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季度经济疲软开局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国家统计局陆续披露了4月份的经济数据,在经历了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后,第二季度的经济开局同样并不乐观,大多数核心指标的增长依然不及预期。
4月份的经济数据体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投资领域,房地产依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是在消费领域,黄金消费能力非常强劲;三是在外贸领域出现了超预期的高增长,但这种高增长的真实性引发了广泛质疑。
从投资看,4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增长20.6%,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不过房地产投资继续上升,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前期大规模增长的基建投资规模出现下滑,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可能是重要原因,3月底银监会对银行理财资金和影子银行体系做出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因此受限,从而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而制造业的投资下滑则是在意料中,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很多行业都在忙于清理库存而不是积极扩张,在产能过剩的矛盾得到缓解之前,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很难出现明显反弹。
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放缓之际,房地产保持了较高增长,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由于3月份“国五条”出台,市场一度预期房地产市场会遭遇打击,不过随着3月底各地方细则陆续出台,力度明显不及预期,尤其是20%的个税政策,在大多数城市至今依然悬空,所以“国五条”的政策杀伤力并没有有效释放,1~4月份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1%,不仅大大超过去年同期18.7%的增速,也比今年1~3月份提高了0.9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目前的悖论,一方面国内制造业的利润日渐微薄,大量的投资不愿意进入制造领域,相比之下,房地产虽然屡遭调控,但丰厚的利润依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回落,但是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开发商贷款却出现回升。近期中国经济出现一个让人困惑的谜题,市场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充裕流动性,但是实体经济的增速却并没有因此获益,而房地产市场获得资金青睐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解释。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虽然不至于使得中国出现制造业空心化,但中国经济对于房地产的依赖还将会越来越重,房地产调控政策将来面临的掣肘也就越来越多。
4月份的实际消费水平和3月份基本持平。4月份消费的最大亮点在于黄金珠宝,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72%以上,主要原因在于当月黄金价格大幅下跌,“中国大妈”出手抄底所致。不过这样的因素也很难持续,随着黄金价格在5月份出现第二波下跌,“中国大妈”的抄底热情开始明显降温。除了黄金珠宝消费外,4月份的汽车消费突然大幅上升,当月同比增长13%,而3月份的汽车消费增长仅为5.5%,这种单月消费突然提速的现象,或许更多还是受到“五一”前夕促销的影响,和行业拐点没有太多关系。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有所下降,除了新政府反腐行动的影响外,经济减速带来的收入增长放缓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明显低于同期7.7%的经济增速,更是大幅低于去年同期9.8%的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3%,虽然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但和去年同期12.7%的收入增速相比也是大幅下滑。
4月份的经济指标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进出口数据。按照海关总署的数据,4月份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为14.7%和16.8%,这样的高速增长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尤其是出口数据,比3月份10%的增速高出近5个百分点,更是引发广泛质疑,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外需没有明显好转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数据大幅反弹尤显突兀,加之近期人民币大幅升值,国内的出口企业已经感受到阵阵寒意,但是统计数据反而显示出口大幅反弹,也显然和人们的实际感受相去甚远。
中国4月份出口数据大幅反弹的原因,很可能是热钱假道虚假贸易形式进入中国,博取人民币升值收益。从4月份出口目的地来看,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全部呈现负增长,但是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长高达57.2%,说明可能存在大量的虚假出口贸易配合热钱入境。如果扣除香港因素,我国4月份的真实外贸远没有数据上表现的那么强劲,对于外界的质疑,商务部也做出回应:“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长率一直高于普遍预期,特别是对部分地区的出口出现超高速增长。其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异常因素,具体原因还在调研分析之中。”
如果说国内的某些统计数据多少存在水分,使得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被遮盖,那么不妨看看另外一个近来颇受关注的指标——克强指数。该指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命名,起因是李克强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曾经表示,他更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来观察经济运行状况。与其他众多的经济指标比,这三大指标既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同时被人为作假的可能性又很小,因此能够对经济运行状况做出提前且真实的预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10年对于这三项指标分别给予一定的权重,编制出一个克强指数,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
今年以来,克强指数和去年相比明显下跌,去年12月的克强指数为7.77,今年前两月下跌至6.12,3月份更是大幅下跌至4.41,4月份的克强指数虽然反弹至5.17,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上,如果具体到克强指数的三项指标来看,4月份的铁路发货量大幅下跌,不过得益于发电量和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使得4月份的克强指数出现反弹。只是,4月份的发电量和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具体分析也难言乐观,4月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比3月份大幅回升4.8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4月中长期贷款新增加4061亿元,不过增长主要由房地产相关贷款推动,扣除个人房贷后,4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只有1750亿元,比3月份少增780亿元,这显示出实体经济的投资扩张意愿依然很弱。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虽然明显放缓,但有一个核心指标始终保持相对稳定,那就是就业水平,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没有明显恶化,所以中国在应对经济减速时也就较为从容。但是从今年看,国内的就业市场似乎也不太乐观,尤其是数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今年的形式格外严峻,一方面是大学持续扩张导致供应增加,今年的毕业大学生人数已经接近700万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扩张的意愿下降,也相应减少了人才需求,这使得今年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明显下降,甚至被称为“最难就业年”。最近一段时间,国家领导人连续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专门到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培训情况。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高层在短时间内密集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也从侧面说明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今年我国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以这两个数字看,实现难度应该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近年来每年的实际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100万人以上,如果以这个数字作为参考,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市场,暂时还没有蔓延到农民工和其他就业领域。不过随着近期人民币强势升值,很多出口企业已经如履薄冰。根据商务部近期的调查统计,受到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影响,企业普遍对远期经营信心不足,长单不敢接,出口订单多为短单,同时企业出口利润空间进一步缩窄,中小企业出口经营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吸附了大量农民工的出口企业,未来的就业能力恐怕也难言乐观。 经济经济学宏观经济疲软二季度国内宏观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