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签约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思然)
在接起这个电话前的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里,S可以明确地预知硕士毕业后至少5年自己的样子。S将会是某大型国企综合管理处的一名外事人员,工作地点在上海徐汇区,S将会在单位附近与别人合租一间屋子,可能还会在众多工科背景的同事中找到一个男朋友。有那么一段时间,S知道自己是谁,S仿佛什么都有。
当初读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是S自己的选择,原因很傻很简单,就是热爱。但S逐渐发觉,苦苦追求的美人还有另一副青蛙的面孔,自己热爱的只是文学而非学术,于是一直拥有的读博的目标也就慢慢地松动了。一路读书,S从未参加过任何实习或面试。不读博,就像砸碎了偶像,一时间没了目标,S惊慌、茫然、不知所措。第一次查招聘信息,S面对电脑,定定地坐在冰凉的凳子上查了一夜。网上的信息像个泥沼,越查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夜的寒气混合着焦虑顺着尾椎骨爬满全身,把困意全都驱散了,S就手脚冰凉地在这种近乎残酷的清醒中熬到了第二天,硬着头皮去上现当代小说研讨课,讨论库切的《青春》,S感同身受。
就在五周前,某大型国企来南大招聘,要从非应届毕业生中,选人与该公司签订五年合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奖学金,毕业后直接去公司工作,就是所谓的无缝对接。正纠结于自己去向的S决定去试一试,借这个机会迈出自己求职应聘的第一步。
一周后,面试结果出来了,几百人中选中了五个,其中就有S。于是,在公司来电,开出条件后,刚刚决定不再读博的S,首次面试就被选上的S,依然对未来迷茫无措的S就被要求必须在三周后做出决定,给出答复,这个约,是签还是不签。
做决定的三周就像一场焦灼持久的噩梦,S不想也害怕再回忆其间的任何细节。三周,S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她很少去书馆,繁重的阅读任务被搁置在一边。S一直在打电话,电话那头,远在家乡的父母也同样无措,“这个主意还得你自己拿”,沉默。于是反反复复,焦灼、焦灼。最终,S决定签了。
做出决定的S一下子仿佛觉得自己什么都有了。在安静的清晨醒来,躺在床上,S莫名其妙地失落,她再也不敢想儿时的、青春期时自己最原初的梦想了,再也不敢想曾经对未来自己的那份期待了。
一切似乎都已经敲定,直到在书馆接起的这个电话。电话来自S未来的单位:“由于突然编制不够,这次招聘主要倾向工科生,我们在南大不打算招了。”一个貌似敷衍又熨帖合理的理由,一个纳博科夫式的扭转局面的电话,S放下电话,结束了这个持续折磨了自己四周的突发事件。
安静的书馆中,S没忍住竟笑出了声,就像是《围城》中方鸿渐与“我你他”小姐相亲失败,却在打牌中赢了钱,可以买自己心仪已久的水獭皮外套时的那番“顿足大笑”。方鸿渐丢了老婆,却得到了衣服。S丢了工作,她得到了什么呢?S暗暗觉得那是一种叫作自由的东西。 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