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强国是“焊”出来的
作者:宋晓军( 2012年8月13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德国建造的1.4万吨货船顺利下水 )
7月4日,我在CCTV新闻频道做了一期有关中国航母首次在海上进行了25天科研和训练的节目。在节目中,我首先强调了这是一次“科研和训练”任务。接着我比喻说,相当于中国想建一个车队,但手中仅有一辆买来后自己改装的“二手车”,所以必须要一边探索造新车的经验,一边培训司机。新车指的是国产航母,而司机就是培养自己的舰载机飞行员,这就是这次任务的真正含义。我之所以把“科研”放在“训练”前面说,完全是因为我6天前的晚上在上海长兴岛的一个小饭馆里突然意识到,眼下造“新车”可能比培训“司机”更重要。
其实,我去上海之前,网上很多资深军事迷在讨论中国遇到的“钱荒”时,都涉及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国是不是需要设立一个“工业总参谋部”?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也是源于中国国产航母的建造。讨论是从6月25日美国《星条旗报》网站上的一篇题为《中国海军的志向:一支“蓝水”力量》的文章开始的。这篇文章引用了美商务部和中国政府的报告数据称,在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为3.8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而根据2012年10月美国国会研究局的一份报告称,目前中国海军拥有275艘舰艇,而美国拥有285艘舰艇。文章的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恰恰是在2012年的9月,中国造船工业部门向海军交付了第一艘航母。根据这些数字和美国现在拥有10艘核动力航母的现状,有些军事迷提出,以中国目前的海上贸易和石油等能源海上运输总量,应该加快航母的建造。与此同时,一些从事制造业的军事迷则认为,这次中国“钱荒”表明,如果中国不建立一个“工业总参谋部”指导银行将资金定向投入到相关的制造业领域,中国是无法通过“赶超”方式建立多艘航母编队的。
说到这儿,我们再说说造船与“钱荒”的关系。按照总载重吨算,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造船行业,特别是高端造船仍是个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航母无疑属于高附加值造船的范畴。因此从劳动密集的角度上看,同样离不开两个最重要的技术工种:焊工与装配工。说到焊工,如果是建造航母、海洋工程船和大型集装箱船,都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厚板焊工。对于厚板焊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所谓的“残余应力”。简单说,航母和一些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船,都会采用较厚的高强度钢板做船体。由于钢板较厚必须采用多层焊接,而且高强度钢又对焊接条件要求较高,若是厚板焊工的经验不足或技术不好,就容易产生气泡、裂缝、咬口(焊缝中的焊料不均匀出现凹槽)等焊接缺陷。在船体受到应力影响时,应力就会集中到这些缺陷上形成所谓的“残余应力”,进而对船体造成损伤。因此可以说,拥有足够的富有经验、技术好的厚板焊工就是建造航母的基础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造船行业有足够的富有经验、技术好的厚板焊工吗?在过去近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利用土地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一跃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了造船总载重吨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但是在海洋工程和大型集装箱等高附加值船的建造上,与日本和韩国在技术、工艺和成本控制上尚有差距。由于日、韩的造船企业是与产业银行相互掺股“财阀”式的经营模式,而且前些年又在我国一些省份投资成立了建造船体分段的合资厂,这样对中国在高附加值的造船上就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所谓的“钱荒”。
6月28日晚上20点多,在长兴岛前卫之路上的一家小饭馆里,我遇到了一男一女两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厚板焊工。他们告诉我,他们是焊接大型集装箱船船体的,并说钱不如2008和2009年时好挣了,而且工作确实非常辛苦。当他们说到这些时我在想:在很多国人从电视上看到中国海军舰载机从一艘改装后的俄罗斯旧航母上起飞时,他们也一定在想,中国什么时候能有全新的国产航母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在“钱荒”的背景下,他们会想到如何保证像我眼前这两位厚板焊工一样的技术工人留在岛上而不去国内那些日、韩的合资造船企业吗?当天晚上我回到岛上的宾馆后,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说我与两位厚板焊工聊了天,最后我写道:海上强国是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渐变。(文 / 宋晓军) 海洋出来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