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动力存储”
作者:杨聃(文 / 杨聃)
( MB&F Legacy Machine No 1 腕表 )
比于石英表的“省心”,机械腕表多少有些“矫情”,如果不及时上发条,就有可能走时不准,甚至停滞。然而,正是上发条、调校等人与腕表的“互动”,才体现了机械表的魅力。在机械表的机芯结构中,动力的提供装置发条盒便是走时的“成因”,佩表者需上足动力,才能确保腕表在一段时间内的走时准确,由此,钟表行业衍生出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力储存”。
最早的动力储存装置出现在几个世纪前的航海钟上,当时的钟表除了计时还有辅助计算的作用,海上航行的船只只有依靠走时精准的航海钟测算经度,确保航行的安全。如今,虽然腕表已不是此类不可或缺的救命工具,但精密更甚。通常评价动力储存优劣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提供动力的时长,另一个就是提供能量的均匀程度。所以,腕表储备动力的走时越长,能量递减的速度越均匀越好,当然这对制表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天的大多数长动能机械腕表都有一个较为人性化的设计——动力储存显示窗,佩表者可以通过表盘上的那个可以直观动能存储的窗口,估算出下一次需要上弦前腕表所能够运行的时长长度。动力储存显示窗就像是机械表的“表情”,一来可以借此随时判断腕表的动力状态,二来各种窗口的设计也增添了表盘的特色。
从动力储存的时长来讲,有两款腕表独领风骚。其一便是朗格Lange 31腕表,这枚腕表只需为腕表上链一次,就可提供长达31天的庞大动力,而恒定动力擒纵系统,更可确保动力在整整31天期间都能稳定平均地传送。强大动力的来源就是Lange 31腕表内的两个相叠的巨型发条盒,每根发条长1850毫米,两根发条的长度是传统腕表机芯的5到10倍,它们共同发出的动力,足以将一块重100克的瑞士巧克力升高超过10尺。要为如此强劲的发条上链,若要采用正常旋动表冠的方式可能有点吃不消,所以朗格采用了古董怀表所用的“钥匙上链技术”,把正方形上链匙插在蓝宝石水晶表底的匙孔上链,透过杠杆原理,将动力传送到发条盒。为了防止发条卷得过紧,腕表亦装置了扭力限制器,即便是“粗心”的表主也不会误伤腕表。在今年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之前,朗格Lange 31都是动力储存时长最长的腕表,直到宇舶表MP-05“LaFerrari”刷新了50天动力储存的纪录。MP-05“LaFerrari”腕表的机芯中装配了不少于637个自产零件,内部的11个发条盒如脊柱般排列成行并彼此相连,相互支持,致使动力储存能够达到50天之久。这款腕表的加分之处不仅是50天的动力储存时长,还有一个设计独特的动力储存显示——发条盒左侧的柱状体。柱状体两侧的红色镶条由红色的阳极氧化铝制成,其灵感来源于法拉利的红色标识。
说起动力储存方式,全新朗格1815 UP/DOWN是一款尊重传统的设计。8点钟位置的一枚蓝钢指针,显示出了腕表需要再上链前尚余的运行时间。AUF和AB显示分别代表主发条完全上链与完全松开的状况。这项专利装置可追溯至1879年,其操作原理参考了奥拓·朗格(Otto Lange)的专利设计。奥拓是朗格第三代传人,他特别为纤细腕表发明了行星齿轮系统,此装置与机芯结合,可推进显示而不占用额外的垂直空间。朗格制作1815 UP/DOWN的动力储存显示时便采用了这项技术。在机板一方,由未经处理的德国银制造的3/4夹板,搭载两个新增的黄金套筒,呈现出动力储存装置。尽管朗格自制的L051.2型机芯额外配备57个部件,但其尺寸与未装配UP/DOWN显示的1815型号完全相同,厚度仅4.6毫米,直径为30.6毫米。
与传统相比,创新是另一亮点。拥有动力储存55小时的万宝龙Collection Villeret 1858新作规范指针大号计时表(Grand Chronographe Régulateur),表盘下方的大型动力储存显示器通过两根指针显示信息。如机芯动力充沛,两根指针会上下重叠在一起,只显示剩余的动力储存。当发条张力处于低点(法文bas),上面的指针会维持原位,但下面红色指针会移动到红色刻度区域,提醒表主要再手动上链储能。新机制由19个零件组成,万宝龙目前已为此技术申请专利。另一款匠心独具的设计要属MB&F的传奇时计Legacy Machine No 1腕表。腕表的单发条盒提供45小时的动力储存。摒弃了在表盘上大做工夫的方式,全球首见的垂直储能指示,不但能显示剩余动力,三度空间的架构设计还能呼应支撑摆轮的桥板。
