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访虎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穆将)

珲春访虎记0( 一只东北虎正在标记领地。珲春自然保护区紧邻俄罗斯,这里的部分东北虎呈跨境分布状态 )

100年前,东北虎的自然栖息地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如今,将近500只东北虎生存在俄罗斯,占全世界95%以上。中国东北虎处于濒危境地,现存约20只。简单讲,数量削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栖息地破碎化,二是盗猎。

位于吉林省珲春市的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野生东北虎分布数量与密度最高的区域。尽管其栖息地破碎程度几乎是相邻俄罗斯地区的两倍,在国内却称得上最低之一。近年来,这里的东北虎活跃起来,袭击牲畜的事件频频发生。

六道岭遇虎

5月18日傍晚,我拉何志新上出租车,去找老虎吃牛的现场。他对早上与老虎相遇的惊魂一幕心有余悸,平均每三四句话蹦出一句脏话的频率宣泄着他对老虎的恐惧与愤怒。出门前,他嘴上不说不愿意,可腿就是不迈出门。临上车,他又跑回家里,我没拽住。但很快,他点了一根烟就跑回来。

“昨天晚上19点多,我接到山上牧场主人的电话,说我们家的牛冲开围栏跑了,当时天已经黑了。”何志新嘬了一口烟,“我今天一早3点多就起来了,想上山找牛,没寻思能碰到老虎。”从凌晨到下午17点,找牛、遇虎、报警、发现血迹和老虎脚印、回家再到现在,他一会儿没休息过,心理和身体都疲惫坏了。

珲春访虎记1( 这是今年5月一只雌虎在珲春市敬信镇回龙峰村附近农田留下的脚印 )

一早陪何志新上山的是他的亲戚郎成林。两人骑着摩托车4点多钟到了牧场,然后徒步上山搜牛。山冈上树丛茂密,地上铺着枯叶。翻过一道山冈,循着牛身上的铃铛响,他们很快发现了散乱跑来的牛群。两人分别把自家的头牛拴住,拢成帮,牛群才稳住。一查数,少了3头。何志新家有大小18头牛,少了一头大牛和一只牛犊,郎成林家有9头,也少一只牛犊。6点多钟,何志新看到了大牛,它挣断了勒在脖子上的套子。“我们当时还以为牛犊也被山上抓狍子的套子给套住了,就接着找。”

山冈与对面一大片种人参的大棚之间隔着一条沟,两人走在这面的斜坡上,中间拉开了二三十米的距离,慢慢搜寻。

珲春访虎记2( 捕获一头牛的东北虎正在进食。珲春市每年约有40头牲畜被虎袭击 )

7点多钟,两人突然听到“嗷——”的一声低吼。

站在斜坡靠下的何志新说:“是野猪?”

珲春访虎记3( 杨泡乡东阿拉村村民何志新谈起寻牛时遇虎的惊魂一幕仍心有余悸 )

郎成林说:“不对!是老虎!”

此时,老虎离郎成林只有十几米的距离。双方短暂对视之后,老虎转身离开,往山里奔去。“我们当时什么反应都没有,站着没动,头发都竖起来了!郎成林还说,以前光搁电视上看到老虎,这回他是看到真的了。”何志新只看到了老虎的背影,他转述郎成林的话说,老虎高约1.3米,体长2米,脑袋较圆,身体较胖。

珲春访虎记4( 在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郎建民和东北虎打了12年交道,他盼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保护工作 )

两人赶快飞奔下山,然后报警。他们与老虎遭遇的地点在杨泡满族乡松林村的六道岭。杨泡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李淳和同事赶到现场后,他们四人大约在中午11点多,先后发现了两摊血迹、地上的牛毛和老虎脚印。

“我们遇到老虎的时候,估计它吃饱了正在趴着休息。”我问何志新,老虎当时趴卧的具体位置在哪儿,他带我们绕了半天,摇摇头:“当时太害怕,就赶快跑了,真的想不起来。”

珲春访虎记5( 官道沟村村民郭成文参加了养蜂项目,并成为保护区的志愿巡护员 )

48岁的何志新和40岁的郎成林都是东阿拉村的村民。何志新家住的是茅草掺泥盖起来的房子,十分破旧。“我们家马上就要盖新房了,你看砖都买好了。”何志新的妻子背着女儿,跟我们解释家里的境况。还好,家里每年靠养牛能有几万块钱收入,供孩子上学。

