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母不是“宅男”的段子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2012年 10月 14日,中国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后首次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 )
4月25日,当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将中国海军首艘航母比喻为非“宅男”后,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巧的是,一位原来电话采访过我几次的“美国之音”中文部女记者当天傍晚就打越洋电话过来问我,其中的意思是不是中国的航母将出远洋。简单回答后,我反问她交的养老保险是401K吗?她说:“不知道,是公司给交的。我眼下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像在国防部打工的一位朋友那样被叫停薪休假。”我开玩笑说:“如果中国航母今后都不当‘宅男’了,共和党议员再一闹,估计你被劝带薪休假的可能就大了。”后来我把这个对话作为“段子”放到了微博上,引来了一位国有银行高管的朋友的好奇。于是我只好对他详细地说明。
如果用一个通俗的比喻,航母就是一个国家在海上刷“实力存在感”的物件。“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专门为这个“实力存在感”(前沿存在)做过计算。计算公式为:N=S/D(L-T)。其中N表示在一个地区部署航母的数量;S为航母服役的寿命;D为航母寿命周期内可部署的次数;L为部署的时间长度;T为从本土往返部署地所需的时间。去掉航母正常的维修训练时间后按照这个公式,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1996年计算出,要在地中海维持一艘航母的前沿存在需要5.15艘航母,要在北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地区维持一艘航母的前沿存在需要7.35艘航母。如果加上美国海军在日本长期部署的一艘航母,再结合1996年前航母部署的历史数据,国会预算办公室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海军要在上述三个地区维持一艘航母的前沿存在需要15艘航母。但当时美国海军只剩下了现役的12艘航母,应该怎么办呢?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先后共派了6艘航母前往参战。之后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主持下,美国制定了一项被称为“舰队反应计划”的航母部署新流程。至此,除了在亚洲外,美国不再强调航母战斗群的前沿存在,而是强调航母的机动能力和出动能力。按照“舰队反应计划”,美国海军将航母的维修、训练和部署周期进行了重新安排调整,使12艘航母在接到命令的30天内,有6艘航母可以做好部署准备,并在接下来的60天内,让另外两艘航母做好部署准备。这个计划在当时被简称为“6+2计划”。到2007年时,美国海军只剩下了11艘航母,于是“舰队反应计划”改为了“6+1计划”。事实上,无论是“6+2计划”还是“6+1”计划,本质上就是将航母刷“实力存在感”的功能,转化为了更实用的机动威慑和机动打击功能。
此后,随着美国陷入了财政困境,特别是2011年出台了“预算控制法案”后,不仅美国的航母数量已下降到了10艘,而且维持“舰队反应计划”的费用在2013年也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被誉为奥巴马政府“编外”军事智囊的“新美国安全中心”,还专门推出文章论证未来取消航母的建造更符合海军使用的效率(参见2013年13期《三联生活周刊》中《核动力航母值不值?》一文)。巧合的是,就在中国军方发言人说出航母不是“宅男”的当天,美国海军刚好向国会提交了2014~2043财年的“30年造舰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显示,虽然海军要求到2043财年仍然要维持10艘航母(其间退役6艘“尼米兹级”航母,建造6艘“福特级”新型航母),但其间主张大力发展海军的议员和海军高官,都纷纷对这份耗资巨大的计划未来能否落实表示出了怀疑。
说到这儿,我的那位朋友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问:“如果按照4月23日‘海军节’那天中国海军副参谋长说的还要建造更大、更多的航母的话,未来美国会不会要求中国与美国签署类似《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东西啊?”我开玩笑地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航母是其印钞机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如果像1922年那样,中美签署了限制海军发展的‘条约’,那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呢?”我那位朋友想了想说:“传说刚刚来访的法国总统奥朗德要与中国探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事儿,中美之间可不好说。”我说:“航母是大摊子,一铺开了就不能轻易收了。像美国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边建边服役前后将延续84年。造船这事儿只要有钱有人才其实不难,但人民币和美元这事儿将来怎么处理,管金融的领导恐怕还真得提前想好了。” 航母不是段子中国