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豌豆”

作者:石鸣

​快乐的“豌豆”0( 豌豆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兼内部营销部总监邢松松 )

豌豆实验室如今有将近170名员工,却只有一间大办公室,位于一幢外观看起来很普通的五层楼的三层。然而这一层与楼里其他的办公空间都不太一样,1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除了必不可少的承重墙外,其他隔断全部被打通了,原有的棚顶也被拆除,层高达到了将近4米,过梁之间的一部分钢架结构因此裸露在外,整齐而密集地吊挂着一排排吊灯,三四十米的进深,一眼望过去空旷透亮,颇有工厂厂房的气氛。办公室最深处是会议室,透明玻璃门,都用工程语言来命名,“Java”,“C++”,“Python”,里面桌椅风格各异,一眼望过去颇像翻看一本最新潮的家具设计目录。很多时候普通家庭装修时限于现实条件不可能的布置,比如大头灯和太空椅,在这里都实现了。

这样一个人工制造的“Loft”空间,正映射了这个公司组织结构的扁平和由此带来的自由透明气氛。公司在风格上追求的是“硅谷范儿”,仔细看看,硅谷最有名的IT公司(如Facebook、谷歌、Dropbox)有的,这儿基本上也都有了:一进门,映入眼帘最显著的是右手边一大片休闲区,形态各异的沙发,适用于不同的临时会议,有电视、篮球机,厨房里有一个大冰柜和一个与冰柜几乎等高的零食架。往里走,一排排尺寸特别订制的白桌黑椅,被堆得满满当当,最醒目的当然是一台台电脑,屏幕看起来都是时下最宽最大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美国人——桌子上多了个支架,抬高电脑,站着工作,在一排坐着写代码的人中自然特别显眼。

“这是他们的个人习惯。”陪同我转悠的市场部负责人文姝琪说,显然见怪不怪。之前我已经听豌豆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兼内部营销部总监邢松松讲过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在2011年刚搬进这个办公地点时,豌豆实验室给每位员工发了一笔300元的经费,让大家自己去买各种小东西,装饰和布置自己的工位。有一名工程师倾所有费用购置了一把巨大的红色户外遮阳伞,支在桌子上,凡是靠近他座位的人,都被笼罩在大伞之下。“并且员工的座位是根据不同的项目不断进行调换的,因此那把红色大伞也就不时地在办公室中不同的地点出现,成为这个空间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邢松松说。

邢松松2011年3月加入豌豆实验室,谈起对这个公司的第一印象,便是“快乐”二字。“大家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6岁,每个人脸上都很高兴,很友好地打招呼。”邢松松回忆道。加入这个群体后,她负责的内容除了招聘之外,还有一部分叫作“内部营销”。“其实就是怎么能够让大家快乐。”

到目前为止,内部营销部共有5位员工,市场部平时也会抽调人力来配合内部营销部的工作。“可以说,我们用于内部营销的预算和外部营销在数额上是相当的。”文姝琪说。

算起来,豌豆实验室的四位创始人中有两位都直接来自谷歌,因此公司也或多或少承继了谷歌当年的传统,比如每周五下午16点半的TGIF活动(Thank God It's Friday),所有员工聚集在休闲区的厨房,一起看公司一周以来的各项经营和用户反馈数据,新产品的Demo,新入职的员工在这个时候进行自我介绍,还有一个Q&A环节,所有人自由提出任何自己想问的问题。然而,“TGIF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吃,因为毕竟是一个总结性质的公司会议,气氛总体上比较严肃认真,我们就通过吃来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

“‘豌豆荚’的‘吃’,在圈内都是有名的。”邢松松说。如今的这个办公地点位于民宅区,周边饭馆并不太多。于是平日里,公司向员工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早餐和午餐是统一菜单,每日一换,晚餐则是个人定制下单。为此,豌豆实验室的一位工程师专门开发了一个叫作“喂豌豆”的订餐应用系统,并且已经升级到2.0版本,与外卖网站“到家美食会”对接。在这个订餐系统中,囊括了大部分常见白领快餐连锁品牌,还有成都冒菜粉、大嘴梁锅贴、鸿毛饺子这样的小吃店,每家店都有对应的详细菜单和价钱,每天下午16点前登录系统下单,便可按时吃上自己想吃的晚饭。

“经过了A轮融资,‘豌豆荚’如今有稳定健康的收入,钱主要都花在人身上了。”文姝琪说,“国外像谷歌等技术公司,现在也越来越注重‘营销驱动’的激励作用。我们去年去硅谷参观,对他们这方面的努力印象很深,像Dropbox,他们有8个人的‘内部营销’专门团队,带我们参观他们公司的时候,那种由衷的快乐感和兴奋感,真的是相当富有感染力。”(文 / 石鸣) 快乐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