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晨宝马10年姻缘
作者:李三( 康思远 )
华晨宝马结缘,转瞬已经10年。2003年,华晨宝马通过大件组装的形式实现了4000辆的年销量,从此开启了宝马豪华车在中国的发展。恰逢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10年,宝马可谓快马加鞭,即便在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整体放缓的前提下,华晨宝马仍保持了同比超过40%的增长。
一路绝尘的10年,对见证者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宝马董事埃希纳博士由衷地感慨:我有幸伴随了宝马跟华晨合作的全过程,宝马公司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10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最辉煌的10年。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记得:“那时宝马相信进入中国的机会不容错过,而华晨也想找一家世界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合资企业创建之初,我们产量不高,只有千余名员工。然而数年之后,我们的发展就超越了自己的预期。”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华晨宝马下一步发展有怎样的预期?
康思远:汽车行业需要有前瞻性的市场预见,需要提前做出规划和计划。华晨宝马今天的设施、投资,都是多年前所做规划的成果。现在大家听到比较多的是中国汽车市场放缓、增长困难等等,但这些都是眼前的状况,我们在为下一步规划时需要看得更远。
( 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车身车间。这里的焊接工艺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希望,虽然GDP增长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豪华车细分市场的增速应该会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虽然不会像过去30%~40%这样的较大增幅,它会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稳健的增幅。我们相信国内消费者对于车辆升级的需求,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对中长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三联生活周刊:与10年前相比,你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呈现出哪些特点?
康思远:二三十年前,中国车市整个的规模也才相当于去年我们一个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回想当年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决定携手创立合资企业,这真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时间点非常好,只有紧紧把握这1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资企业才有今天这样高速的发展。现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在伴随这种潮流往前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华晨宝马在中国发展10年,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康思远:总体来说我们非常满意,而且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原先的预期。我的意思是华晨宝马在中国的发展每个方面真的都太快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去调整最初相对保守的计划。这种满意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讲:首先是生产设施的硬件方面,我们在沈阳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它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环保节能理念。比如铁西工厂新的涂装车间,可以节水70%,节约能耗67%,这些数字非常重要,因为涂装的生产过程要消耗整个汽车生产过程中所需能源的50%以上。第二个方面,华晨宝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无论在沈阳还是北京办公室,很多人随公司一起成长,这些年我们的团队从1000多人扩大到1.3万人,我们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能熟练应用最先进的设施。第三个方面,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没有脱离社会,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回报社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积极作为,做了很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三联生活周刊:回顾华晨宝马这10年,从德国人的角度,有哪些特别的感受和体会?
康思远:回想这些年,在中国和在德国参与中国工作的所有BMW的德国人,可以说都学到了很多。对我们来说,从德国去英国、美国工作会感觉非常容易上手。而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华晨宝马是一个合资企业,我们要在发展极快的市场上去学习怎样发展自己。我们从中国同事的身上学到很多,从他们身上去学习中国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合作方式,包括和中国同事一起探讨怎样去服务客户。
在面对客户的时候,我们非常成功地保持了宝马的形象,因为从客户角度来讲,他喜欢的是宝马品牌,而不会在意这个产品是哪个工厂生产的。让我们非常自豪的是,沈阳基地的生产质量一直保持着世界水准。
谈到渠道,我们在中国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欧洲,很多4S店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氛围也不太一样,它有很多小的VIP室,不像我们新建4S店的规模和硬件设施。这些在消费者印象中的关于品牌的东西,品牌印象、经销商店硬件软件、它的氛围,也都是我们在中国学习的一种结果。
三联生活周刊:相比10年前,想必对中国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康思远: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在中国我们成立了宝马集团上海工作室,这个机构就是为了去感知中国的发展,感知中国客户对设计、对美学的偏好,他们不光参与汽车设计,还设计电子产品和一些工业产品。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国客户对于豪华车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们要求非常高的品质,而且一定是非常持久的高品质。我们今年推出了专属定制,首先从5系开始,马上也会推广到新3系和X1。过去消费者到店里,只能选择已有的车型,现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加一些专属配置,从而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宝马在产品的规划方面如何考虑?
康思远: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是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我们注意到,很多内地城市的增速非常快,我们现在已经非常努力地深入一些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尚未建店的时候,当地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没有得到体现和释放,当我们进入后,精心选择了合适的投资人建立了符合宝马标准的4S店,当地豪华车的需求就得到释放。有的时候,当地客户对豪华车的了解相对有限,而当他们进到4S店,一旦零距离接触并了解,甚至有很多人马上决定购买,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在中国大概有100~150个人口超过百万却没有任何一个豪华车品牌进入的城市,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宝马就是积极进入三、四、五线城市,我们有50%以上的店是在三、四、五线城市。
三联生活周刊:眼下宝马是否有规划设立第二个生产基地?
康思远:说到是否进一步扩展,大家可能注意到,厂区内有些地方还在建设中,比如涂装车间旁边可以看到金属的架子,那是第二条喷漆生产线的地址。我们在沈阳的发展,一直看得很远,我们知道应该在何时去扩建什么规模的设施,也知道在何时在哪个方面加强产品本土化,因为有很多模型和指标指导我们做出决策。比如说,如果一个车型年需求只有1.5万辆,那么就不会国产。我们在沈阳的整体发展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很大空间。至于将来是否有可能到其他地方建立一些设施,这个话题太遥远,现在还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沈阳,把沈阳的基地发展得更好。
三联生活周刊:新的研发中心具体职责是什么?除了之诺品牌,还有没有其他项目?
康思远:以华晨宝马这样规模迅速的扩展,必须在本地做研发。现在之诺的产品有很多核心部件是在研发中心开发的,到年底时大约有500名左右工作人员在研发中心。我们的研发中心计划在今年9、10月初正式投入运营。
华晨宝马本地研发未来目标将致力于“从概念到交付”,也就是从车型的概念设计,到整车开发的完成。概念设计要回答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和给什么样的客户。工程设计部分不一定要百分之百自己做,现在全球汽车业中,企业自己掌握了主要部分,其他有很多要由合作伙伴承包商完成,我们在中国的本土化供应商是160家左右,其中40家在辽宁,有4家是为铁西工厂现场供货的。
三联生活周刊:华晨宝马的产能还相对有限,如果扩大出口,如何平衡国内和海外市场需求?
康思远:为了准备出口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实验性项目,在最初准备第一辆车出口时,前期准备花了9个月的时间。其实,我们的出口量很小,因为国内的需求非常旺盛,在6月份国产宝马销量已经超过了2万辆。在出口业务里,我们探索的方向包括一些非洲和俄罗斯的市场,将来如果条件成熟,生产规模足够大以后,我们可以很快把出口业务做大。
出口业务不是为了今天而做的,这是我们战略思维的体现。是否可以把出口做得很大?没问题。是不是现在就要把它做大?不一定。一切都要依据市场的情况。我们在中国投资建厂,首先要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之前,我们不会考虑太多出口业务。(文 / 李三) 10华晨姻缘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