延边黄牛肉嫩多汁,走俏市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著名美食牛排酱汤火锅和牛肉烧烤都是以这种牛为食材。所以,珲春地区也不例外,养牛户多。这些牛平时就在屯子里养,每年5月到10月农忙的时候,就被赶到山里去。山上有草有树叶,用铁丝网圈起一片林子就当作牧场。农户给牧场主人点钱,就把牛群撒里面,白天、晚上基本没人管。

牧户们说,现在山上青草长出来了,牛不愿意进圈,往山里走着吃草,再加上母牛分娩的血腥气,这才引来了老虎。“我们这里每年都把牛赶上山,每年都被老虎吃一两个,我们两家是今年头一回被吃,原来是吃旁人家的。”何志新告诉我们,“我看新闻了,烟筒砬子那边的牧场,已经干掉两头牛了。”

这个5月,珲春市林业局在5天时间内接到过4起东北虎伤畜报案,均是牛被老虎咬死,分布在哈达门乡马滴达村、春化镇上草帽村和杨泡满族乡烟筒砬子村三处,牧场多在山里头。“这属于林农矛盾,老虎吃牛可能引起老百姓的厌恶情绪,但山里毕竟是老虎的地盘。”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主任郎建民说。

马滴达保护站副站长高大斌告诉我们,老虎捕食和进食有其显著特征。它首先咬“死口”,一击致命。如果猎物大,就从下方咬喉管。如果是小牛犊,它直接从上往下一掌就能把牛骨头拍断。高大斌2007年出家畜被袭的现场达到23次:“牛身上被老虎爪子挠得一道道的,就像刀割似的。”

老虎吃牛一般是从屁股开始。它先把尾巴咬下来,扔到一边。有一次老乡家的牛丢了,找了一个星期才发现。其实,残骸就在屯子后面1公里的灌丛地。当时周边已经有了8堆虎粪,每堆直径近20厘米。“这头牛除了头和蹄子以外所剩无几,说明这虎一直在这吃,吃完就走,饿了再来。”一般而言,大牛被咬死了还能看见牛头、牛蹄等,而牛犊几乎被吃得什么都不剩,甚至找不到残骸。

“小丫头”的家园

何志新遇虎时,我们一行刚从市区出发,赶往保护区。郎建民一边开车,一边指着日本人修建的路基告诉我们,东北虎经历了两次大的浩劫:一次是日本人纵火烧山,一次是我们自己的伐木开荒。而东北虎作为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处在所属食物链的最顶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关键作用。

一般老虎生存之处要具备三个条件:充足的猎物、水源、隐蔽场所。珲春东北虎国家级保护区是低山丘陵地貌,属于老爷岭南部。其境内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最高峰才1000多米,非常适宜老虎生存。珲春保护区涉及6个乡镇29个村,设有6个保护站,从北到南依次为青龙台、春化、马滴达、杨泡、板石、敬信保护站。因为南边山林狭窄,道路农田相对密集,老虎活动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山区的三个站。

珲春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是一座安静、干净的小城。说起老虎,市里人没有像农户那样复杂的情感,他们一脸的自豪:“我们珲春是东北虎之乡,有5只大老虎,还办过东北虎文化节呢。”

老百姓口中的数字没赶上实际的增长。郎建民告诉我们:“我国东北虎主要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布。保护区和吉林省林科院一起承担了珲春地区的东北虎数量调查,数字已经出来了,有6~7只。这比1998年调查的3到5只,增长了一倍。”

6~7只虎里面有两只雄虎,剩下的都是雌虎。其中一只是4岁的雌虎,脱离“虎妈妈”刚一年多,郎建民叫它“小丫头”。它目前毛色鲜艳,步态稳健,营养良好。巡护人员上山常能看到它的脚印,红外照相机每个月也能拍到它的身影。“小丫头”体长近2米,后掌大小是13厘米×14厘米,掌垫宽约9厘米,厚度大概4~5厘米。掌垫是虎掌中间的圆形脂肪层,磨得像茧子似的,走路时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成年雄虎掌垫的宽度一般是10.5~12厘米,雌虎比其小1厘米。老虎前掌比后掌发达,前掌的形状接近一个扁椭圆形,而后掌相对狭长。

