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步冲)

为何是狗?0( 约翰·霍曼斯和他的狗史黛拉 )

从神到伴侣

“从某种意义上说,狗的驯养和绘画,与用火一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与犬类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关于自身的一些核心价值,我们希望如何被看待、尊重,如何与自然保持某种超验的联系。”霍曼斯写道,虽然随着工业发展与文明进程,犬类原本的搜索、狩猎等功能已经终结了其使命,但它们依旧是我们须臾不可离的伴侣。

“现代社会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可惜却无法提供我们高品质、更为亲密的同伴关系。电子设备、互联网信息洪流和社交站点只不过放大了我们的孤独与疏离感,社区只有地理上的意义,人们在家中漠然寂坐,在公司里则常常卑躬屈膝。”约翰·霍曼斯说,对于这一切不尽如人意的环境,动物伴侣越来越在发挥补偿作用,帮助我们克服大都市生活造成的情感空虚。全美动物人道主义协会的创立者迈克尔·福克斯曾争辩,要求公众不再使用“宠物”一词,而改用“伴侣动物”,而我们则必须自称“保护人”而非“主人”。

布鲁克林大学流行病理学统计专家艾丽卡·弗里德曼在研究了92例心绞痛与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的家庭环境因素后发现,拥有宠物的病人生存率更高,尤其是犬类。90年代,美国布法罗大学心理学家卡伦·艾伦金对一组有宠物犬陪伴的测试者做压力心理测试时发现,其血压与心率指数都明显低于缺乏宠物犬陪伴的对照组——换言之,犬类带来的慰藉并非虚无缥缈。

狗是人类最先驯服的动物,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它那样,在多种文明体系中被神化、崇拜,并不时在人类历史的侧面中进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负责医药的女神古拉(Gula),身边永远蹲着一只家犬;希腊神话中冥界与亡灵的主宰女神赫卡特(Hecate)常常变形为一只黑色的大狗;波斯神话中的神鸟,天与地之间沟通的使者与丰饶之神斯摩奇(Simurgh)是一只长有犬头、麒麟之爪,拥有巨大羽翼和孔雀般绚烂长尾的巨鸟。没有犬类,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许多重大转折无法发生。”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历史的爪印》作者斯坦利·科伦对我们说。

为何是狗?1( 《狗有什么用?》 )

在《历史的爪印》一书中,科伦孜孜不倦地向我们展示了犬类在众多历史伟人生活中不为人知而有趣的一面:在1745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索尔战役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为了赎回钟爱的小灵犬“比其”(Biche),责令宠臣弗里德里希·鲁道夫·罗腾堡将军不得不在战后主持了一场战俘交换谈判,将比其“赎”了回来。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有一只忠实的大丹犬庞斯,长期罹患头疼且悲痛的蒲柏承认,只有庞斯卧在他的靠背椅旁边,发出轻轻的呼噜声时,他才能安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同样,很少有人知道,一条八哥犬于1572年拯救了奥兰治公爵“沉默者威廉”的性命。1837年,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拯救的第一条生命,是在德比郡庄园附近的骑马郊游中救治的猎犬卡普(Cap)。

《今日心理学》杂志198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犬类饲主会和他们的爱犬说话,更有28%的犬主会向爱犬吐露心事。当被问及宠物带来的“益处”时,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伴侣”,其次是“爱与感情”、“愉悦”、“保护”以及“美感”和“对儿童性格的塑造”,每年美国公众花费在宠物身上的开销大约是500亿美元,其中犬类骄傲地占据了将近40%。我们为宠物购买昂贵的全天然狗粮、路易威登定制的狗屋、巴宝莉的犬用风衣,甚至哈雷·戴维逊的犬用摩托车安全头盔。

为何是狗?2( 斯泰西·布雷弗曼和她穿着华丽的6条狗。在这些狗身上她的花费超过2万美元 )

学习与感应——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然而,对今日犬类扮演角色持怀疑态度的研究者也大有人在,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约翰·阿彻称,一切不过是人类因孤独而对宠物产生的拟人化的产物,他将狗称之为“社交赘生物”:由于犬类的大眼、短鼻、高额等外部特征与人类婴儿时期十分相仿,从而导致人类为宠物付出的时间、物质与情感成本过高,而这些付出本该分配给我们的伴侣、后代。

犬类是否能够感知到人类情绪的变化?这一疑问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于犬类悠久的深厚情感是否存在的基础。近日,法国图卢兹大学兽医学院终于宣布,在一系列实验后,证明犬类对于人类的语调与面部表情具备感知能力,犬类能够通过观察影像,模仿同类或者人类的特殊行为——假如它能够带来奖励的话。

狗如何能够与人类共处,并享有类似的行为与交流模式,这是动物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都试图解决的问题。向这个最为幽暗角落洒下第一缕光线的,是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巨擘、美国动物行为研究协会发起人约翰·斯科特(John Paul Scott)以及其同事约翰·L.福勒,两人合著于70年代的《犬类遗传学与社交行为》一书,至今仍然是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指路明灯。

斯科特在长期观察幼犬行为模式后发现,大约在出生7周后,幼犬的视觉发育完全,然后基本动作能力开始形成,直至4个月时,开始具备基本的觅食、交流、环境辨识能力。如果人类需要训练它们发展出对我们“有用”的那些技巧,譬如搜救、放牧、警戒,或者杂耍,那么这一段8至10周的“社交习得期”,就是开始培训的黄金时段。在各种反应模式中,幼犬会很快将那些能够带来最大回馈的行为“锚定”在本能反应中,并开始规避那些带来惩罚性后果的行为。

简而言之,犬类的驯养,与我们教导自己的婴儿差不多,从而奠定了犬类具备与人类分享行为模式与情感的基础。从90年代开始,布达佩斯埃奥特沃什·罗兰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亚当·米克罗西,就致力于哺乳动物的捕食与侵略性行为模式分析。在利用著名的玛丽·安思沃思“陌生情境”试验考察犬类时,他惊奇地发现,狗的反应基本与人类婴儿相同——在有主人(母亲)在场的封闭环境中,犬类表现出更为旺盛的好奇心,活动更为频繁。

从狼到犬——飞跃还是渐变?