( MB&F Legacy Machine No 1 腕表 )
“长动力精准腕表也可以很亲民”
——专访香港钟表评论人、《明表》主编佘宗明
( 朗格1815 UP/DOWN腕表 )
传统发条盒的结构让长动力和精准性似乎有些相悖,同时兼备两者的腕表通常因费工序而价格不菲,“机械动力80机芯”则找到了难得的“亲民”结合方式。
不久前,天梭推出了搭载“机械动力80机芯”的全新时计,这是天梭与全球最大的机芯制造商ETA合作的结晶。腕表评论家佘宗明先生认为:“传统机械腕表通常拥有一个发条盒,满弦后存储36小时的动力,这便带来了日期与时间频繁调校的烦恼。若要改进整个调节系统,则需改造发条盒结构。”机械动力80机芯正是通过改进传统的发条结构,提高机芯的能量储备高达80小时。与此同时,对擒纵机构的改进,也使摩擦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消耗。“长动力机芯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如果要发明新的技术或者新的材质来提供长动力需要很大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会使腕表的售价提升。天梭这款腕表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找到了既不是那么贵又很有效的方式保证了80小时的动力储存,这在同等价位的腕表中是难得一见的。”佘宗明对天梭动力80腕表评论说。不仅如此,该系列腕表还获得了瑞士官方天文台表认证组织(Controle Official Suisse des Chronometers,简称C.O.S.C.)认证,其认证的误差标准是-4/+6秒,即每天机芯平均的快慢标准,慢不可以超过4秒,快不可以超过6秒。
( 朗格1815 UP/DOWN腕表 )
三联生活周刊:80小时动力储存是不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时长?
佘宗明:总体讲,20小时的动力储存确实有点短,40小时好一点,那80小时会不会更好呢?我认为,对于一般佩表者来说,40小时的动力储存已经很实用了,80小时有点像对人生的追求,总希望能长一些,并且精益求精,所以说,延长时间与精准也是很多事物发展的需要。
( 宇舶表MP-05“LaFerrari”腕表 )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大部分长动力储存腕表没有天文台认证?
佘宗明:机械腕表的动力提供是不稳定的,开始时动力输出“马力”较强,最后则较弱。这是发条“先天的缺陷”,无论是售价200万元还是300万元的腕表都如此。打个比方,一款动力储存时长为40小时的腕表,如果有10%的时间是不准的,那开始的4个小时走得快,最后4个小时走得慢,如此一来这款腕表动力储存的40个小时中就有8个小时是不准的。对于长动力腕表来说,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很多长动力腕表都没有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
( 宇舶表MP-05“LaFerrari”腕表 )
三联生活周刊:应该以怎样的频率给机械腕表上发条?
佘宗明:最早都是手动上链的腕表,现在就有很多自动上链腕表可以选择。很多人以为自动上链腕表是为“懒人”设计的,可以不用自己手动来上发条,其实无论是自动腕表还是手动腕表,在静止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戴起来都要给腕表上发条。自动上链腕表是让腕表的动力提供保持在“掐头去尾”之后稳定的中间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每次戴上手表都给腕表上动力。
( 2. 万宝龙规范指针大号计时表 )
( 佘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