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芙琳·安纳伯格
作者:李晶晶( 清雍正 青花龙纹大盘 )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门铃响了,威廉姆·杰夫(William Jaffe)和伊芙琳·安纳伯格·杰夫(Evelyn Annenberg Jaffe)起身,从书房走出来。打开门,是一位瘦小的中国绅士,他衣着考究,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袋子。落座后,中国绅士打开黑色的袋子,里面是一个制作精美的锦盒,他将锦盒递给威廉姆·杰夫。
托马斯·杰夫刚满7岁,他拉着母亲伊芙琳的衣角,小声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一个古董商,他找到一件瓷器,拿来给你父亲看看。”伊芙琳解释着。这单生意似乎很快谈成,威廉姆送走中国绅士,拿着刚买到的瓷器进了书房。这是一件青花的盘子,盘子中央盘踞一条威猛的龙,似要腾空而起。这让托马斯·杰夫印象深刻,以致40多年后回忆这一幕,也不曾忘记。
伊芙琳是美国著名出版商、慈善家和外交官沃尔特·安纳伯格的妹妹,她毕业于卡尔霍恩学校,就读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该联盟成立于1875年,由全世界的艺术家组成授课,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一直在塑造美国的传统美术。伊芙琳·安纳伯格的第一任丈夫肯尼斯·弗里德(Kenneth Friede),是她哥哥沃尔特的同事,共同创办《电视指南》、《十七岁》等杂志,并任《电视指南》的纽约区域经理。这段婚姻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结束。1947年,伊芙琳与律师威廉姆·杰夫结婚。
托马斯·杰夫说:“我父母的收藏跟随他们的爱情而建立。在24年的婚姻里,他们追求激情,建立起一份强大的收藏,包括中国瓷器、欧洲绘画、雕塑和古董家具,及前哥伦比亚的文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直到父亲1972年去世。”对于中国陶瓷,威廉姆·杰夫尤为钟爱,他常会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鉴赏和研究陶瓷。“从我父亲的日记里可以知道他购买中国瓷器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记录下他购买的第一件瓷器的信息。事实上,我父亲做事情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对购买的瓷器进行记录存档。”
在今天来看,这些记录尤为难得。从威廉姆·杰夫的记录中能看到纽约战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销售走势。详细的描述,对于今天的古董商来说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有价值的信息宝库。
( 威廉姆·杰夫 )
威廉姆·杰夫在1966年1月8日,以378美元从古董商威廉·沃尔夫(William H.Wolff)那里买到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龙纹胆瓶。威廉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开设画廊,经营亚洲艺术品超过30年,出售亚洲青铜器、陶瓷和雕塑,1959年退休。许多著名的收藏家及博物馆都是他的客人,如约翰·洛克菲勒、阿瑟赛克勒、诺顿·西蒙、Avery Brundage、Christian Humanns,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
在保留下来的发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件胆瓶的尺寸、来源及外观描述。胆瓶原为克里斯蒂·霍姆斯夫人(Mrs.Christian R.Holmes,1871~1941)收藏,夫人原名贝蒂·弗莱施曼(Bettie Fleischmann),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其父查尔斯·弗莱施曼(Charles Fleischmann),其母亨利埃塔·罗伯逊(Henrietta Robertson)。霍姆斯夫人的父亲及叔叔生产酵母,给谷麦制品的烘培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奠定了今日面包大量生产及消费的基础。1892年,她嫁给克里斯蒂·雷莫斯·霍姆斯(Christian Ramus Holmes,1858~1920)医生,他是荷兰一位磨坊主人的儿子,也是位眼耳鼻喉科医生。
( 伊芙琳·安纳伯格 )
霍姆斯医生是辛辛那提市新医院委员会的常任主席,也是重要的领袖人物,推动该市建立一所全国最先进、优良的综合医院。丈夫过世后,霍姆斯夫人移居纽约州长岛市的沙点(Sands Point),并建成宅邸“The Chimneys”。楼高三层,因每个主要房间皆设有烟囱而闻名。这栋由建筑师埃德加·欧文·威廉姆斯(Edgar Irving Williams)所设计的都铎式建筑,于1929年完工,运用了许多创新的设计概念,如中央空调、中央集尘系统,及内装消防设备。霍姆斯夫人积极支持并赞助许多学术及音乐机构,包括纽约爱乐及大都会歌剧协会。她的艺术收藏非常丰富,中国古青铜器及瓷器是她主要的收藏门类,其青铜器藏品曾出版图录《Selected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s Christian Holmes》。