犬类的“类婴儿”行为模式与萌态,既是遗传基因中的产物,也是千百年来人工培育与饲养的结果,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复杂问题。“狗是如何被驯服的?是人类在了解了它敏锐、好斗和忠诚的特性后,鼓起勇气捕捉、驯养了第一批看上去较为温顺的犬,还是其中一支因生存需要,主动接近、靠近了我们的祖先?”霍曼斯在书中设问。

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韦恩在经过将近20年的研究后,宣布人类驯养狗的可信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然而狗从哪里来,结论很简单——灰狼,两者的线粒体DNA只有0.2%的差异。

这一结论虽然有坚实的基因科学基础,但多少令人不快:与犬类忠诚、友善的形象截然相反,狼代表着残忍、阴郁,永远独行,踯躅在林中,带来死亡和鲜血。

“我们详细分析了超过200条不同种犬——秋田犬、大伯纳多、哈士奇、阿富汗猎犬、短腿梗等等——与狼的DNA对比,根据线粒体DNA突变追踪,锁定了造成狼与犬类分道扬镳的染色体位置,发现两者的种属分野发生在大约13万年前。”韦恩告诉我们,而实验中侦测到的96个基因微卫星点变异,证明犬类最早起源于东亚。犬类与狼的区别,在于更小的牙齿,更短的吻部,颅骨宽度更小,脸颊更宽。在DNA分析中,韦恩和同事们追踪到两个负责控制颅骨与面部发育的候选基因MSX2以及TCOF1,其中只有一个导致颅骨变小、额部变宽的氨基酸突变——它仅仅出现在犬类基因中:“用通俗易懂的类比来说,犬类似乎更像是患有威廉综合征的狼——过度乐观友善,沉溺于社交,恐惧独处。”

患有威廉综合征的人类,通常身体瘦小,脸庞狭窄,牙齿稀疏,拥有过度社交倾向,许多患儿的家长曾经抱怨,他们的孩子非常“黏人”,就像一条小狗一样。

狼如何变成了狗?长久以来,狼一直被认为过着一种远离人类、等级森严的群居生活,领头的雄狼用最直接野蛮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地位。直到20世纪的最后10年,这种论调才被公开质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动物行为学与生态学教授大卫·梅克(David Meck),其学术同仁和他的弟子们尊称他为野狼世界中的珍妮·古道尔。在格陵兰与埃尔斯米尔岛野外观察了13年后,梅克发现,在食物相对充裕的春季至秋季,狼主要以家庭形式分散栖息,年轻的雄狼会协助父亲照顾自己的兄弟姐妹,直到它们离开,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有在冬季极端恶劣的气候中,它们才会被迫选择等级森严的群居生活。“用短暂群居时期的暴力与野蛮概括狼的天性是完全错误的,仿佛一批外星科学家试图用监狱或者军队中的行为概括人类的习性。”梅克表示,由于这一特征,早在犬类还是狼的时候,就拥有了“意图分享”(Shared Intertionality)这一优势,做好了与人类信息“交流”的准备,这一点甚至连我们最为聪明的近亲大猩猩、狒狒都无法做到。

不过,具备温顺的外部特征,仅仅是漫长演变当中的第一步,亚当·米克罗西在实验中发现,虽然狼在人工驯养后,在某些环节中显示出优于犬类的智力,但依旧不能让它成为人类的贴心伴侣,狼无法与犬类一样,与人类形成某种依附性关系——在玛丽·安思沃思实验中,狼在主人(驯养者)在场或者缺席情况下的行为模式并没有显著变化。

作为答案,德国莱比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朱利安·卡明斯基于近日撰写了《人类与犬类的共同进化》,试图指出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人类首先以食物,大约是狩猎猎物被食用后的剩骨与残余,引诱那些侵略性相对低的狼,与之首先形成了一种互不侵犯的“共生关系”,然后在狩猎中互相帮助。较之人类,驯鹿等有蹄类动物对于大型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的警戒性更强,使得较弱的犬科动物有时不得不依赖人类狩猎进食后的“厨房剩余”果腹。反过来,人类大规模有组织地狩猎驯鹿等其他有蹄类食草大型动物的技能,则是从这些凶猛的狼群中借鉴得来——在长达10万年以上的漫长地质年代中,两者逐渐靠近,其中发生了无数转折:许多无畏的猎人曾丧生在这些犬科伙伴突然爆发的兽性下,也有许多相对温顺的犬科动物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周围盘桓许久,最终选择回归狼群。然而最终在1.5万年前的某一天,某群人类先祖发现,几只在狩猎过程中与自己配合默契的狼,将幼崽诞生在自己居所的门口,并对自己产生了某种奇妙的依赖与顺从,从而宣布了地球生物历史上最为牢固友谊的诞生。

(感谢斯坦利·科伦和罗伯特·韦恩先生对本文提供的资料与大力帮助) 狗为何

上一篇: 纽约的重生
下一篇: 一杯茶里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