郎建民研究老虎有12年了,他喜欢用“男孩”和“女孩”来描述幼虎。他说,老虎生下来一般是2~4胎,野外成活率一般2胎。幼虎大约在18~22个月时与雌虎分开,分离时,“男孩”比雌虎的体形还要大。“虎妈妈”会评估其自立能力,包括捕食、隐蔽等技巧。如能独立生存,雌虎就把孩子撵走,让其自己开辟领地。如果碰到能力较弱的“女孩”,那么雌虎把地盘让给“女儿”,自己走。“小丫头”就是后一种情况。

“小丫头”与一头成年雄虎以及两头远东豹的领地重叠。根据《中国长白山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研究》一文,“若想有效保护东北虎,每个保护区的面积必须达到1200~1600平方公里,保证3~4头成年雌虎的生殖要求。”然而,珲春保护区的总面积只有1087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明显面临着面积紧张的难题。

俄罗斯有关研究显示,每只雌虎大约需要300~400平方公里的不重叠家域,而雄虎的领地范围是其3倍。这样的要求对中国来说并不现实。郎建民告诉我们,领地范围是相对食物是否充足而言的。如果食物密度高,家域没必要那么大。也正因如此,保护区必须将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与破坏降到最低,才能满足老虎对猎物与领地的需求。

巡护员的老吉普

我们乘一辆老式北京吉普进入了马滴达保护站的核心区。这车灰头土脸,跑起来“哈拉哈拉”响,是保护站的主力巡护“战车”。副站长高大斌2002年来到保护区工作。近几年,他每年平均巡护里程(车行)7200公里以上,(步行)450公里以上,最远的巡护路线有120公里。“我们这车是1.2元一公里的花费,特别费油。但你上山就得这样的车,有比这好的车,可单位不可能买那么贵的。”

两旁山林青青,溪水淙淙。老吉普在泥泞山道上疾驰,颠簸得人几乎飞了起来。整天在山里转,巡护员的工作说起来也无聊。高大斌一手娴熟地握着方向盘,一手用车里的点烟器燃着一根烟,“一天最多抽两包吧”。他抽完的烟头就在脚底下踩灭。车厢里满地的烟头和饮料瓶,为的是不丢到保护区里,以防止火灾、避免污染环境。

巡护员的工作主要是搜集虎豹信息和反盗猎,最忙的季节在冬季。11月到第二年的2月一个月得巡护8次。4月、5月和9月、10月是6次。而6月、7月、8月份略少,4次。“冬季是非法狩猎的高发期。农闲下来,当地人捕猎方式就两种:下钢丝套子或者下铁夹,还有就是‘打狗围’。冬天的猎物在山上放几天也不容易坏。”

时间长了,巡护员也清楚老百姓下套子的方式了。诀窍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冬天下完雪之后,隔个三四天,只要有人进山,就会留下脚印来,巡护员顺着脚印,一查一个准。

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一次上山“清套”能清理出一两千个,装满半个皮卡。现在上山差不多三五百个,而且其中老套子占相当比例,高大斌的办公室里还放着几十个。这说明近年来下套子的人少了许多。下套的捕猎对象主要是梅花鹿和狍子,但如果老虎误打误撞钻了套子,也足以要了老虎的命。

马滴达保护站是六个站点中虎豹出没最频繁的。高大斌也因此被称为“野生动物园园长”。马滴达的面积也是最大的,加上外围保护带,有3.0082万公顷。周边可能进入保护站辖区的人口大约3000人,因为这里的村民春天进山采野菜,夏天采松茸,秋天则要采蘑菇。承包沟系的林蛙养殖户是巡护员的工作重点。因为养殖户就住在保护区内,大多养狗,如果想打猎很容易。当地人说,“蛤蟆沟”是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就承包的,而买断合同将其迁出需要一笔钱,这事就“历史遗留”下来了。

巡护员的工作很辛苦,越到假期越忙。春秋两季的防火期,除了特殊情况,全员24小时在岗。去年快过春节时,边防部队官兵听到老虎天天叫唤,担心是不是受伤了。保护区启动应急预案,巡护员大年三十这天上山。最后发现只是老虎在“找对象”。老虎发情期一般是7天,从春节那天它就不叫了。2003年12月,高大斌的女儿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十几天。当时他在山里“清套”,手机没信号,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他自嘲道:“我姑娘出生16天我才回的家,16天,我也是煎熬啊。”