威廉·沃尔夫从霍姆斯夫人手里购得这只清乾隆青花缠枝莲龙纹胆瓶后,标价450美元,对于老顾客威廉姆·杰夫,给予了20%的优惠,加上当时纽约5%的销售税,最后以378美元成交。只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2006年经由纽约佳士得拍卖,以113.6万美元成交,40多年的时间,涨幅3000多倍。这是现在古董商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事。
( 清雍正 青花花果纹瓶 )
“我父亲业余时间喜欢研究中国陶瓷和中国艺术。虽然他没有正式去学中文的读写,但他会很认真地把瓷器上出现的文字抄写下来。”托马斯回忆,“我印象很深,我父亲常常在晚上,一个人在书房看英国大维德爵士关于中国陶瓷的书,以及二三十年代欧洲一些学者出版的对中国陶瓷研究的书籍。他会在旁边做出注解。”
威廉姆·杰夫主要是向纽约一些著名古董商购买中国瓷器,在他的记录本中可以看到庞耐(Alice Boney,1901~1988)、卢芹斋(C.T.Loo)、戴润斋(J.T.Tai)、拉尔夫·蔡特(Ralph M.Chait)、弗兰克·凯洛(Frank Caro,卢芹斋的接班人)等,可以说他们是美国第二代销售中国艺术品的关键人物。
(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龙纹胆瓶 )
威廉姆·杰夫主要收藏中国瓷器,但也有少量的工艺品及雕塑,他曾在拉尔夫·蔡特画廊购买了一件特别的清乾隆铜鎏金花瓶。来自纽约曼哈顿的拉尔夫·蔡特画廊,是经营中国瓷器历史最悠久的美国古董商,世代相传,有1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拉尔夫·蔡特是英国伦敦人,1909年7月4日来到美国,与家人一起开始古董生意,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到最好的艺术品,上世纪20年代末,蔡特在纽约开设了他的第一间画廊。他的客户包括洛克菲勒家族、美国总统胡佛、美国参议员和许多名门贵族。拉尔夫·蔡特画廊现任总裁是拉尔夫·蔡特的儿子艾伦(Allan)、孙子史蒂夫(Steven)和安德鲁(Andrew)。
在20世纪初,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洲,到“二战”之后,世界艺术品的中心从伦敦、巴黎转移到了纽约。凭借“二战”,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国民对物质的需要极度旺盛。在这段时间里,惊人数量的重要中国艺术品流入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对中国艺术品有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理解和欣赏东方艺术的前景十分喜人。到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欧洲的古董商已不愿意和私人做生意,因为他们大宗的货都运往美国,当时从欧洲发往美国的货品是以集装箱为单位计算。这个黄金时期不仅成就了收藏家,也成就了一批古董商。而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亦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最初期的外销艺术品到出土墓葬品、佛像雕塑,进入到对明清瓷器及工艺品的收藏研究。杰夫夫妇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 清乾隆 青釉仿古双耳壶 )
托马斯说:“我父亲认为收藏中国瓷器不是一个私人的事情,他很乐意与他人分享,我们在一起时也曾常常讨论这个话题。他和母亲一起,向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及耶鲁大学(艺术奖学金)捐赠。”
威廉姆·杰夫去世后,伊芙琳一直替他照顾这些瓷器。直至伊芙琳去世,这份收藏及他们在纽约公园大道640号的公寓才交由拍卖公司出售。
( 清乾隆 粉彩贲巴壶
1963年11月戴润斋出售
贲巴壶为藏族宗教活动中为神像和信徒本人沐浴时所用的净水瓶。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多见为兽吞式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 )
( 明弘治 黄釉碗
戴润斋出售
黄釉作为宫廷创烧品种始于永乐一朝。之后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至崇祯均有黄釉烧造,使之成为明代皇家的规范。
清乾隆 青花缠枝 )
( 17世纪 蓝釉碗一对
明代蓝釉在明初时作品并不多,进入宣德一朝,蓝釉作品增加,而且声名远播。宝石蓝釉蓝色幽翠。 )
( 清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
威廉·沃尔夫
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督窑官郎廷极在郎窑红创烧的同时,还恢复了霁红,创烧了豇豆红。豇豆红又称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可见妩媚动人。豇豆红作品常带绿色胎点,如同美人脸上的痣,显得更加销魂动魄。 )
(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弗兰克·凯洛出售
瓶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通体青花缠枝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
( 清康熙 绿地紫彩云龙戏珠纹碗
1963年4月弗兰克·凯洛出售
威廉·沃尔夫
此碗造型典雅尊贵,外壁以绿釉为地,以紫彩绘江崖海水与赶珠云龙纹,工艺细致,紫霞炫亮,行龙刻画生动。 )(文 / 李晶晶) 伯格安纳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