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老房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赵华夏)
我老家在广西平南县六陈镇新贵胡村。前段时间,我抽空回去了一趟,还没进村口,就听到机器轰隆隆的声音。走近了才知晓,原来是村民在建祠堂呢。甘伯伯告诉我,祠堂以古色古香为基调,内外构造完全模仿清朝建筑,可以想见,建成后的祠堂美轮美奂、气派十足。在老家的那几天,我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类似的仿古建筑——这些建筑或是公共活动场所,或是普通民宅。
现如今,村民靠养猪与种果树富裕了,对房子的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于遮风挡雨,而是开始考虑房子的外观美感。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一点令我费解的是,他们在“创新”的同时,却漠视身边的和正在居住的老房子。据考证,仅我们村,至今年龄超过100岁的老房子就有3座。我小时候可就更多了,可是,最近10年来,村民们对这些古建筑没有一点怜悯之心,或任其在风吹雨打中萧条败落,或干脆推倒重建。这些老房子的建造从平面布局到用料再到着色、“文身”,都有着严谨而科学的考量,是不可多得、无法复制的财富。可惜,村民对此并不感冒。经过了解,我发觉,这也不能全怪村民。实际上,一些村里的有识人士也曾想把老房子好好保护起来,但每年都需要一笔不菲的维护费,刚开始,全村人还积极捐款,但缺口实在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向村委会和镇政府求助,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消极的答复。正是有关部门的不热心,浇灭了村民仅有的一丝热情。从此,保护老房子的话题再也没有人提起。
去年的一天,我正在上班,远在南宁工作的叔叔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和村里的‘族老’筹备有关老房子的各种材料,准备申报国家传统村落项目。”叔叔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深知,只有让“上面”重视,才能真正保护好农村古建筑。不久,县、市文物部门陆续派来调研员,对村里的老房子进行了“验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虽然没能如愿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但我们村的古建筑还是入选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让村、镇等基层官员以及邻村的村民感触颇深,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农村古建筑迫在眉睫。
前阵子有消息说成龙计划把自己收藏的四栋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国人幡然醒悟,纷纷关注起当下文物频频被损毁、外流的尴尬境遇。其实,散布在全国众多村落里的古建筑文物也不应该被遗忘。 遗忘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