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增长战略的前奏

作者:蒲实

(文 / 蒲实)

贬值:增长战略的前奏0( 田村晓彦 )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日本通产省(现名产经省)工作了24年。这24年间,日本通产省发生了哪些最重要的变化?

田村晓彦:我是1989年进入通产省的,那时日本的主要贸易对手是美国,日美关系和今天的中美关系有些相似,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贸易战争中保护日本的国家利益。但到了90年代,日本开始逐渐重视新兴国家市场,中国的重要性大大上升,而日本也开始以越来越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贸易。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商界目前是如何议论“安倍经济学”的?

田村晓彦:现在还无法对“安倍经济学”下结论。最近的日经指数非常不稳定,所以也开始有人质疑,安倍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失败了?但总体上讲,大家对安倍的经济政策评价还是不错的。“安倍经济学”可以概括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政策组合现在已经产生了成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没有人认为,只采取这两个政策就已经足够。7月之后,有关促进经济成长战略的进一步政策还会陆续公布,重点主要是鼓励更多的外资来日本做生意、建立特别战略经济区、女性在生育之后继续活跃在劳动力市场的保障,以及增加农产品出口等,这些都会在7月第三次出台经济政策时有所体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安倍把衡量经济总量目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改为了国民生产总值(GNP),这意味着日本经济的量化目标不仅包括在日本国土上的收入,还包括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收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扩展。日本经济应该更外向,更多的日本人应该到海外去生活、工作,日本还是一个岛国,思维内向,我们应该向韩国学习,向海外扩张。7月至9月,也就是这个秋天,“安倍经济学”的内容将逐步具体化,届时我们才能知道,它是否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日本商界的期待非常高。我们很希望中国能够在日本的经济增长战略上给予支持。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认为,目前所进行的货币量化宽松和日元贬值,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田村晓彦:我认为目前的货币宽松政策仅仅是“安倍经济学”的一部分,是实现日本经济增长的手段。日本央行的这轮货币政策,核心目的是为了向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将日本经济拽出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泥潭,从而能够使日本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我希望中国人民和政府不要孤立地看待目前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而应该将其视为日本政府对抗通货紧缩的决心。为了摆脱通缩,日本政府愿意采取所有的政策工具,不光是货币工具,还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战略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时间周期很短,而我们的经济增长战略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显现出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央行是如何做出这一次量化宽松和日元贬值的货币决策的?

田村晓彦:我想这不仅是日本一国发生的事情,而是近几年全世界的一个潮流,这股潮流重新定义了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作为“安倍经济学”第一根支柱的货币政策,日本并非唯一一个搞宽松和贬值的。美国的美联储已经实行了四轮量化宽松,就连欧洲央行都实行了激进的货币政策。在日本,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坚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从原则上讲,这是正确的。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日本央行已经丧失了独立性,而是说,央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潮流,即央行需要帮助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安倍经济学”不是独创,而是紧跟这股潮流的政策产物。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是,经济增长乏力、陷入通货紧缩的陷阱、缺乏流动性、债台高筑。日本没有在2008年就加入这股潮流,我想是因为日本需要用一些时间来思考、理解和消化这股潮流。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还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一些较为谨慎保守的经济学家认为,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非常危险,有可能会引发恶性通胀。但另一派观点,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保罗·克鲁格曼等,他们都不担心恶性通胀,相反,他们认为摆脱通货紧缩、避免其恶化造成的流动性陷阱,才是最重要的。在这场争论正在进行的同时,日本一直在思考和消化,可能日本所需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所以日本在这一轮潮流中落在了美国和欧洲之后。但我觉得日本基本上还是赶上了这波潮流。日本的这一轮贬值的货币政策,也不是孤立地为了贬值而贬值,而是内生于日本的一整套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构想。

货币政策没有那么重要,就像我们与中国之间,更大的问题是外交问题,这造成了我们与中国商务部、发改委的沟通与交流不够。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经济界对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早有准备和期待吗?

田村晓彦:我自己的感觉是,日本经济界和商界对此已经谈论了好几年。这也是为什么当安倍在竞选中提出这一方案时,他受到了商界的普遍支持的原因。但在日本商界,没有人相信货币政策就够了,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改革。就跟中国一样,中国也急需进行结构改革。对日本来说,如果没有相应的结构改革跟进,没有人相信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实现增长。

比如,日本的汽车企业是这次货币贬值的受益者,但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并不感到满意。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仍然认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力是创新,他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与市场沟通——不仅是金融市场,更是实体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比如,日本汽车公司现在的主要考虑是,在产品设计上还需要更适应地区化的市场和消费习惯。这是日本企业普遍的思维模式,没有企业因为货币的短期贬值而感到满足,没有人相信这就是故事的结局,所有企业都在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继续改革。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企业对货币贬值政策的深度有什么期待吗?

田村晓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日本汽车业这样的出口企业能够从中有所受益,比如像丰田这样的公司,汇率能到100日元兑1美元,就会觉得很舒服,但并不是每个日本企业都从中受益。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进口大国,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日元贬值导致能源价格高涨,对日本经济破坏力也很大。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是把双刃剑,它对日本经济的利弊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化描述的问题。很多人感到78或80日元兑1美元是有点太贵了,但120是不是就好呢?出口公司当然很开心,但总体上讲,很多公司不一定这么看。比如,日本的很多渔业公司最近就很艰难,因为石油价格暴涨,一些渔民濒临破产。甚至连汽车企业也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太高,因为这意味着汽车消费的减少。在日本经济界,没有人认为汇率有多么重要,多么有决定性。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对日本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田村晓彦:商界的一部分人认为,削减企业税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日本的企业税大致是36%,与新加坡、香港地区的17%相比,实在是很高,就算在OECD国家中,也是仅次于最高的美国。除此之外,我认为,任何去监管化、能够吸引新的商业伙伴,比如外国投资者的政策,都是重要的。比如,安倍的政策目标之一是在日本建立一个硅谷,这需要在很多方面放宽政策,还需要很多配套设施,比如更多的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

三联生活周刊:从日本的人口结构看,人为的通货膨胀会对安倍的政治支持率产生负面影响吗?

田村晓彦:这是日本国内正在争论的问题。对于那些持有现金存款的人来讲,人为通胀当然会对他们的储蓄造成损失,日本国内也在担心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但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对老年人的利益考虑有点过头了,反而损害了年轻人的利益,导致了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没法结婚,不结婚就没法生孩子,人口结构越来越老龄化。所以有人说,日本人口是不是多年后就会完全消失了;所以有观点认为,日本应该更多地照顾年轻人的利益了。 经济前奏增长贬值安倍经济学货币政策汇率贬值战略

上一篇: 迟到的贬值
下一篇: 创新带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