进山前,高站长交代我们,现在这个季节,进山最大的危险是蜱虫。这种当地人叫“草爬子”的东西随风飘,爬到人身上就吸血,低概率的被咬者会得森林脑炎。“我们都用烟头烤,它就慢慢退出来。但这个疤几年也褪不下去。”郎建民经常进山,总不在家,他的胳膊上一个印一个印的,满是这种咬痕。他妻子跟他开玩笑说:“你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

更辛苦的是出野外的工作条件。山上吃饭,只有面包、火腿肠、榨菜。冬天更惨,等想喝水的时候,矿泉水已经冻成冰坨,只好在树上使劲敲,喝冰渣水。高大斌说:“我家小孩儿有时拿火腿肠吃,我一看到就反胃。”当副站长的第六年,单位给配了保温饭盒和保温杯。虽然吃饭的时候冻得直哆嗦,但毕竟是热乎饭。

野外调查多在冬天,强度很大。豹类调查那次,大家连着一个月进山,每天单程就要走9公里。早晨6点起床,中午11点半才到工作的起点,晚间20点钟才从山里出来。冬天16点半天就黑了,往往是从16点到20点一直在往回找路。山里雪深70厘米,很难迈腿。进山不可能穿棉裤,走走就出汗了。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大家只穿着薄毛裤,戴护膝,上身一件羽绒服。因此,高大斌的左腿有老伤,郎建民的双脚也冻伤过。“我说句实话,老虎需要保护,但是保护老虎的人更需要保护。”郎建民说,“我们这儿待遇不算好,缺年轻人。其实,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性强,我们特别需要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大学生加入。保护区的后备力量是我现在最担心的。”

追踪“山神爷”

带领我们看过了老虎平日里通过喷洒尿液、刨树皮、刨地等方式标记领地的地方,高大斌驱车来到辖区边上的官道沟村。

村民郭成文今年65岁,他告诉我们,进山有三怕:一猪二熊三老虎。孤单的公猪攻击性最强,不仅獠牙锋利,还蹭了一身厚厚的松油,像莫言的《生死疲劳》里写的,有时子弹都打不透。“上山有上山的规矩,伐树剩下的树桩子,不能坐。那是‘山神爷’的饭桌子,你坐不行。”另一条规矩更要遵守,进山绝不敢“捡虎剩”,老虎打的猎物千万别碰,否则就会被跟上。

老虎遇人一般会主动避开,除非人先攻击它,或者老虎受了伤。高站长说:“真遇上了,先不要动,慢慢往后退,当它不在你视线范围内,再撒丫子快跑。山里的人会爬树,他们不怕。”唯一有防护作用的是喷火筒,像手榴弹似的,拽开来以后就发出耀眼的强光。

从核心区回保护站,从保护站回市区,高大斌和郎建民分别有说不完的故事。两人都曾遭遇老虎,那是一种“头皮发麻,脑后生风”的战栗感。

高大斌那次是在南别里沟的山根下,牛的两边屁股都被老虎啃完了。当时,他赶到现场时,老虎它又回来吃第二顿。“牛的主人喊了一声‘虎’!他们就赶快猫到树后了。我离它大概40多米,还好它已经吃完了,起身回山,我赶快拿起相机拍,只隐隐约约拍了一个尾部。”郎建民那次则是给定点架设的红外相机换电池,这些地点本来就是根据巡护得出的老虎信息重叠区域。“本来老虎走路没声音,但那天它故意踩出很响的声音,我在林子一侧,它在另一侧,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后来才知道,我当时站在它的道上了,它要赶我走。”

除了偶遇,郎建民还顺着脚印追踪过老虎一天的活动踪迹,“它吃个东西也不容易,翻山越岭的”。

今年1月份,一户“蛤蟆沟”养殖户家的狗被老虎叼到半山腰给吃了。它是头一天傍晚吃了第一顿,把狗皮整个撕开来。离开吃狗现场,它翻了一座大山,找了个大树睡了一觉。因为睡得时间长,在雪地上的卧痕已经冻成硬壳了。这虎转了一圈,又回到现场吃了第二顿。最后把狗脑袋咬得稀碎,只剩个下颚。它在雪地上留下了明显的伸了懒腰的痕迹,又找了块大石头睡觉。老虎睡觉的地方有规律,一是视线好,有利于观察周边;二是背风,不会冷。一般老虎会找平缓的地方走,而这只虎采取了怪异的行动,几步就蹿上了陡峭的石坡,郎建民推测是它已经吃饱睡足的缘故。整体上看,它当天的活动轨迹画了一个哑铃状。

