野蛮。凯西·金说,英国在1611年创造了介于男爵和爵士之间的准男爵这一爵位,这部分是为了使这类人能够获得荣誉,同时控制他们的野心,奖励他们的勇敢,但又没有太莽撞。有野心的人带回了大量财富,提高了赞助他们的贵族的财力,因此他们获得了宽恕。

到了美国革命之后,托克维尔开始担心人们会缺乏野心。他说:“美国人多怀奋进之心而少有大志。怀有大志的人,在民主时代大大少于在贵族时期。对民主社会的担心,主要的不是人们欲望过大,而是它的平凡。在人们不断忙于私人生活的琐碎小事中,奋进之心失去其推动作用和崇高目标。”

凯西·金说,虽然现在野心被视为一种美德,但是有野心的人还是应该从历史上吸取一些教训。首先,为了实现野心,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大部分人都会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但那些征服了世界的人往往都是不顾谨慎建议的人。恺撒一旦越过卢比孔河,就再也不会回头。”

其次,如果你有野心,不要表现出来。“野心从未彻底脱离它跟罪恶的联系。它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特征,它被认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完全取决于目的、手段以及表达野心的个人。”罗马历史学家撒路斯提乌斯说,野心使许多人变得虚伪,真实的想法锁在心里,嘴上说的另一套。这样做是有理由的。有野心的人会招人烦。他们精力充沛,让别人自惭形秽、自愧不如,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历史上许多有野心的人都学会了隐藏他们的欲望,连美国的国父们也不例外: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他在初稿中写的是:“在人类事件的进程中,人们有必要摆脱从属地位,获得平等、独立地位。”但亚当斯和富兰克林立刻把“摆脱从属地位”给改成了“单独”,这句话后来成了:“在人类事件的进程中,人们有必要解除相连的政治纽带,获得单独、平等的地位。”因为“摆脱从属地位”会被认为野心太大。(文 / 小贝) 历史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