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真我在生活的每个瞬间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徐静蕾:真我在生活的每个瞬间0( 西铁城“C想先锋”徐静蕾 )

演员、导演、主编、时尚设计师、第一博主……徐静蕾有很多身份。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徐静蕾更喜欢做导演和演员,毕竟这是她的职业。至于其他职业之外的尝试和探索,不管是顺其自然还是有意为之,无论如何对徐静蕾从事导演或表演工作是有很多好处的。

徐静蕾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聪明的人要学会举一反三。她不认为自己才华出众,但她很聪明,并且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自己的聪明,当她决定去做一件事,她会坚持下去,并且一定要做成。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做一件事:寻找真我。寻找的方式和实现的途径也因人而异。不管是做演员、做导演,还是写博客、当主编,徐静蕾只是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尝试去寻找真我的过程。中国人向来注重结果,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可以忽略。据说这是跟中国人一直是农耕民族有关系,只要春天把种子种下去,秋天就一定有收成。这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构成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没有结果的事情是不会尝试的。这和一个人毕生去寻找真我的过程有些矛盾,真我是随时可以实现却又永远无法穷极的那个东西,它是一个无法完整但却很真实的拼图。

徐静蕾没有陷入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误区,当她游离出演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兴趣和乐趣让她在完成的过程中显得有些随性——这并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哲学。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儿让她没少招致非议和质疑。当一个人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人们会说这人没什么本事;当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又会说他不务正业。这就是中国人的唯结果论的生活哲学在作祟。徐静蕾前些年做了不少事情,其中的乐趣,只有徐静蕾自己知道。人生多些乐趣和多些结果,哪个更重要呢?这个简单的问题会让很多人想得死掉不少脑细胞。

谈及过去,徐静蕾说:“很多身份都已经成为历史,我自己心里早已经翻篇儿了,那些都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想做的事情,或者不经意就做成了的事儿。这些也都算是在追求真我的道路上,不同的阶段收获到的不同成果吧。最近几年做了些减法筛检,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电影和休息上,对新鲜事物还是很有好奇,还是觉得好玩儿了就会去做,但是比之前学会了做一些取舍。我做过的每一件事,回头看觉得有意思的,都是那时的一段人生,一段心情,同时又学到了好多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看了生活,就觉得很有意义。挑战自己挺好玩儿的。”

徐静蕾:真我在生活的每个瞬间1( 西铁城“C想先锋”徐静蕾 )

对于演员这个职业,光彩背后的生活往往是很枯燥的,甚至有些不真实。有些人活着活着、演着演着就分不清戏里戏外,搞不清真假了。对徐静蕾来说,演艺之外的工作,也许更能体现出她生活的一面,因为做这些事情她不会感到压力,有那么多比她更专业的人挡在她面前,她只是在体验她参与过程的快乐而已,不用去较劲,不用去纠结得失,岂不悦乎。

对于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徐静蕾说:“最初可能是有条件让我去做一些事情,恰恰我又感兴趣,顺其自然地就把它做下来了。那是给自己一种肆意的放任的感觉。做了总没有坏处,过程就是收获。努力尽到了,就告诉自己要随遇而安,做得好,高兴一会儿就行了,没什么了不起;做得不好,就学习一下阿Q同志的精神。做的时候是‘重’,努力再努力,努力到崩溃为止,这样将来才不后悔,也没有浪费自己和同事们的时间;做完了就要‘轻’,清零,从头开始。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把尽力和活出真我放在前两位。”

徐静蕾:真我在生活的每个瞬间2( 西铁城“C想先锋”徐静蕾 )

徐静蕾曾说:“也许生命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不如尽量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导致了痛苦,那我宁可不要思考,尽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选择。”在徐静蕾看来,活出真我和实现真我有本质上的区别,活出真我是在每分每秒,但实现真我却是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属于听说过没见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追随心中的那个真我更为现实。她说:“经常有人问我,工作重要还是生活重要。我予以十分坚决和肯定的回答:生活。”

谈到现实中的真我和理想中的真我,徐静蕾说:“我理想中的自己就是时时都开心,希望能一直用一种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尽量跟随心里最直接的愿望做事情,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希望自己摇摆不定。现实中偏差还是挺多的,有的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着急,为有很多不完美沮丧,所以就要经常启动自己的‘平衡功能’。自己和自己讲话,两个‘我’聊一会儿就好了,因为我会让自己比较偏心那个二百五似的自己,不是过于严肃和较劲儿的那个。”

徐静蕾懂得如何收放,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转换,投入工作和享受生活在她看来是可以一分为二的。穿梭在多重身份之间,很多人都会担心徐静蕾是否能够应付得来如此繁重的工作,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被徐静蕾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大有成就。这也证明徐静蕾是个聪明的人,她善于管理时间,懂得如何取舍。在徐静蕾的私人物品中,电脑和手表会经常带在身边,或许这也是她在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工作中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在导演完《亲密敌人》后,徐静蕾从公众视线中消失,躲到美国去享受她的生活。谈到最近一年多的生活,徐静蕾显然很开心:“我对我去年整整一年的假期很满意。还有我的生活——我的家人、男朋友、女朋友们,他们自己都很好,都很爱我,都给我一个很轻松舒服的环境,很强的安全感,并且没有压力。有了这些妇复何求呢?希望自己更注意身体,把一些对健康不好的坏毛病去掉,把太敏感的那部分神经变大只一点儿,再少和自己较劲一点。”

人都说三十而立,徐静蕾到了而立之年对人生也开始了新的思考。2006年,32岁的徐静蕾拍了电影《梦想照进现实》,也是在这一年,徐静蕾的奶奶去世,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这一年她开始给自己休假,在旅行中思考人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我生命当中最重要,最值得去追寻的东西?最后她得出一个结论:最重要的是家人,朋友,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剩下的都是为这些服务的。从此,徐静蕾的生活变得更从容更自如。

明星的生活跟常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比如当初她写博客那段时间,家里的猫生小猫,她把这些都记录在博客上,整整一夜没有合眼。所谓享受生活,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琐事,真正让徐静蕾开心快乐的事儿基本上是吹牛聊天斗地主,陪陪家人。她说:“忙的时候,我会比较喜欢夜里,就在家里坐着,这晃晃那晃晃,这翻翻那翻翻,总而言之就是一定要每天无聊一会儿,胡思乱想一会儿。就是每天这一小会儿的胡思乱想,我觉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会享受一下自己和内心的对话。”

徐静蕾的假期就要结束了,事实上,在这个悠长的假期中,她也没有完全处于休假状态,下一部电影的拍摄计划在休假的档期中慢慢形成,事情顺利,下半年会进入工作状态。

对于未来,徐静蕾这样说:“我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不挑剔、傻开心的人。希望身边的人都特别健康,特别知道爱惜自己,希望他们都觉得充实,不无聊。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真正活出真我,而不是被工作和生活所左右,希望《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们也是这样。活与被活,你总得选一样,大家都来到这个世界走个过场儿,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没必要较劲,不高兴是会有的,自己要学会给自己找乐,给自己些温暖也给别人些温暖,大家都挺不容易,就同欢喜共患难吧。”

“C想先锋”是如今社会中精英文化的承载者,正如徐静蕾,他们既懂得追逐成功,也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Consistence),即便有挫折也会充满信心(Confidence),有勇气迎接任何挑战(Challenge),尝试着去不断创新(Creativity),打破常规束缚。对于内心“真我”的不断探寻是他们鲜明的人生旗帜。 生活每个徐静蕾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