“那天的发现是这样的顺序:采集毛发、发现冰面河流的血迹、老虎脚印、连续跳跃、蹲迹、发现野猪脚印、马鹿脚印、卧迹、卧迹、跳跃……因为走到这里要翻冈,所以老虎也累了,跳几下就趴一会儿。”

郎建民办公室里有个大冰柜,里面是采集到的样本,包括虎粪、虎尿、虎毛等,可以做DNA检测。搜集老虎信息,要带的装备有相机、标准提取袋、镊子、试管、卷尺或直角尺。出现场时,第一时间就得在记录卡片上写明地理坐标、时间、采集人等信息。清晰的老虎脚印很难找,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老虎走“猫步”,后脚大多踩在前脚的脚印上;二是老虎会跟随野猪和狍子,它们的脚印也就都混在一起了;三是幼虎淘气,随“虎妈妈”一起活动时,两者的轨迹常常交叉。

“春秋天的虎粪太阳一晒不就干了嘛,我们就用大粗试管装虎粪,然后加酒精,封口就行了。老虎冬天把尿撒在雪地上,就用塑料袋取雪。那个味道特别难闻,发涩。”老虎趴卧时间长的地方,会有气味留下来。“那股腥臊臭,闻了一辈子忘不了。”

生态廊道与城镇化

“珲春-汪清这块区域在我国东北虎保护的重要性序列上处在最为优先的位置。俄罗斯的虎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那边的种群需要往外扩散。没别的地方去,一边是海,一边就是咱们长白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东北虎保护项目主管刘培琦告诉我们。珲春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以东北虎、远东豹及其栖息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它东与俄罗斯波罗斯维克、巴斯维亚两个虎豹保护区和哈桑湿地保护区接壤,是国内“借虎生虎”的“桥头堡”。通过珲春-汪清这个生态廊道,东北虎得以进入长白山腹地。

生态廊道的概念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宏观来说,珲春-汪清就是中国野生虎恢复的生态廊道,而且在未来,要想联通东北地区的栖息地,需要更多生态廊道。从微观上,中俄边境线上散布着若干个老虎穿梭往来的通道,这些地方不设边境围栏,老虎说来就来。这样的微观生态廊道青龙台有两个,春化有两个,马滴达三个,杨泡一个,敬信一个。

雄虎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可以从出生地跋涉至100~1000公里之外,直至寻找到雌虎,在一个区域内定居下来。《中国长白山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研究》提出,长白山区约有3.85万平方公里的潜在东北虎栖息地,可容纳的东北虎数量在83至112只的区间内。该项目由WWF、WCS牵头开展,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李振新等人。刘培琦说,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提出,意义重大。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种群的初步监测》一文也曾提出,从吉林省境内来看,应当把大龙岭、哈尔巴岭以及老爷岭南部相联通,把长白山广阔的森林与现有的虎分布区相联通,以确保东北虎具有大规模繁衍的潜力。刘培琦评价说:“实行起来有很大困难,这个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费得经过国家,靠省一级估计都拿不出这么多资金。”

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而目前,野生东北虎分布区被割裂为三个“孤岛”区域,分别是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南部和张广才岭南部。现在,各区域中间需要建立生态廊道,有隐蔽山林和足够猎物保证东北虎的通行,各“孤岛”联通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栖息地。

“完达山在黑龙江省的东北角,珲春在吉林省的东北角。这两个地方相距大约三四百公里。中间没有连接地带,城市、道路、村庄,尤其是高速公路,把这片原来属于老虎的生态区域切割得七零八落。而珲春-汪清区域现在形成一个完整的老虎栖息地,这个区域与张广才岭开始联通了,吉林省的保护工作发展趋势很好。”郎建民说。

根据《吉林长白山区野生东北虎及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规划》,通过生态廊道的有效连接,形成远东向内扩散的3个生态廊道,由老爷岭经哈尔巴岭到长白山,预计占地76.9万公顷。

刘培琦提到,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以毁掉林地为代价。素有“长白山下第一镇”之称的白山市松江河镇近来兴建高尔夫球场和房地产项目等,这种苗头值得商榷。“在城市规划层面,如果联通潜在栖息地这事不在政府的优先考虑之列,东北虎栖息地的恢复难有希望。”

(特别感谢延边州公安边防支队王庆华提供资料) 野生动物东北虎访虎记老虎珲春猫科动物长白山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